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五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倡《弟子规》,代替《五种遗规》。《五种遗规》太深,分量也太大,所以用《弟子规》。在佛法里面用《十善业道经》,希望在这两部经上奠定基础,这两部都是戒经。学佛的人要能往生净土,记住古大德一句话「持戒念佛」,这不持戒不行,一定要持戒念佛。持戒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这两样东西你要统统落实、都做到了,念佛生凡圣同居土肯定有把握。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过,我们只要能往生,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蕅益大师说我就很满足了,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西方净土虽然是四土三辈九品,它很特别,它跟诸佛剎土不一样。诸佛剎土的四土不在一起,极乐世界的四土在一起,所以叫一生一切生。生凡圣同居土同时等于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里面是阿罗汉;等于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菩萨。你到那里去,每天你所接触的、所看到的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都是等觉菩萨!这些人你要不是在实报庄严土,你怎么能见到?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能见到,这非常非常希有,非常殊胜!他方世界没有的,极乐世界第一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常常可以亲近圣贤人,常常跟圣贤人学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是西方世界无比的殊胜。

  

  所以我们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戒律。共同的戒律,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弟子规》、《十善业道》;共同的见解,《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六经,我们只取这两部经作为我们主修的课本。就这四种,《无量寿经》、《弥陀经》、《十善业道经》、《弟子规》,就肯定得生凡圣同居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净宗是大乘法,大乘法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实在说不容易,讲都不容易懂。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一句话太好了,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亲近弥陀,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印光大师说他这句话说得太好!真正把弥陀的本怀给我们说出来了。所以不认识字的人,没有学过经教的人,念佛能往生。这往生的条件,你看《无量寿经》上,上中下三品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我们看到了,发菩提心没看到,那个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想亲近弥陀,你说他这个心有没有?这个心有,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可是我们懂得教理的人一定要知道这是大乘,大乘怎么样?大乘不能讲自了,要尽心尽力帮助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一个人去,总得带几个,带得愈多愈好,阿弥陀佛愈欢迎。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声闻、菩萨看到你带很多人去,没有一个不欢喜,没有一个不赞叹,这叫大乘法门。所以我们自己修得好,自然就影响别人,别人看到这个,他就向我们学习,他将来有成就去了,这都是我们带着去的。一定要给别人做一个好样子、好榜样,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学问,成就自己的弘愿,这就对了。六和敬里头只要这两条做到,后面就容易了,「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很容易做到,自自然然就做到。

  

  所以经不能不学,不学我们迷惑,信心很容易失掉,很容易退转;要想我们坚定信心,永恒不退,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经教。学习经教就是亲近佛陀、亲近菩萨,我们每天至少要有四小时对经教的学习,把一切妄想杂念都放下,学习经教。自己修学有了心得,要发心「为人演说」,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演是我们做出来给人看,说,人家有问题,我们替他解答。这样子我们的学习真正落实了,契入佛菩萨的境界。这境界好,不受外面环境的影响,自己可以做得了主,不受外面环境影响,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方老师教给我的,我依教奉行,我得到了,我希望大家都能依教奉行,都能够得到。身心清净,自在随缘,法喜充满,乐在其中。

  

  这段经文我们学习过了,听长者这一段的话,我们用重点来学习。《论》里面说「三门如前」,这就三个段落,它是每一段都这样说的。第一段是「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一行一颂」。那个颂的意思,「其颂意,答前所问佛福田是一,云何布施果报不同」。这一提示我们就明了了,前面都说过了。「其义有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二明众生所施福田不同」,这是讲大意。

  

  下面再跟我们解释,先说佛的福田不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者,明如来身」。这个如来身是如来圆满的报身,法身不说,法身没有形相,法身是体,从佛的报身说。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一样。如果从教下来讲,华严讲五教,五教就有五种不同的佛;天台讲四教,四教有四种不同的佛,佛自福田不同。天台讲的这是最普遍,大家都有这个概念,「藏通别圆」,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圆教的佛,不一样,那他们的相好也不相同。通常我们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教里头常说,这是佛的劣应身,跟藏教的佛一样。那这个福田在我们六道里面第一殊胜,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这讲如来身。现在此地所举的都是说佛的劣应身,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

  

