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九七卷)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六正教甚深,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佛子。佛教是一。衆生得見。雲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于諸衆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
文殊菩薩這一段問詞,上一堂課我們介紹到『雲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說這裏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對「初義」,就是衆生接觸佛菩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爲什麼久久都不能夠斷煩惱,不能夠脫離六道十法界;第二是對後面一個意思,後面第二個意思是「多人同見,何以有脫不脫」,這前面都跟諸位做出詳細的報告。我們看這一會,這是「菩薩問明品」裏面的第六會,『勤首菩薩』爲會主,表法的意思就很深。所以世出世間法成就的秘訣沒有別的,就是好學、勤奮。勤是精進,勇猛精進,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佛在大乘法裏面教我們,「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只有勇猛精進才能成就。這是把他的疑問說出來了。
今天我們接著看第叁段的經文,就是『然其色蘊,受蘊』。這一開頭是講五蘊,接著後面是講叁界。這裏頭的煩惱,『無有差別』,就是說這些學佛的人。我們看清涼大師《疏》文,「叁然其下,釋成前難」,他的問難,「正釋後義」,前面講兩個意思,著重在後面這個意思。爲什麼?「多人苦集皆不殊故」。這是學佛衆多之人,苦是講果報,你沒辦法脫離;集是講你的煩惱,煩惱你沒有辦法把它斷掉。「五蘊是正,叁界通依,此苦果也」。五蘊是正報,我們的身,實在講這個身相很複雜,複雜的程度跟外面的大宇宙無二無別。所以身體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大小不二。你能夠把小宇宙搞清楚、搞明白了,外面大宇宙全就通達了。許許多多的聖賢都是從小宇宙上下手,能夠通大宇宙。
身,這麼複雜的身,佛把它歸納爲五大類,這叫五蘊。蘊是蘊集的意思,這裏面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多元,它絕不單純,所以五蘊是正報。經上講色,色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物質,物質是色蘊,後面受、想、行、識都是屬于心。你看心跟物合起來才有這個身體,不能單單說物,也不能單單說心。單單說物,物要是沒有心,沒有受想行識,單單有色身,那是什麼?這個人有肉體,精神沒有,那我們就曉得這是死屍,我們就稱它作死屍,不稱它作人,死人不是活人。如果單單講有心,它有受想行識沒有色,我們稱它什麼?這一般人稱它作靈魂,佛法裏面稱神識。在叁界裏面,這叁界是依報,統統是依報。『無色界』裏面只有受想行識,沒有色,所以叫無色。『欲界、色界』五蘊統統具足,欲界天跟色界天,所以有情衆生這身體是色心和合而成的。
佛法講到究竟是心性,明心見性,明心這個心是真心,一般人不懂。一般人說心是什麼?就說受想行識這是心,這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感觸,你有感觸;想,你有思想,在佛法裏面講,想是分別,受是執著;行,行是說你的分別執著不間斷;末後這個識,識是一切虛妄之體,法相唯識學裏面講的阿賴耶識,行是末那識,想是第六意識,受是前五識。我們在一般介紹的時候,常常用方便說,方便說大家容易懂。雖然懂得不深刻,但是我們把這些名詞術語的大意能夠理解也就行了。這部經上這些事情常常講,你看十信位講,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有說明,愈往後你聽得多了,印象深刻了,逐漸逐漸的能夠契入,這是佛教學的善巧方便。
這是講的正報,正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有身體當然還有我們生活環境,生活環境我們一定要依靠它才能生存,所以後面講這「叁界」是我們的依報。我們今天處在這個環境裏頭叫欲界,欲是什麼?有欲望,欲望很多。佛也把它歸納爲五大類,叫五欲,財色名食睡,這叫欲界,我們離不開。那人在這個世間拼命所追求的也不外乎這五大類:財是財富,這個地方的色,五欲裏面的色是指男女的欲求;名,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榮譽,爭名逐利,這裏面含著我們今天講有地位、有權力、有聲望,都包括在名裏面;食是飲食,睡是睡眠。這是欲界衆生沒有法子避免的。可是欲界範圍很廣,欲界天以下的都離不開這五欲。欲界天有六層天,愈是往上面去,這五種欲就愈淡薄;愈是堅固執著,自私自利毫不肯放松的,那就是餓鬼、地獄道。如果你能看得輕一點,看得淡一點,就往上升。
什麼時候這五樣東西完全放下、舍棄了,財色名食睡統統舍棄了,那你就不在欲界,你就在上面這一層色界天,爲什麼?你還有身體。當然有身體,身體一定需要有居住的環境,這個古人常講有宮殿。我們今天聽到「宮殿」就想到古代那種建築,這是我們一個錯誤的觀念。宮殿,你要曉得它真正的意義,宮是私人住宅,我們講住家;殿,殿是辦事的處所,就是你辦公的地方,不一定是什麼樣的建築。凡是你自己私人居住的地方都稱之爲宮,凡是你辦公的處所都稱之爲殿,這樣理解就正確了。那我們中國宮殿的建築,古時候這是所謂講「雕梁畫棟」,有中國的這種特色。諸位在北京故宮裏面,你就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帝王大臣辦公的的地方,這稱爲殿。主要的大殿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是故宮裏面最重要的叁個建築物,都是帝王大臣集會討論國家大事的場所;其他小的這些辦公室,我們通常稱之爲偏殿;後面是他居住的地方,私人居住地方則稱之爲宮。內外分得很清楚。
色界,他沒有離開色身,所以他有身體,他有居住的宮殿。如果再能夠把「色蘊」舍棄掉,你看看中國老子《道德經》上就有這麼一句話,老子說「吾有大患,爲吾有身」。他說我有很大的憂患,這憂患是什麼?我有這個身體,有身體就有累贅,要沒有這個身體多好!這是我們講,叁界都是凡夫,這是高等凡夫的思想,什麼時候身體不要,這多自在!肉身不要,那麼居住的宮殿統統都可以不要了。佛在經教裏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他真有這種心想,他就真正能夠得到這樣的果報,那就是無色界天。這是叁界裏頭最高的,無色界天!
