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九六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五段福田甚深,《疏论纂要》最后的一段,李长者的开示。

  

  长者开示最主要的就是当中的一段,这一段又分为两个小段,前面这一段说明佛自己福田不同,所以有差别,这个我们昨天介绍过了。今天接着看第二个小段,「明众生所施福田不同」,我们看《论》文。

  

  「二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者,此乃由心轻重、有智无智、谦下高心、所求有异,总是一心中随用不同」。我们看这一段,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境界可以说是深广无际。这段经是目首菩萨给我们讲「福田甚深」,这个科目也是我们学佛,甚至于不学佛的人,哪一个不关心?为什么?人人都希求福报。福报从哪里来?福报究竟是一回什么事?佛菩萨在这段经文里面给我们做出详细的说明。我们真正明白了,就知道怎样修福,正是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要懂得求福的道理,懂得求福的方法,所以智慧福德,寿命也在福德里面,长寿是五福之一,没有求不到的,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应。

  

  前面的一段讲佛的福田不同,那意思很深,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自己的修行,自自然然跟诸佛如来的福田起感应道交,我们要不要用心去求?不必,自然感应。也就是说,譬如我们简单的举例,我们如果真正修到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着,就能够感得藏教佛、通教佛的福田加持给我们,这是凡夫。如果我们功夫提升了,我对于一切人事物的分别都没有了,我们就能感得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如果连这一切分别都放下了,所谓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我们所感得的是圆教佛,究竟圆满佛。这种感应道交是自自然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说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心里头一无所求是自然感应,就像江本胜那个水实验一样。我们写个「爱」字、写个「感恩」,无论用什么文字,中国文字写行,用英语写也可以,用阿拉伯语写也行。你只把这个贴在水瓶上面,那水的反应,它就现出很美的图案出来。你说写的这个字有求吗?没求。我写这个字条贴上去没求;水决定没有说你写了「爱」对我,我就特别给你美的图案,没有念头。统统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连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所以这种感应道交,我们就晓得,佛经里面所讲「法尔如是」。法尔如是这个话不太好懂,我们换句话说,自自然然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佛福田不同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诸佛如来修行证果,我们讲诸佛有四教的佛,如果要是依《华严》来讲,《华严》是五教,小始终顿圆,那就是五教之佛。佛很多,不是一个位次,这是举中国佛教里最常讲的,天台家的四教,贤首家的五教。这些都是事实,都是确确实实有这个事、有这个理,可是你不要执着,希望你也不要分别。你要说佛为什么有这么多等级?修行位次有差别。凡夫,从我们凡夫地一直修行到证得圆满的佛果,他当中一定通过这么多阶级。就像读书一样,一个小朋友上幼儿园,二十年之后,他拿到博士学位,可是这二十年当中,他经过了小学,小学毕业了,那就是小教的佛;初中毕业了,毕业就好比初级的佛,高中毕业是高级的佛,大学毕业是大教的佛,大乘的佛,就这个意思。

  

  所谓成佛就是修学一个阶段的圆满。在《华严经》里面,这《华严》是个代表,佛在所有大乘里面都给我们讲这五个次第,五位,位是位次。用我们现在讲学位,我们今天一般学校学位只有三个:学士、硕士、博士。在佛法里面讲学位有六个,多一倍。你看十信位,一年级到十年级这是一个阶段,这真的拿到学位,这不是假的,十信位的菩萨;往上去十住位的菩萨,这第二个学位,第三个学位十行位的菩萨,第四个学位十回向的菩萨,第五个学位十地菩萨;再往上去等觉是个学位,等觉再上去究竟圆满的佛果,那就是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高的一个学位。每到一个阶段(这说话方便起见)有一个学位。

  

  由此就可知佛很多,这是天台大师说的。这么多佛,第一个学位十信位,十信位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没见性。十法界,我们知道六道上面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十信位的菩萨。如果再升一级到初住,上面是十住,十信往上去是初住,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过十法界;在别教讲是别教的初地菩萨,别教十地等于圆教的十住。所以别教的等觉是圆教初行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是圆教二行位的菩萨。佛很多,我们怎样感应,那是要自己修行功夫,一点都不能勉强,就跟水实验呈现的结晶图案一样,一丝毫不能勉强,法尔如是。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明了之后,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自己境界愈高,感应愈殊胜;换句话说,福报也愈大。能够跟佛起感应,差不多都是修德跟性德相应了。

  