  这底下讲「目发绀青,身真金色」,都是说的三十二相,佛的眼睛,佛的头发,佛的身体真金色。释迦牟尼佛的身体皮肤是像黄金那样的吗?如果果然有个人是这么一个相,你们大家喜不喜欢?恐怕人看了都害怕!你的脸色、皮肤怎么是这个颜色?我们现在把佛像都把它做成金色的,佛的身相跟诸位说并不是金色的。那为什么要用金色来做比喻?金色是比喻,是表法的。诸位要晓得,五金里面只有金不变,不管在什么场合当中,它的颜色不变。像银,银氧化会变成黑色。我们用银器用得很多,一个月(至少是一个月)一定要把银器重新擦一擦,它才会亮,否则的话,慢慢就变黑了。只有金不变,所以金在五金里头最贵重,就这个道理。

  

  你就想到佛身真金色,就是佛的身体永恒不变,这就是真金色,取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学佛读佛经决定要懂得经里面表法的意思,你才真正开智慧,才真正得受用。说明佛的身相永恒不变,这个道理我们懂得,为什么?大乘教里面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变,会变得衰老,体质有变化?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佛没有。佛没有执着,佛没有分别,佛没有妄想,无论在顺境、逆境,他都能不起心、不动念,那这样他的身体就可以永恒保持,不会起变化,不会衰老,不会生病。这就用真金色来代表,取这个意思。

  

  「一身之上,色各不同」。这我们很容易理解,四种不同的佛不一样,一层比一层殊胜,那是什么?修行功夫不相同。藏教佛的清净,我们六道众生比不上;通教佛的清净,那藏教佛比不上;别教佛的清净,那是通教佛比不上;圆教佛的清净,那别教也比不上。在《华严经》里面,别教佛只相当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你就晓得二行上面,除了自分就是二行,他上面还有八个位次,行位上面是回向,回向上面是十地,这就二十八个位次,再加上等觉二十九个位次。别教佛跟圆教佛相差二十九个位次,那个相好光明当然不相同。

  

  「华藏世界,庄严万异」。这个万异,异是不同,千差万别;万是个形容词,不是数字,不止一万,无量无边不一样。这是讲法相,法相是无量无边。「总明法性理智中具有,以法性理智中,本具无量功德故」。这是我们在大乘教里面念得很多,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的相好。这无量里面包括一真法界,包括诸佛剎土,也包括十法界,包括三途六道。下面这是给我们说明,「有随行报得庄严者」,他举例子说,「如如来身,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我们一般在大乘教里面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诸佛如来这四个字。时间到了,我都忘掉了,好,这几句我们下一个钟点再接着讲。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长者《论》文里面,「有随行报得庄严者,如如来身,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是法身智体自具故」。我们先看这段文,这段文里面的意思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随心应量。要知道法身菩萨就没有身相,确确实实如《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在佛法里面讲心法、色法,它都不是。心法、色法都是从法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法性就是法身,所以没有相,能现一切相。

  

  相是怎么现的?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太多太多,每个众生心想都不相同,所以佛菩萨现的相就不一样。《普门品》里面说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这是凭什么?凭众生的心想,众生心里想佛菩萨是什么一个形相,佛菩萨就现那个形相,不可思议!佛菩萨有没有心去现相?没有。这个我们现在明白了,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就说明这桩事情。我们以善心对这杯水,或者起个恶念对这杯水,这杯水现的相不一样。它是不是有心?它没有心,那就是感应,众生有感它就有应,那是什么?那是法性。法性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它能够与九法界众生感应道交,这才现相;众生没有感,它不现相,它没有相。佛经里面形容法性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什么都没有。在中国道家把它称之为「太极」,用什么来表示?画一个圆来表示,圆是代表什么?圆满,不是真的有一个圆相,不是的,大圆满。

  

  无相能现一切相,法性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这个身体也是它变现的。那为什么不能变现像佛菩萨一样的这样的好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什么变不出来?不是变不出来,不是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吗?法性是真佛,你看看大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哪一法不是法性变的?离了法性,哪有法?法性好比是金,现相好比是器,同是一个金,现种种不同的相。所现的相,这是众生的念(意念),随众生心想而现相。这个道理实在说并不难懂,我们心地清净、…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