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九七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六正教甚深,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文殊菩萨这一段问词,上一堂课我们介绍到『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初义」,就是众生接触佛菩萨,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为什么久久都不能够断烦恼,不能够脱离六道十法界;第二是对后面一个意思,后面第二个意思是「多人同见,何以有脱不脱」,这前面都跟诸位做出详细的报告。我们看这一会,这是「菩萨问明品」里面的第六会,『勤首菩萨』为会主,表法的意思就很深。所以世出世间法成就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好学、勤奋。勤是精进,勇猛精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佛在大乘法里面教我们,「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只有勇猛精进才能成就。这是把他的疑问说出来了。

  

  今天我们接着看第三段的经文,就是『然其色蕴,受蕴』。这一开头是讲五蕴,接着后面是讲三界。这里头的烦恼,『无有差别』,就是说这些学佛的人。我们看清凉大师《疏》文,「三然其下,释成前难」,他的问难,「正释后义」,前面讲两个意思,着重在后面这个意思。为什么?「多人苦集皆不殊故」。这是学佛众多之人,苦是讲果报,你没办法脱离;集是讲你的烦恼,烦恼你没有办法把它断掉。「五蕴是正,三界通依,此苦果也」。五蕴是正报,我们的身,实在讲这个身相很复杂,复杂的程度跟外面的大宇宙无二无别。所以身体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大小不二。你能够把小宇宙搞清楚、搞明白了,外面大宇宙全就通达了。许许多多的圣贤都是从小宇宙上下手,能够通大宇宙。

  

  身,这么复杂的身,佛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这叫五蕴。蕴是蕴集的意思,这里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多元,它绝不单纯,所以五蕴是正报。经上讲色,色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是色蕴,后面受、想、行、识都是属于心。你看心跟物合起来才有这个身体,不能单单说物,也不能单单说心。单单说物,物要是没有心,没有受想行识,单单有色身,那是什么?这个人有肉体,精神没有,那我们就晓得这是死尸,我们就称它作死尸,不称它作人,死人不是活人。如果单单讲有心,它有受想行识没有色,我们称它什么?这一般人称它作灵魂,佛法里面称神识。在三界里面,这三界是依报,统统是依报。『无色界』里面只有受想行识,没有色,所以叫无色。『欲界、色界』五蕴统统具足,欲界天跟色界天,所以有情众生这身体是色心和合而成的。

  

  佛法讲到究竟是心性,明心见性,明心这个心是真心,一般人不懂。一般人说心是什么?就说受想行识这是心,这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感触,你有感触;想,你有思想,在佛法里面讲,想是分别,受是执着;行,行是说你的分别执着不间断;末后这个识,识是一切虚妄之体,法相唯识学里面讲的阿赖耶识,行是末那识,想是第六意识,受是前五识。我们在一般介绍的时候,常常用方便说,方便说大家容易懂。虽然懂得不深刻,但是我们把这些名词术语的大意能够理解也就行了。这部经上这些事情常常讲,你看十信位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有说明,愈往后你听得多了,印象深刻了,逐渐逐渐的能够契入,这是佛教学的善巧方便。

  

  这是讲的正报,正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有身体当然还有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我们一定要依靠它才能生存,所以后面讲这「三界」是我们的依报。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环境里头叫欲界,欲是什么?有欲望,欲望很多。佛也把它归纳为五大类,叫五欲,财色名食睡,这叫欲界,我们离不开。那人在这个世间拼命所追求的也不外乎这五大类:财是财富,这个地方的色,五欲里面的色是指男女的欲求;名,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荣誉,争名逐利,这里面含着我们今天讲有地位、有权力、有声望,都包括在名里面;食是饮食,睡是睡眠。这是欲界众生没有法子避免的。可是欲界范围很广,欲界天以下的都离不开这五欲。欲界天有六层天,愈是往上面去,这五种欲就愈淡薄;愈是坚固执着,自私自利毫不肯放松的,那就是饿鬼、地狱道。如果你能看得轻一点,看得淡一点,就往上升。

  

  什么时候这五样东西完全放下、舍弃了,财色名食睡统统舍弃了,那你就不在欲界,你就在上面这一层色界天,为什么?你还有身体。当然有身体,身体一定需要有居住的环境,这个古人常讲有宫殿。我们今天听到「宫殿」就想到古代那种建筑,这是我们一个错误的观念。宫殿,你要晓得它真正的意义,宫是私人住宅,我们讲住家;殿,殿是办事的处所,就是你办公的地方,不一定是什么样的建筑。凡是你自己私人居住的地方都称之为宫,凡是你办公的处所都称之为殿,这样理解就正确了。那我们中国宫殿的建筑,古时候这是所谓讲「雕梁画栋」,有中国的这种特色。诸位在北京故宫里面,你就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帝王大臣办公的的地方,这称为殿。主要的大殿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是故宫里面最重要的三个建筑物,都是帝王大臣集会讨论国家大事的场所;其他小的这些办公室,我们通常称之为偏殿;后面是他居住的地方,私人居住地方则称之为宫。内外分得很清楚。