無色界天裏面的天人沒有身體、沒有物質,只有精神所在,那我們一般稱他作靈界。普通人講靈魂,不行,靈魂還是有色身,無色界天人沒有色身。在佛法裏頭,他是不是真的沒有色身?還是有,他的色不是物質,這要知道,它不是物質。像什麼?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那個境界有沒有色身?有。兩個人睡在床上,一個人在作夢,一個人清醒,他夢中境界你能看得見、看不見?看不見,定中境界亦如是,所以這種色不是物質。佛告訴我們,無色界天人,無色界的境界就是這樣,佛、菩薩、羅漢能看見,這色叫無表色,不是物質。這是講我們的依報。
無論你是在欲界,是在色界,還是在無色界,你的『無明貪愛』,無有差別,煩惱習氣沒斷。煩惱習氣要是斷了,那你就不在叁界,就超越六道輪回,叁界就是六道。這無色界跟色界都屬于天道,欲界裏面有天、有阿修羅、有人,這統統都有財色名食睡,有這五種欲;畜生有、餓鬼有、地獄有。所以欲界裏頭六道具足,色界天只有天道,其他五道沒有,無色界天亦複如是。所以雖然是生到色界跟無色界天,貪瞋癡慢沒有斷,這一點我們要明了。
天人的福報大,這我們能夠想象得到,福報太大!但是比不上須陀洹。所以我們稱須陀洹,這《華嚴經》裏面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我們現在講到是第六信,「正教甚深」是六信,初信位的菩薩比色界天、無色界天高明多了。你說爲什麼?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見思煩惱裏頭見煩惱斷了,這要知道,見煩惱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所以稱他爲聖人。爲什麼稱他爲聖人?斷了見惑之後,如果他出生在有佛菩薩之世,佛菩薩在講經說法教化衆生,他一定是佛菩薩的學生,一定是逐漸逐漸向上提升。像這初信,他會升到二信、叁信、四信、五信、六信,他往上提升了。如果出生在沒有佛菩薩出現在世,他善根深厚,他自己也能夠修行,所以佛說天上人間七次的往返,他能把思惑也斷掉。思惑,見思煩惱,思惑是八十一品,思惑斷掉之後就超越六道,絕對不要等到第八次,七次往返他就超越了。那麼色界天人跟無色界天人沒辦法,他生到天上,天福享盡了,他就往下墜落。換句話說,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在輪回裏頭打轉,出不去,這就是比不上初信位菩薩,比不上須洹陀,這點我們要知道。
所以我們對聖人爲什麼那麼尊敬,爲什麼那麼仰慕,有道理。證得初果的時候,換句話說,在六道,雖然沒有脫離六道輪回,在六道輪回裏有期限,決定不墮叁惡道,就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不會墮叁惡道。你要問爲什麼不會墮叁惡道?他叁惡道的緣斷了,叁惡道的業因當然有,可是緣斷了,所以稱爲聖人,小聖。這就說「無明貪愛」,下面接著有瞋恚、有傲慢煩惱習氣不斷。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注解,大師說五蘊是正報,叁界依報,這苦果,你不能不受。「癡」,無明是癡;「愛」,愛是貪愛。這說一個癡、說一個愛,貪瞋癡慢疑,根本煩惱。「發潤」,發潤就是發作。「爲集因也」,集是煩惱的代名詞,無量無邊煩惱都從癡愛而生。癡愛就是佛法裏常講的叁毒,貪瞋癡。貪瞋癡是叁毒煩惱,這叁條要是斷不掉,你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然後我們就明了,念佛的人雖然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原因?煩惱沒有放下。
念佛往生比其他法門修行證果真的是容易太多!爲什麼?淨宗法門,諸位都曉得,叫帶業往生。業是什麼?煩惱習氣不要斷,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斷,現在可以不必斷,這就方便太多了。雖然不斷,你要有能力把它控…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