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個字做到還不行,還要加上叁句,「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連前面七句,你都做到了,肯定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那不是凡聖同居土。如果把最後這一段四句也做到了,「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淨業叁福總共叁條十一句,第一條四句,第二條叁句,第叁條四句,總共十一句,十一句統統都做到了,生西方極樂生實報莊嚴土。佛是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沒有照做,你念佛不能往生,那你要怪自己,可不能怪佛菩薩。
這幾年來,我們特別提倡《弟子規》,提倡《十善業道》,你要問爲什麼?就是爲了落實淨業叁福第一條,「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這兩部經保證我們生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往上去真的是太高了,我們這一生當中未必能做得到,我們只要把這個基礎做好了,決定往生。在這個地方我可以告訴同學們,「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這是什麼法?「持名念佛,求願往生」,這一法妙絕!這一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一生極樂世界,你就脫離了十法界。
一切世間苦是講十法界,十法界裏面成了佛也苦。爲什麼?無明沒破,他只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一品都沒破,比起法身菩薩,他有苦,這十法界統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土下下品往生,也到極樂世界去了,也脫離了十法界。脫離十法界跟其他諸佛剎土不一樣,其他諸佛剎土,你沒有辦法證到阿惟越致菩薩,太高了,七地太高了。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一品煩惱沒斷,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的智慧神通德能跟七地菩薩沒兩樣,真的,這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
你說遇到這個法門值不值得慶幸?我們要多想想。十方法界無量無邊剎土裏面,許許多多聲聞、菩薩,哪一個不想有這麼一個法門?可惜怎麼樣?緣不具足,沒有聽到。你不要以爲這是奇怪的事情,一點都不奇怪。就以我們這個世間來講,釋迦牟尼佛出世滅度到今天,以中國曆史記載叁千零叁十叁年,今年正好是叁0叁叁年,中國古大德都用這個說法。近代的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興慈法師跟倓虛老法師、谛閑老法師,他們統統用這個說法。我們也隨順古大德,不必跟人家爭論。
那麼叁千年,第一個一千年,佛法在印度,印度周邊這些地區流傳;一千年之後,佛法到中國,到中國來到今天兩千年。在中國兩千年,學佛的人有多少?太多太多!修念佛法門往生淨土的人有多少?那一比較就太少太少了。又何況這個法門,世尊跟我們說,諸佛都講難信之法!接觸到這個法門就能相信,這個人的善根不可思議。縱然是個老太婆,不認識字,我們講沒知識,勸她念佛,她就肯認真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善根不可思議。
這個話我相信,我是過來人。我爲什麼相信?我最初學佛,很多同學都知道,我是從哲學入門的。方老師跟我講哲學概論,把佛法列爲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從這裏入門。所以我對于淨土宗、對于密宗不能接受,對于律宗(戒律)也不能接受。爲什麼不能接受戒律?我們年輕人有個想法,還以爲自己很正確,堂而皇之,戒律是生活規範。印度人的生活規範跟中國人怎麼能相同?叁千年前的那種生活規範怎麼能用在現在這個時代?可以參考參考而已,我們了解當時社會狀況,拒絕、排斥,不能接受。淨土宗講西方極樂世界,這神話小說,這屬于迷信,密宗也屬于迷信。所以佛法宗派,這兩宗把它戴上迷信的帽子;律宗是不合時宜,就不能接受。
我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是淨土宗,他勸我修淨土,實在講,他講淨土經論,我受用是最多。我有沒有發心去修淨土?沒有!只是這時候自己有點進步,對淨宗不反對了。那我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密宗,跟他老人家叁年,我對于密宗常識知道很多,曉得那是很高深的一門學問,不是迷信,不容易。我們的興趣?興趣在教下,喜歡佛教的理論,如果走偏差了,就變成佛學家,這一生搞佛學而不是學佛。搞佛學,真的可以在這個世法裏面拿幾個佛學博士學位,與了生死、出叁界沒有關系。
那就是此地講的,文殊菩薩所問的,爲什麼有人學佛很快得到解脫?有人學佛還是繼續搞輪回?道理在此地,我們只學解,不重視行。那麼解也有一定的局限,上不去;要想上去,一定要行,解行相應,才真正能不斷向上提升。清涼大師講得好,他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單單有行、單單有解都做不到,一定要解行相應。淨土宗可以說它是例外,但是它並不是不求解,淨土宗是解行同時並進;不像其他教下那些宗派,那些宗派是先解後行。如果你在解門有一點功夫了,你不肯認真去落實,沒用處,你還是會墮落,這不能不知道。