  

  色界,他没有离开色身,所以他有身体,他有居住的宫殿。如果再能够把「色蕴」舍弃掉,你看看中国老子《道德经》上就有这么一句话,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这忧患是什么?我有这个身体,有身体就有累赘,要没有这个身体多好!这是我们讲,三界都是凡夫,这是高等凡夫的思想,什么时候身体不要,这多自在!肉身不要,那么居住的宫殿统统都可以不要了。佛在经教里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他真有这种心想,他就真正能够得到这样的果报,那就是无色界天。这是三界里头最高的,无色界天!

  

  无色界天里面的天人没有身体、没有物质,只有精神所在,那我们一般称他作灵界。普通人讲灵魂,不行,灵魂还是有色身,无色界天人没有色身。在佛法里头,他是不是真的没有色身?还是有,他的色不是物质,这要知道,它不是物质。像什么?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那个境界有没有色身?有。两个人睡在床上,一个人在作梦,一个人清醒,他梦中境界你能看得见、看不见?看不见,定中境界亦如是,所以这种色不是物质。佛告诉我们,无色界天人,无色界的境界就是这样,佛、菩萨、罗汉能看见,这色叫无表色,不是物质。这是讲我们的依报。

  

  无论你是在欲界,是在色界,还是在无色界,你的『无明贪爱』,无有差别,烦恼习气没断。烦恼习气要是断了,那你就不在三界,就超越六道轮回,三界就是六道。这无色界跟色界都属于天道,欲界里面有天、有阿修罗、有人,这统统都有财色名食睡,有这五种欲;畜生有、饿鬼有、地狱有。所以欲界里头六道具足,色界天只有天道,其他五道没有,无色界天亦复如是。所以虽然是生到色界跟无色界天,贪瞋痴慢没有断,这一点我们要明了。

  

  天人的福报大,这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福报太大!但是比不上须陀洹。所以我们称须陀洹,这《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我们现在讲到是第六信,「正教甚深」是六信,初信位的菩萨比色界天、无色界天高明多了。你说为什么?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里头见烦恼断了,这要知道,见烦恼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所以称他为圣人。为什么称他为圣人?断了见惑之后,如果他出生在有佛菩萨之世,佛菩萨在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他一定是佛菩萨的学生,一定是逐渐逐渐向上提升。像这初信,他会升到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他往上提升了。如果出生在没有佛菩萨出现在世,他善根深厚,他自己也能够修行,所以佛说天上人间七次的往返,他能把思惑也断掉。思惑,见思烦恼,思惑是八十一品,思惑断掉之后就超越六道,绝对不要等到第八次,七次往返他就超越了。那么色界天人跟无色界天人没办法,他生到天上,天福享尽了,他就往下坠落。换句话说,生生世世无量劫来都在轮回里头打转,出不去,这就是比不上初信位菩萨,比不上须洹陀,这点我们要知道。

  

  所以我们对圣人为什么那么尊敬,为什么那么仰慕,有道理。证得初果的时候,换句话说,在六道,虽然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里有期限,决定不堕三恶道,就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不会堕三恶道。你要问为什么不会堕三恶道?他三恶道的缘断了,三恶道的业因当然有,可是缘断了,所以称为圣人,小圣。这就说「无明贪爱」,下面接着有瞋恚、有傲慢烦恼习气不断。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注解,大师说五蕴是正报,三界依报,这苦果,你不能不受。「痴」,无明是痴;「爱」,爱是贪爱。这说一个痴、说一个爱,贪瞋痴慢疑,根本烦恼。「发润」,发润就是发作。「为集因也」,集是烦恼的代名词,无量无边烦恼都从痴爱而生。痴爱就是佛法里常讲的三毒,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这三条要是断不掉,你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然后我们就明了,念佛的人虽然多,往生的人少,什么原因?烦恼没有放下。

  

  念佛往生比其他法门修行证果真的是容易太多!为什么?净宗法门,诸位都晓得,叫带业往生。业是什么?烦恼习气不要断,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断,现在可以不必断,这就方便太多了。虽然不断,你要有能力把它控…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