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九九卷)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六正教甚深,勤首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于佛法中。勇猛常精進。】
這首偈清涼大師的注解我們前面學習過了,它還有余義,這經文意義無有窮盡。因爲勤首菩薩答複的,只有這首是講接觸到佛法應當是快速能夠得到解脫,後面的八首偈都是說明我們現在學佛的狀況,遇到佛法之後,這一生當中沒有成就。爲什麼遇到有成就、有沒有成就?這是文殊菩薩代我們發問的。我們在這章經文裏面就知道怎樣學習有成就,怎樣學習沒有成就,關系我們自己修學太大!
經文前面兩句,我們要想把一切過失、惡業滅除,這從因上說的。如果這個因斷掉,叁途六道的果報就沒有了,這真正叫離苦得樂。佛菩薩是這樣教導我們的,中國古聖先賢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我們一定要知道。連外國人都說,中國這個民族在這世間建國延續五千年,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爲什麼這一家能夠延續這麼久?一定有它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重視教育,中國人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爲先」,你要怎樣教他!
永斷惡法,這是世出世間聖賢人教學裏頭最重要的一個理念,斷惡,首先是斷惡,然後再勸你修善。惡斷了之後,善法當然就增長,增長就是長善。《禮記.學記》裏面講教育,教育是什麼?救失長善也,失是過失,救是這個地方講的『過惡』你要怎樣幫助他、救他,然後幫助他善法增長。教學,「教」這個字怎麼講法?古德跟我們講,教是上行下效,叫做教。上行下效,諸位你就要知道,這是身教。所以佛常常教導弟子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個「演」就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這叫上行。人家看了之後,他就會模仿,他就會學習,這是教的意思。長善救失合起來就是「育」,我們講教育,這兩個字的意思一定要懂,上行下效是教,救失長善是育。我們把「教育」這兩個字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中國這個民族在世界上五千年立國有根有本,根就是教,本就是育,有根有本。
你再轉過頭來看看佛法,佛教所有一切經典是不是講的這個?諸佛菩薩做到之後才說到,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的,諸佛菩薩做到了,他所說的全做到,這上行;很可惜的,我們下沒有去效法。不殺生,佛菩薩做到了,不但不殺生,爲利益衆生,可以犧牲自己的身命,在所不惜。佛經裏頭「割肉喂鷹」,老鷹害餓,餓得可憐,割自己的肉去喂鷹;「舍身飼虎」,老虎餓得很可憐,找不到東西吃,自己舍身去喂老虎。這是愚癡嗎?這不是愚癡,這是佛菩薩爲我們做出示範,表演給我們看。真誠的愛心自然的流露,連對畜生都能夠舍身,何況對人,又何況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我們家裏上一輩這樣做,下一輩當然學習,所以教育。
今天教育,這倫理道德、恩德情義的教育沒有了,現在教育是十惡業的教育不是十善業,自私自利的教育,損人利己的教育。所以今天社會呈現出這樣的亂象,這個亂象是有史以來所沒有的。所以許多宗教裏面講末日,我相信,我憑什麼相信?憑這因果報應,善因善業必定感得善果,惡因惡業一定要受災難。這個事情,現代科學家用科學的方法都證明,你還能不信嗎?
江本勝博士這個水實驗,我是義務的替他宣揚。科學的方法證明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對礦物,礦物我們現在講,一般世間人講這沒有生命的;植物還有生命,礦物沒有生命。你對它好,它呈現很美的結晶給你看,你對它不好,它的結晶就很難看,就那麼樣的現實。這個現實是什麼?善因它也會有善報,惡念它就有惡報。這個實驗雖然是很小,給我們很大的啓示,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用在我自己身上,這身上什麼?身心健康。
要怎樣身體才能健康?快樂。快樂從哪裏來?首先要把過惡斷掉,你才會有快樂。沒有過失、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行,不管別人怎麼對我,我決定不用惡念惡行去對人。所以我常講,我們要把內心裏面對人、對事、對物對立矛盾化解,不求別人,求自己。他跟我對立,我沒有辦法化解他;我自己跟人對立,我有能力把自己這個對立化解。這就是佛講,一定要先自度而後才能度人,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懂得的,先自度再度別人。
自度那就是此地講要把自己無量的過失、惡業要滅除,因就沒有了。因要沒有了,你看現在處事待人接物真誠的愛心,「愛心遍法界」;無盡的善意,「善意滿娑婆」。處事待人接物愛心、善意,惡緣就沒有。你看惡的因沒有,惡的緣沒有,那惡的果報轉得好快!它就轉成善報,惡報就轉成善報。所以轉變在自己,不在外頭境界,從念頭上去轉,這就對了。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你才真正得到法益,你真正接受到佛法,接受這個教誨而得到利益。