像律宗、像禅宗,還有密宗,這跟淨土宗都著重在行門。特別是禅宗它是先行後解,這是禅宗,真參實究,開悟之後再學經教,沒有開悟,不准學經教。所以它跟教下恰恰相反,教下是先學經教,然後再修行;禅宗是先修行,修行開悟之後,大徹大悟之後,再學經教。所以宗門跟教下,這是佛門裏頭教學兩個迥然不同的辦法,一個是教天才兒童,一個是教一般中下根性。所以宗門接引對象,上上乘人。諸位看《壇經》就曉得,它的對象,教學的對象上上乘人,教下是中下根性,不一樣。
我們自己不是上上根性,你就不能學禅。我初學因爲讀了《六祖壇經》,讀了宗門一些語錄,對它很仰慕。方東美先生警告我,禅是上上根人,天才兒童,那一步登天,你這一步要登不上天,摔下來粉身碎骨。自己想想有沒有這個能力可以一步登上天?章嘉大師也警告我,李老師更是反對。叁個老師他們彼此都知道,都很仰慕,沒有見過面,叁個老師都同樣說這句話,我不能不聽,不能不認真的去思考。所以我最後還是接受了方老師的指導,從教下入門。
親近李老師十年,李老師引導我入淨土。真正入淨土,當然李老師那裏是做了一些功夫,是我自己講《華嚴經》,我都跟諸位報告過。民國六十年,我第一次講《華嚴經》,叁十多年前,《華嚴經》講到一半,那個時候我是《八十》跟《四十》同時講,年輕有精力。講到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修什麼法門?文殊最得意的門生善財,善財學什麼法門?好奇!起這麼一個念頭。細細去查經,查到原來文殊、普賢統統念佛求生淨土,善財童子也不例外。五十叁參第一個參訪吉祥雲比丘,在《八十經》裏頭稱德雲比丘,教他什麼?教他念佛求生淨土。最後一參,第五十叁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下恍然大悟,你看自始至終,善財自始至終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我歸心淨土在這個地方才下定決心,才知道這個法門殊勝,才知道這個法門無與倫比。
當然李老師的教誨有影響,真正是在大經大論裏面悟出來的,那個路是正路。我在臺中學《楞嚴》,在《楞嚴經》裏面我看出來,大至勢菩薩、觀世音菩薩,二十五圓通章裏面這兩個擺在最後,兩個特別法門,不是觀世音菩薩一個,大至勢菩薩也是沒有按次序排列。我才體會到,才看出這些門道,淨宗無比殊勝,真的是這一法能斷一切惡道苦。這首偈我們就到講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勤首菩薩偈頌第二首:
【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于佛法中。勇猛常精進。】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注解,大師說「余九別釋」,這一共是有十首偈,前面第一首是「開章許說」。後面這九首頌,第一就是我們念的這第二首,這一首是解釋爲什麼接觸佛法能夠在一生成就,「速解脫」,就是一生成就,說明這個原因。當然這是不成問題的,大家對這個沒有疑惑,疑惑的是接觸佛法爲什麼久久都不能夠解脫,這才是這一章主要的意思。關于這一點,勤首菩薩後面八首偈都解答這個問題,所以後八首「釋難出離」,詳細給我們說明爲什麼你學佛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念佛往生淨土是一生成就。
現在我們看這一首,這首就是解釋速解脫的,這一生當中能成就的。大師這個注注得不少,注得很多。「今初」,這個今初就是別釋第一首,在全文裏面講,是屬于第二首偈頌。「上半牒疑,下半爲釋」,就是前面兩句是重複文殊菩薩之所問,下面兩句是解答。『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過是無心的,惡是有心的,這不一樣。有心造作不善,這是惡,無意造作不善是過,過跟惡都是業因,果報在叁途六道。
一切衆生,不要說是無始劫以來,就是這一生當中,我們造作的過跟惡細細你去思惟、去反省有多少?太多太多了。用什麼標准來檢點?那就像前面所講的十善業。你用十善、十惡作爲檢點的標准,你就曉得自己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過惡多?還是你的善行多?如果是過惡多,你所造的都是罪業,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那個罪是有意造的惡,果報叁途六道,你怎麼能夠出離。又何況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這些惡的習氣、惡因,佛法裏面講「業習種子」,這些過惡業習種子,這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出離六道,長劫輪回的原因,佛這是一句話說出來了。
我們要想出離,出離六道輪回,出離十法界,有這個願,有這麼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有感,諸佛菩薩就有應,只要有這個念頭就有感應道交。那現在要問,我們有沒有這個念頭?想出離六道輪回,有沒有這個念頭?學佛的同修一定說有!有,爲什麼出離不了?還這麼樣懈怠懶散?念頭是有,念頭不強,敵不過五欲六塵的念頭。我們想發財,發財這個念頭一定超過求生極樂世界、出離叁界的這個念頭。我們貪財、貪色、貪圖…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