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九八卷)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六正教甚深,勤首菩薩偈頌第一首,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時勤首菩薩以頌答曰。佛子善谛聽。我今如實答。或有速解脫。或有難出離。】
十首偈頌是正答文殊菩薩的問,第一首很容易懂,首先第一句『佛子善谛聽』。佛子是稱文殊師利菩薩。實際上這些問題,菩薩哪有不明了的道理?這一問一答全是爲我們這些愚迷衆生,菩薩都在表演。華嚴會上,『勤首』是代表六信位的菩薩,是不是真正六信?肯定不是,爲什麼?這些正是古人所說的無非大人作略。華嚴會上實在講,都是諸佛如來、地上菩薩應化示現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明了。就像唱戲一樣,在舞臺前面這是六信位小菩薩,在後臺說不定他是古佛再來,說不定他是等覺菩薩,臺前臺後的身分不一樣。這些事情在大乘教裏頭太多太多了,就像《普門品》裏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用什麼方式能幫助衆生覺悟就用什麼方式,沒有定法;沒有一定的形相,沒有一定的方法,沒有一定的形式,隨順衆生的根機自自然然的示現,法爾如是,這道理就深。
文殊菩薩現在是代表我們這些初學的衆生,「勤首菩薩」稱佛子。我們真正發心學佛,雖然煩惱沒斷,一個位次都沒有證得,這五十一個階級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學位,五十一個學位,我們一個也沒拿到。但是我們有信心,我們肯努力不懈怠,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有所成就,成就無比殊勝。真的,《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點千萬不能夠疏忽。爲什麼?一品煩惱沒斷,縱然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有成就嗎?有。有什麼成就?你看看,佛在往生經裏面所講的,《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那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沒有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例外,不在這其中,沒說。既然沒有說,那麼下下品往生的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不得了!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這還得了!
這個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你才肯真正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一心一意專求淨土。爲什麼?成就太不可思議!我這一生就能夠成阿惟越致菩薩,就能證到七地以上。這是《彌陀經》跟《無量壽經》講得清楚。諸位看蓮池的《疏鈔》,看蕅益大師的《要解》,你就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比這個更殊勝。許多衆生沒有這個緣分,一生當中沒有聽到、沒有看到,經文沒有看到,沒有體會到,那是另當別論。我們今天的緣具足,聽到這個法門,看到這些經論,我們意識到這是佛門裏頭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我們得到了,佛法難聞,我們聞到了,尤其是淨宗無比殊勝的法門,我們這一生當中有緣遇到了。那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四土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
我們跟一些學佛的人,我們遇的緣太殊勝!海內外有很好的修學環境,現在這個修學環境還不算太多,有了,我知道就有好幾個地方,念佛堂。印光大師是我們的祖師,這個祖師不是一般的祖師,我們是法脈相傳的祖師。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印祖的學生,接受印祖的承傳,我跟他老人家十年,他把這個法門傳給我。
早年他在臺中講《無量壽經》會集本,這已經是五十年前的事情,半個世紀了,那個時候會集本沒有注解。李老師就在經本上用眉注,他用毛筆寫的,寫得很工整,把經文的段落勾出來,每段都加上一個小標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判。我做《無量壽經》的科判,老師這份資料也是我重要的參考資料。《無量壽經》現在很完整,有《科會》,有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我也有《講記》,都講得很詳細,有光碟,也有書出來了。這些資料早年我送了一份給趙樸老,趙樸老看到之後非常歡喜,難得這部大經,這是注解這些資料統統齊全,這個緣太殊勝!現在能不能往生,就是勤首菩薩教導,我們肯不肯好學,肯不肯精進,精進一定要放下,不放下就不能算精進。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正是《金剛經》上所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在佛法大海裏頭只取一法,其他的我們都要放棄,一切經裏面我們只取《無量壽經》、《彌陀經》。
