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周文王,胎教是根,幼兒這是本,中國諺語常講叁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這就是什麼?從根本上來觀察。你這根本好,你將來是一帆風順;根本出了問題,將來縱然有成就,還是有限,不能夠達到登峰造極。我們在小時候,這根本教育沾了一點邊緣,但是現在想想,這一生有這麼一點小成就,非常感激;如果不沾這一點邊緣,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沾一點邊而已。我以後,像我弟弟,相差六歲,他就不行,他連邊都沒沾上。那我們跟上一代比,我們不如上一代,上一代真的是有根有本。我們跟李老師不能比,跟方東美先生不能比,跟章嘉大師不能比,爲什麼?他們的根本比我厚。
所以教育從哪裏?教育從嬰孩,這中國諺語也有兩句話說「教兒嬰孩,教婦初來」。教媳婦,娶太太教媳婦,媳婦進門的時候就開始教,初來,剛剛來就要嚴格教導。教兒嬰孩,這一出生就要注意,現在有幾個人懂?現在有幾個人存心是純淨善良,起心動念與道義相應?太少太少了,不能說沒有,太少了。所以今天社會這動亂、混亂,這個混亂的局面無法控製,混亂還在擴張、還在深化,這問題嚴重,有幾個人警覺到?非常非常嚴重。
現在的災難頻率,這大家都曉得的,一年比一年增加,災害一次比一次嚴重,這是果報。多少人在這個果報現前的時候,已經是麻木不仁,好象這些果報與我都不相幹,這是天然災害,自然災害。不知道是一切衆生起心動念的感召,你怎麼能說它是自然的。日本的琵琶湖一個小灣,這裏面水很髒很臭,江本博士邀了五、六十個人,請了一位法師到湖邊上對湖水祈禱。他的法事只做一個小時,叁天之後,這個角落的水清淨了,可以看到底,水也沒有波浪,他拿照片給我看。五、六十個人意志集中在那裏祈禱,水就起了感應。
曾經有人問我,這個人是天主教徒,我在新加坡的時候,問我一個問題:明明是一九九九年跟二千年是世界末日,怎麼會沒事?好象預言不靈了?來問我這個問題。我說沒錯,預言確實是很靈,預言只說一個常數,常數裏頭有變數,我說你要了解這個道理。變數在哪裏?因爲全世界人都知道,這世界末日到了,全世界的,那個不是宗教徒我們就不說他,大概是宗教徒,是信仰宗教的人,這個時候統統都祈禱,自動的祈禱,你說這個力量多大。這比江本勝博士琵琶湖裏頭邀的五、六十人祈禱的力量大得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個末日推遲了,延後了,不是沒有,你沒有能把它化解。你這一念善心一念感應,念念善心就念念感應,很可惜,就這個善念祈禱的時候不能保持。九九年過去了,二千年過去了,沒事,預言不准。錯了,不是預言不准,是我們善意的那個力量,重要!
真正的宗教徒每天都在祈禱。現在我們特別要爲全世界化解沖突祈禱,爲世界的安定和平祈禱,我每天都在做,很認真的在做,一個人力量很薄弱。我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樣都在做。有一些人笑我們迷信,他笑我迷信,我還是要在做。實在講,他對這事實真相不了解,說實在的話,他沒有資格講話。他居然開口說我們是迷信,那說隨他說,現在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誰都不能幹涉誰。我們覺得我們應該要做的,無論什麼樣的障礙,無論別人怎麼樣的批評,甚至于毀謗都置之不理,認真的去做。一切衆生的福祉,包括他也在內,我們確實是愛心,確實是善意。
這就是講到勇猛精進,佛陀教我們從淨業叁福、從十善業做起,要勇猛精進把它落實,這樣子我們修學就有基礎;加上勇猛精進,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尤其是淨宗法門無比殊勝,我深深相信,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諸佛歡喜,龍天善神擁護。我們每天讀誦這部經,依教奉行,這部經依教奉行從哪裏起?還是從十善業,大家不能忘記。經上明明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從這裏下手,這是十善業。
所以我們從淨業叁福、從六和敬、從十善業爲人演說,化解沖突,一定要聽佛的教誨,「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對于作惡的人不討厭他,不要去恨他,別人對我不善,原諒他,不要放在心上。不念舊惡,不憎惡人,要從這裏做起,這才叫做積德。往往我們看到這種人,心裏都討厭,都恨他。你討厭、恨他,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我們自己錯了。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從這個地方改起。這個世間衆業所感,這不是我們一個人的,大衆的共業,共業不好,我個人修得很好,果報也不一樣。衆生的共業還是要繼續搞六道輪回,我們跟他有不共業,我們認真努力修善,這非常非常可貴,憑這個善業念佛求生淨土,哪有不生的道理。
古時候念佛往生淨土那個功行不希奇,爲什麼?那時候環境好,沒有這麼多的障礙,沒有這麼多不善的影響,沒有這麼多的誘惑。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裏頭還能保持清淨心,還能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不容易。所以能夠放下萬緣,放下殺盜淫,放下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放下貪瞋癡,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哪一尊佛不贊歎?哪個菩薩不歡喜?一定是說你太難得了!在這種惡劣的環境裏頭,你還能保持著純淨純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一定要自己勉勵自己,順境善緣不起貪癡,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這才是真正的勇猛常精進。
