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去做。如果有什麼問題,你來問我,我盡我的能力來幫助你。我的本分事情,這是我常說,人在世間本分的事情要把它做好,我們的本分事情是講經教學,這是本分事情,其他的都不是我們自己本分事情。本分事情做好了,跟一切大衆各行各業來配合,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的。與一切大衆互助合作,我這個環節做得很好,我可以配合其他各個環節。人人能守本分,人人能盡本分,這就好了,這就是道德,行道履德,應當精進勤奮努力去做。
所以「修」這一方面,中年以後,這個字我們就要把它抓住了。人命無常!同學們也許看到我們道場昨天立了一個往生牌位,張良棟先生。我這一次在北京,他來看過我兩次,五十出頭,昨天早晨過世了。我聽到這個訊息,我都呆了,前幾天很好,來看我的時候有說有笑,突然就走了,無常!還有一些在災難當中過去的,天天都有,這些都是現身說法在警惕我們。所以不放下,錯了!不精進,錯了!修行一定要勤奮,一定要精進,不能夠懶惰,懶惰,你就沒有辦法在這一生超越輪回。輪回太苦!這是說修。
第二個說「障」。人人都有業障,這一生所造的業,還有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造的這些善惡業,全是障礙。善業感得的是善緣、順境,容易叫你起貪戀,那貪戀就是障礙;惡緣、逆境容易叫你生瞋恚,容易叫你怨天尤人,全是障礙。障,有人淺、有人深,深麻煩!一定要通過勤奮的修學,障礙才能夠由深化淺。
我的業障很重,現在業障不重,什麼原因?學佛五十四年,年年都在消業障,我的業障消得快。爲什麼?我對于佛法的道理明白,順境善緣我知道那是無常,所以貪愛的心很淡薄,逆境惡緣我已經學會了逆來順受,這是消業障最快的。轉怨爲親,化敵爲友,別人不問他是存什麼心,不問他有意無意,他毀謗我、侮辱我,甚至于陷害我,我從來沒有放在心上。我只有退、只有讓、只有回避,內心裏面生感激的心,感激什麼?感激他替我消業障。我現在念念向往西方極樂世界,經講一天算一天,多住一天,衆生有福,我多幫助一天,毫無留戀,所以心地清淨。
這諸位曉得,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學佛首先要學會消業障,你看普賢菩薩忏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這個貪瞋癡是業障的根源,我們懂得了,那你就要把它忏除。菩薩講「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們要天天真幹、真忏悔!忏悔了,還有沒有貪瞋癡?還有,那沒忏盡,還要繼續努力,還要一段長時間,要把它忏除幹淨。這個東西不管事,事無所謂,有好,沒有也好,事隨緣,心裏頭不能有。佛法是心法,事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最重要的念頭,起心動念這不得了。所以起心動念一定要純淨純善。純淨,這個淨不是染淨的淨,染淨兩邊都放下;純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兩邊也放下,才叫純淨純善,性德法爾如是。你不懂,你就沒有辦法把你深重的業障化解,這對自己的利益太大太大!我自己這樣做,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影響別人,善根深厚的人看到我這個樣子,他就覺悟,他就回頭。這就講什麼?自行即是化他,教人實在講就是在教自己,勸別人就是在勸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再看機緣,「機有生熟」,機是根機,生是根機淺,熟是根機厚。這個生熟與過去生中的宿因有關系,這個人過去已經修行一百世了,他這個根當然深,這要是有個好老師一教他,他馬上就契入了,他就開悟、就真幹!機熟了。有些人遇到好老師,老師天天在苦口婆心勸導,他是若有若無、若聞若不聞,沒有放在心上,還是隨順世俗,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就是什麼?這是生,過去生中學得少,縱然遇到好老師也沒法子,也只能在佛門種個善根種子,一曆眼根、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所以金剛不壞的種子給他種下。這說到根機。如果像前面講,他有智慧,悟性很高,縱然根機淺一點、生一點也不怕,這一生當中加功用行,前面講勤修,精進不懈,他進步就很快,業障也消得快。
由此可知,善導大師講的話就很有道理,「四土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講得太好了,生熟淺深關系不大,遇緣關系太大!所以下面講緣,「緣有具阙」,具是什麼?具足,阙是欠缺。這緣是講的外緣,增上緣,你遇到真正好老師,真正好的同參道友,真正好的修學環境,那你統統具足了,你這個緣具足了。有人遇到好老師,遇不到好的同學,這有缺,這緣不具足;遇到好老師,沒有好的修行環境,這個緣也缺了。遇緣難!這個東西,李老師以前常跟我說,可遇不可求,你真正遇到的時候,你要能掌握到。