經文末後這兩句是說明成就的人,『當于佛法中,勇猛常精進』。你應當在佛法當中,那我們今天接觸到佛法是不是真的接觸到?沒有。原因在哪裏?我們本身有障礙,這自己要知道。本身的障礙就是佛菩薩常講的業障,我們的煩惱習氣太深,我們的成見太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我很清楚,我在年輕的時候不相信宗教,排斥佛法,總認爲佛法是迷信。我能走向佛門,很多朋友、同學驚訝!年輕,這根本不可能,那麼樣極力排斥反對,他怎麼會走進這裏頭去?這個障礙怎麼排除的?善友。善知識,老師。善友第一親,師資道合,老師愛學生,老師尊重學生;學生愛老師,學生尊重老師,這是師生當中的道義。我跟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這叁位是有師生的道義,接受老師的教誨,真正知道宗教是什麼,佛教是什麼,搞清楚了,才知道從前是誤會。我說它迷信,實在講我自己比他們更迷信。
所以以後搞清楚了,我才明白什麼叫迷信?就是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你相信它是迷信,你不相信它也是迷信。換句話說,事實真相沒搞清楚,說信跟不信都是錯誤的;換句話說,你沒有資格講話。你要想講話,你一定去研究,你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有資格講話。你搞得愈清楚、愈明白,你說話就愈有分量,所以說有公信力。你沒搞清楚,你說信說不信,你都是誤導衆生,那你要背因果責任。這個道理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沒有人教,不曉得。有人教,我們的確還是有一點智慧,聽到老師這樣的話,想想真的有道理。我沒有搞清楚,就譬如一篇文章一樣,我連看都沒有看,我怎麼可以批評它?人家說它好,我就跟著他說好;人家說不好,我跟著他說不好。我自己本身沒有接觸到,沒有看過,這不行,這不是做學問的態度。中國古人教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對自己要了解、要清楚,你對于外面環境也要清楚,這就對了。
什麼叫宗教搞清楚,什麼是佛教搞清楚,這才曉得佛教、宗教無非都是教育,那個尊敬之心油然而生。佛教之外,我再看看其他宗教的經典,我都很認真學習。雖然每個宗教文化不相同,背景不一樣,教化的對象也不一樣,方法不一樣;可是方向、目標殊途同歸,無不是勸人斷惡修善,無不是勸人和睦相處。我說這個「和」有四個意思,和睦、和敬、和愛、和謙,裏頭有這四個意思,那怎麼不是聖人、儒家所講的君子!所以這些宗教領袖如果齊聚一堂一定是一團和氣,彼此敬愛、謙虛,哪裏會有對立?哪裏會有爭論?沒有。
所以文化確實是多元的,沒有獨特的。我常常用身體來做比喻,我們的身體就是多元文化,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各有各的功能,裏面五髒六腑亦複如是。每個人把自己的功能做好,跟其他器官配合,這個人健康強壯。世法亦如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就像不同的器官一樣,把自己做好跟其他的配合。
這個世界和平、世界和睦要靠教育,除了教育之外,諸位想想還有什麼好辦法?如果有好辦法,這五千年當中難道沒有聰明人,提不出好辦法嗎?好辦法只有一個,早就被人發現了,教育。從什麼時候教起?從胎教起。母親慈悲,母親有智慧,懷孕的時候就教她的孩子,爲什麼?她知道這胎兒在胎中,母親起心動念、喜怒哀樂對他有沒有影響?當然有影響。我們喜怒哀樂對一杯水都産生影響,對胎兒怎麼會沒影響?言談舉止當然有影響。我們在史書上看到記載的,那個代表人物文王的母親,在懷周文王的時候他的母親起心動念純淨純善,眼不看惡色,不好的事情不看,耳不聞惡聲,口不出惡言,一舉一動都是如理如法,端莊穩重,影響胎兒。所以這個小孩出世,一出世根就好!
出世之後,眼睛一睜開會看,他也會聽,雖然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你想想看,母親在胎裏面就這樣重視,以純善來教導。家裏面的大人在小孩面前,一舉一動都要如理,讓小孩從小看,看到什麼?看到了倫理,看到了道德,五倫十義。這是家裏日常生活當中,天天都在做,天天都在落實,小孩在看。所以小孩到四、五歲很懂事,就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他就能行正道,他自自然然會避免邪道,他有能力。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周文王是大聖人,什麼人教出來?母親教出來的,你說母親多偉大!這個兒子不但當時影響他一個國家,聖王,他影響了後世,影響了曆史。叁千年了,提起周文王我們都會肅然起敬,這母親多偉大。所以印光大師常講,婦女之權天賦的,因爲她能夠鑄造聖人,能夠利益萬代,你說這個權多大。印祖這些話我們要很冷靜細心去思惟,才能夠接受,才能夠認同,正確的,一點沒錯。
我們今天無論是在家出家,學儒、學道都不能成就,原因哪裏?沒有從小學起,也就是我們沒有根,我們沒有本。要以…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