昨天我跟諸位說,這個時代我們一定要「學爲人師,行爲世範」,要爲人演說。演說,那修行的次第不能夠疏忽,循序漸進,所以我們要學《弟子規》,要學《十善業道經》,出家要學《沙彌律儀》,在家同學《沙彌律儀》可以不必學。我們的方向目標,我們的經論簡單明了,依教奉行,這一生決定去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十方諸佛贊歎,十方諸菩薩羨慕。所以這個「佛子」,不僅僅是叫著文殊師利菩薩,也包括我們在內。我們真的明白、真的覺悟、真的回頭,真幹,就是佛子。
「善谛聽」,這叁個字非常非常重要,下面勤首菩薩要說法,我們要認真聽,要仔細的聽,這「善」是個關鍵。怎麼叫善谛聽?那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面教導我們,聽經、看經,不著言說相,聽經不執著言說相,看經不著文字相,不執著名字相,這是名詞術語;不執著心緣相,一直聽下去,一直念下去,不要思惟這裏面的意思。爲什麼?字字句句無量義,你能思惟嗎?一切都不思惟,那個無量義是圓圓滿滿統統在裏面。一思惟,無量義就破壞了,無量義你只想到一、二個意思。如果你一執著就産生毛病,就錯了,那叫不善學、不善聽。所以善聽是一定要懂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善聽!這叁個離了,你是用真心在聽,叫善聽;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是妄心,那不是真心。
妄心看經、聽講不會開悟,頂多你記得一些名相,我們今天講,你學到的是佛學常識。佛菩薩教導我們,不希望我們學佛學常識,希望我們接觸到佛法開悟,開悟什麼?你就解脫了。你爲什麼不開悟?爲什麼沒辦法出離?不善聽,你聽經、讀經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很難出離;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很快契入,就解脫了,很快就解脫了。所以這善字,這個字非常非常重要,菩薩先把這一句交代了。
『我今如實答』。這個「我」是勤首菩薩自稱,如實答是一絲毫虛妄都沒有。我們看清涼注解,清涼這裏注的文字不多,但是意思都說出來了。「十頌分二」,菩薩一共十首偈頌,分爲兩大段。「初一」,最初這一段,這就是一大段,「開章許說」,接受文殊菩薩的提問,同意爲他詳細解答。經文裏面這四句剛才我們念過去了,「上半許」,前面兩句許說,「稱實而說」,就是我們今天講據實而答,理事、性相、因果,實實在在把這個真相給你說出來,來答複你。
「下半開二章門」,這第叁句、第四句,『或有速解脫,或有難出離』。這往下有九首偈頌,告訴我們具足哪些條件,你在佛法修學,你這一生當中成就。在末法時期遇到淨宗法門,「速解脫」,古來祖師所說的話是真的,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爲什麼有很多念佛的人不能往生?那是他沒有如理如法的學習,你念佛求生淨土,你違背了經教的教誨,你錯用了方法,那你就不能成功。後面九首偈給我們解答前面兩個問題。
在這個地方使我們想到,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裏面有一段非常重要精采的開示,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裏,佛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這句話太難得,無比的可貴。一切諸惡道苦,這個惡道是從比喻上說的,惡道苦!餓鬼道看地獄道,地獄是惡道,餓鬼是善道,餓鬼雖然苦,地獄比他更苦;那畜生道看餓鬼道,畜生道是善道,餓鬼道是惡道;人道看畜生道,人道是善道,畜生是惡道;天道看人道,天道是善道,人道是惡道。這樣一直往上去,跟諸位說,佛看菩薩,佛是善道,菩薩是惡道。這地方講一切惡道苦,一切是指九法界,唯有佛才是善道。底下這個苦惡只是程度上有差別,菩薩道的苦輕,六道衆生那就重,有輕重差別不等,從佛法界看,九道都苦。
一切諸惡道苦!有一法能斷。這一法我們也要知道、也要學習,佛在經上說這一法是什麼法?「謂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佛說得好,說得真透徹,從哪裏下手?常念,心。諸位要知道,中國文字在全世界無比的殊勝,這是外國文字裏頭沒有的,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你看這個「念」,念是個會意的字,你看到這符號,你就能體會這個意思,念是什麼?上面是今,下面是心,這個意思很明顯,當下這個心。可見得這個念不是口念,當下這個心,善心,這叫常念。所以常念是善心,永遠保持著你的善心,念念都是善心。
第二「思惟」,思惟是起心動念,常念是真心,純淨純善。思惟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與十善業道相應,十善業道,身殺盜淫是惡,真心裏頭沒有殺盜淫,真心裏面也沒有妄語、兩舌、绮語、惡口,也沒有貪瞋癡慢。念裏頭沒有,今心裏頭沒有,思惟裏面就有了,思惟是起心動念。就是起心動念不與十惡業相應,十惡的念頭沒有;念頭起來都是十善,與十善相應,與性德相應。
後面一句「觀察」,觀察就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在世間不能沒有工作,落實在工作裏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不離十善,這十條是大綱。十條展開無量無邊的善業,我們應當要學;如果不修十善,我們的心不善、思想不善、行爲不善,觀察是講行爲,念佛都不能往生,這個諸位不能不知道。
世尊教導我們淨業叁福,那就是修淨土最重要的指導原則,叁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你做到了沒有?你要沒有做到,那你念佛不能往生。你不可以怪佛菩薩說話不算話,你可不能這樣說法,佛菩薩說話算話,是你自己沒有依教奉行。凡聖同居土,這十六個字一定做到;方便有余土,這十…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