我這一生大家都很清楚,我要遇不到方東美先生,我就不能入佛門,我不相信,我認爲它是迷信,誰跟我講都沒用。爲什麼?我不佩服你,你給我講,我還有一套歪理,強詞奪理,也能叫你沒有法子說服我。所以你一定要遇到善友,善友是什麼人?我佩服他,我尊敬他,他說的話我能接受,我能依教奉行,這種人很不容易。那個時候我在臺灣,我認識的名教授有十幾位,對方老師印象最好,那方老師也是同鄉,桐城人,距我們的老家距離大概二、叁十公裏,很近。方老師對我也特別愛護,這是宿世的緣分,他把佛法介紹給我,我這才能接受,別人不行。
認識佛法之後,這個緣又很殊勝,就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就是特別愛護我。我認識他的時候,他老人家六十多歲,那時候我二十六歲,把我當小朋友看待,指導我叁年。叁年他老人家圓寂了。圓寂之後又過一年,我認識李老師,我把工作辭掉,專心來學這個法門。那個時候對佛法真的認識了,太好了!沒有人弘揚,沒有人向社會大衆介紹,多可惜!我不知道那情有可原,知道了,我有義務、我有責任來承傳這個事業,所以把工作辭掉了,專心跟李老師學教,這一跟就十年。
在臺中同學多,同學裏頭還要有同志,最好的同學連我七個人,我們這七個人在一起學習,十年如一日。那修學的環境也好,這李老師提供的,臺中蓮社、慈光圖書館,這是我學習的地方。緣具足,沒有欠缺,接受老師的教誨沒有懷疑,依教奉行,這才能成就。再看看我們同學當中有不成就的,二十個多個同學有很多沒有成就,緣缺。雖然同樣有個好老師,沒有同學切磋琢磨;縱然有同學,不能十年如一日,或有或無,這個不行。這個東西是锲而不舍,長時熏修,你們有好的同參道友,有個一年、二年就散掉了,那真可惜。至少十年,十年同學在一起真的不是容易事情。
「智有明昧」,智是智慧,就是我們講有聰明、有愚笨。聰明的人學得快,領悟力強,我們一般人講悟性,悟性很高,他學得快;悟性差的人就比較慢,那真的是很長時間熏修。所以我們七個同學在一起,這七個同學,雖然十年我們都在一塊學習,成就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什麼原因?煩惱習氣有人放下,有人放不下。學習歸學習,境界現前還是順境有貪戀,逆境有瞋恚,這就不行,自自然然他就淘汰了;很不是容易事情,要自己真正有堅定的決心。
所以老師教我,無益于心性的這些東西統統不接觸,這一條教誨我得大受用。那我們這些同學,這條他就沒做到,他們每天看報紙,每天看電視,這就問題大!這個東西是嚴重的染汙,你要天天跟它接近,你的道業怎麼能進步?你的道業怎麼能保持?自己沒有定慧,那就知道應當要回避,不要去接觸,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你一跟它接觸的時候,你就被染汙,你心就不平,你就迷惑,迷在其中。所以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下面說「功」,功是功夫。你學習的功夫有厚薄,功是講修行的功夫,功厚你才會有得,功夫淺薄,你什麼都得不到,有這麼多的原因,勤首菩薩答複文殊菩薩。你看到學佛的人,有人成就得快,有人成就得慢,原因不外乎這幾點。這都是從綱領上來說,細說太複雜、太多了!總而言之,我在講席裏常常勉勵同學十六個字,自私自利沒放下,名聞利養沒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放下,貪瞋癡慢沒放下,很糟糕!即使你的緣具足,你也不能成就。真要想成就,這十六個字一定要放下,這十六個字是嚴重的障礙。
一切善緣具足而不能成就,都是這十六個字。過分的執著,重視自己的利益,錯了,你沒有辦法入佛門。爲什麼?入佛門頭一個條件破我執,所以自私自利這個念頭太強,我執天天增長,你怎麼能入?破我執才能證須陀洹果,在《華嚴經》裏面才能夠得初信位的菩薩,入初信位。你自私自利,這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不破,永遠在門外,初信位你得不到。這問題多嚴重!小乘須陀洹果沒分,大乘不能入初信,學得再好,考試都得零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我的得力,實在講就第一天跟章嘉大師見面,他老人家教我的「看破、放下」,那兩個小時奠定我一生修學關鍵。這是答前一個難題,難問。
後面這是答後面的一個難問,「修與不修故,見同益異,答後,難也」。這就是學,學了之後不肯修,那就不一樣。學是相同,果報不相同,你沒做到!這裏面文字雖然很簡單,境界深廣無盡。修與不修,這是兩個極端,兩個極端當中就很複雜,同樣修,有的人修行,這一生當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緣具足。這上面所講,他勤奮,他業障淺,他根機熟了,一切緣具足,他證得法身菩薩位。明心見性,在《華嚴經》是圓教初住以上。有的人修,勤奮比不上前面這個人,前面是百分之百的精進,他大概能做到百分之九十的精進,也是真修,那麼他所得的果報(這利益就是果報)就要次一等。這裏面差別就大!