  现在我们看的这一段,「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这是修德,没见性。这里面我们要讲的六道众生,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修布施,布施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就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要搞清楚。我们想得财富,世间人常讲:你命里头有没有财库?命里财库每个人多少不一样。这命里财库从哪来的?香港这边有个陈老先生,跟我也是老朋友,去年往生;陈郎,很多人都知道他,他算命看相、看风水看得很好,我们也认识好几年了,他也常常听我讲经。这个算命,算命里头有没有财库。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人替我算过命,我这个命里头没有财库,也没有官印。没有官印你不能做官,这个官就是主管,你命里头没有做主管的命,主管才有印,不是主管没有印。出家了,出家,算命先生告诉我,你也不可能做住持,住持也要有印。你做当家师,那不是住持,那个没有印,好象一个学校一样,校长他才有印,教务主任、总务主任他没有印,叫官印。所以就是你命里头没有做主管的命。我命里头财库空空,就像我出家这个名号一样,「净空」,财库空空,没有财。没有财,贫;没有官印,没有地位。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也没有财富。

  

  命从哪里来的?命是过去生中修的,前生宿世,过去生生世世没有修财布施,而且我命里头还是短命,算命的算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这就是我们学佛之后明了了,过去生中这三种布施福田,财富没修,寿命没修,只有一点法布施。法布施是聪明智慧,只修了一点这么个东西,好在这一点东西还有根。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自己想一想,他说的有道理,为什么?我从小喜欢读书,喜欢书本。这就想到人一生当中,正如同外国预言家所说:一生的遭遇决定没有一桩事情是没有原因、偶然发生的,没有,统统与前世有连带关系。过去生中喜欢读书,这习气还留到这一生,喜欢书本,喜欢读书。这命里没有财有道理,为什么?我从小就不爱财,没有赚钱积财的念头,一生都没有这个念头,只要每天能吃得饱、穿得暖,够了,这都是过去的习气。

  

  寿命短,这我知道,年轻的时候杀业很重,这大概都是与过去习气有关系,喜欢打猎,这不是一桩好事情。所以学佛之后,痛改前非!我一学佛六个月,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就长斋。长斋是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不跟众生结冤仇。所以我虽然收入很微薄,我尽量节省,省一点钱去放生,布施医药。布施的钱不在乎多少,在乎心地真诚,我有这一分诚意,有这个心。这个经文里头长者讲到,所以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这是由心有轻重、有智无智,这是关键,我明白这个道理。我二十六岁接触佛法,明白这个道理,很快就明白了。所以我学佛六个月就发心长斋,吃长素,知道自己做错了,从此以后不敢杀生。

  

  所以我这一生有财富,我还是不要官印,有长寿,都是这一生修来的。我有没有求?没求,我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财富,自自然然来的。一生信守尊崇普贤菩萨教导,「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不想过去也不想未来,我这一生当中只有今天,不知道有明天;今天就是现前,一定要把它抓住。要知道把自己的德行、境界向上提升,一天二十四小时不能放松。功夫,解行两门,我每天读经,读书从来没有一天中断。读书,解门;书本放下,行门。

  

  书本放下,那叫怎么修行?行也不外乎三大类,这是佛法里头所说的身口意这三大类。意业是起心动念,念头一起,自己立刻就明了这个念是善念还是恶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恶念,赶快把它转过来,古大德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修净宗,尤其是修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转境界。如果这个念头不善,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不善的念头打掉,这真用功,这是真功夫。如果是善念,那就是《十善业道经》上佛教导我们,善念要念念增长。所谓善念一定是利益众生,一定是续佛慧命,决定是相应的。有利于正法常住世间,这个念头好,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更不可能有伤害其他众生的念头。不但是人不能伤害,蚊虫、蚂蚁都不伤害,都没有伤害它的这个念头。

  

  第二言语善不善。言语里头最重要的,《无量寿经》上佛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决定不能说别人过失,这个人是我的冤亲债主,常常来伤害我、毁谤我、侮辱我的,他可以做,我可不能做,我可不能批评他。他毁谤我,我要是批评他,不接受毁谤,行不行?很多人一定说应该这样子。但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是这样的,他毁谤我,我接受,消业障。怎么知道自己有业障?这一生命不好,就是业障;命好还是有业障,为什么?你没有出六道轮回,应当要接受,很难得。尤其是谣言,不是事实,他来毁谤我、来陷害我,是捏造的,不是事实,这个消业障消得更大,过去无始劫以来的业障都能够得消除。…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