記住佛經末後一句話,「信受奉行」,對于聖賢的教誨深信不疑,那是真理,那是永恒不變的。凡是真正有志,你佛經可以不讀,因爲你並不想超越六道,四書一定要讀。五經可以不讀,四書不能不讀,分量也不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確確實實如其所說,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方法、道理、效果統統在其中。這裏頭說得很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修身,當你智慧沒開的時候,你要依靠父母、老師,那就是教育。所以我套了這句話說,「自天下以至于身家,壹是以教育爲本」。諸位想想,我這說法對不對?個人的成就要學、要受教育,家庭的和睦要靠教育,公司行號的興旺要靠教育,國家的強盛要靠教育,世界和平還是要靠教育。離開教學辦不到,不要說世界和平,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保持著健康強壯都做不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讀這首偈感觸很深,所以在清涼大師注解之後,我又跟大家說了這麼多。無非是希望同修們覺悟,認真學習,這一生不要空過。這一生如果我們沒有儒佛的熏陶,就像佛經裏所說的,失人身容易,得人身很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好不容易,真的是無量劫來遇到這麼個機會,得人身又聞到聖教。你說這個機會,真是彭際清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了,遇到不能空過,遇到好好的抓住,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要想決定成就,決定沒有過失,決定不造惡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聖教相應。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正教甚深,勤首菩薩偈頌第叁首看起:
【譬如微少火。樵濕速令滅。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說,這是別釋後面八首偈的第一首「火微樵濕喻」,我們看大師的注解,「喻善根生,及叁障重,暫聞教,才少修行,而業惑內侵,令所聞速失,所行速廢,故成懈怠,難出離也」。菩薩後面這八首偈給我們說明修行這一生不能成就的原因。經文雖然不多,可是把所有不能成就因素歸納這八大類,非常值得我們警惕,我們在現前有沒有犯這樣的過失?
他這八首統統是用譬喻來說的。偈的文字容易懂,『譬如微少火』,就是小火,火不大,小火,小火要燃燒這一塊木頭,『樵』就是木頭。這個樵很濕,火代表修行,修行的功夫很弱,煩惱習氣很重。所以這火接觸這根很濕的木頭,那火很快就滅了。這種現象會發生在什麼時候?發生在對于事實無知。童子無知常常發生這個現象,他點一枝洋火,火柴,現在用火柴比較少,現在多半用打火機。我們小時候用火柴,拿一根火柴去燒樹枝,這樹枝是濕的,燒不燃,火柴就滅了。這個現象我們小時候見到很多,沒有知識,到以後稍稍大了一點,我們就曉得,不會再做這個錯誤事情。應當怎麼樣?應當找樹葉,樹葉很容易點燃,然後再把柴火架在樹葉上,幹的放下面,濕的放上面,它就很容易燒起來。慢慢對于事實真相了解,這了解大概總是十歲左右,八、九歲十歲的時候知道應該怎樣來生火。小時候不知道,五、六歲以下不知道。
這個比喻,菩薩將它比喻佛法當中修行,『懈怠者亦然』,也像這樣子,爲什麼會懈怠?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的注解。他的注解是「喻善根生」,那個微火就是善根,微小的火有善根,善根生,不是沒有善根,善根生起來了。這善根生起來,可是他叁障重,叁障是惑、業、苦。惑業苦叁障,惑是迷惑,無明煩惱,對于世法佛法都不了解,這是迷惑,迷惑的人肯定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是什麼?我們常常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我這個講法大家好懂。在佛法裏面十惡業,煩惱習氣,殺盜邪淫。隨順殺生,殺生好象看得是理所當然,應該的,蚊子叮上自己,一巴掌一定把它打死。你看平常這小動物,蟑螂、蒼蠅、老鼠,這是一般家庭常常看到的,哪個不殺?這是什麼?這是殺生的煩惱習氣。現在這個習氣可麻煩了,沒人教!
從前有教育的時候,「父子有親」,人生在這個世間他有情有愛,愛是天性、是本性,父子有親。古聖先賢的教育原點就是這個字,父子有親,那一種親愛在什麼時候看到?嬰孩時候看到。小孩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你去觀察他,他愛不愛他的父母?父母愛不愛他?沒有條件的,那是天性。教育是什麼?如何把這個天性永遠保持而不變,這要靠教育。然後再把這個親…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