爲什麼我們現代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得的利益真的很少,原因在哪裏?沒有真修,這關系很大。佛法的修學,佛在經論上講得很清楚,次第、順序決定不能夠顛倒,總的指導原則,「因戒生定,因定開慧」,總的指導原則。那我們的戒有沒有修?淨宗法門,「淨業叁福」是我們修行指導的原則,淨宗的指導原則。其他宗也不例外,也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這淨業叁福屬于戒律。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有沒有做到?這是根本。學佛先要學會做人,你對父母有沒有恭敬心?你對于老師有沒有尊重心?孝順父母、尊師重道,你有沒有做到?你做到了幾成?我們把孝親尊師分爲一百個等級,你是在第幾個等級?你那個等級愈高,你的成就愈高;你等級愈往下,你成就愈低。
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印光大師講得好,我們對老師「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老師沒有看在眼裏,你什麼利益都得不到。老師是真善知識,縱然是佛菩薩再來,你對他不恭敬,你得不到利益。老師是個凡夫,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你對他十分恭敬,你就得十分利益。這個道理古人講得很多!孝親奠定我們的德行,尊師顯示我們的受教,我們接受老師教誨,你對老師就恭敬了。所以淨業叁福是屬于基本的戒律,必須要遵守。
處衆「六和敬」,基本戒律六條,我們跟大衆在一塊相處,這是要落實。隨著自己功行的提升,你的孝敬也與之而增,你不斷在增長。那個不修行的人,懈怠、懶散,雖然學了一點佛法,甚至于也能夠講得頭頭是道,沒有修行的功夫。講經的時候,我見過很多,參考許許多多人的資料,講稿抄了一大堆,這個人怎麼說的,那個人怎麼說的,說了半天,自己一句話也沒有。搞那麼多,大雜燴,讓人聽了之後無所適從,到底哪個是對的?應該聽誰的?初學講經往往犯這個毛病,這是什麼?沒有師承,沒有高人指點他。
那我們跟老師學習,老師教我們講經,初學的時候當然要參考別人注解,只准參考一種,跟一個人學,你是一個方向、一條路;你要參考兩個注解,那就是兩個人學,兩個老師兩條路,他們思想不一樣的,很不容易成就。所以注解相當難!古今大德的注解裏面引證很多,那是什麼?他那個注解不是給一個人看的,是給許許多多人看的。你要是學講經用他的注解,你要懂得怎樣采取他的資料。采取資料不能用自己的意思,要用什麼?聽衆。聽衆的程度,聽衆的根性,聽衆現前生活環境,聽衆現前的需要,要根據這些條件選注。那聽起來他就有味道,這個東西真有受用。不能把注經的人所注的注解統統搬出來講,那你就最大的忌諱,你錯了,提供你參考的,不是提供你應用的,所以要知道取舍。所以這個地方講見是同,利益不相同,這都是說出事實。「答後,難也」,這個後面就是講「多人同見,何以有脫不脫」,脫是脫苦,脫煩惱、脫輪回、脫十法界,脫離。
末後有一句總結,「上之別義,不出勤惰二門故」。大師說了這麼多,到這個地方特別來教導我們,總而言之,不外乎勤惰。這就是我常常跟同學們提示的,好學比什麼都重要,精進,好學、精進沒有不成就的。如果不好學,不精進就是懈怠,你很難有成就。古今中外凡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你仔細去觀察,一定是勤奮,一定是好學,有目標、有方向,所以他有很好的成績拿出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七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