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七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制住,这叫伏烦恼。伏容易,断太难了;那烦恼伏不住,这个境界现前还会起现行,顺境你起贪爱,逆境你起瞋恚,那你就不能往生了。所以我们念佛人,念佛的功夫在什么地方,这个自己一定要知道。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生瞋恚心,我念佛这功夫已把烦恼控制住,这才有把握往生。如果你控制不住,看到顺心的、喜欢的你就起贪恋,看到不喜欢的就生瞋恨,那你自己要知道,这样念佛不能往生,这个重要!

  

  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心怎样得清净?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才能得清净,这叫修行功夫。真正修行人就是在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修什么?修随缘,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不分别都好,你一分别麻烦来了,一执着麻烦就来了。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分别心、执着心淡化,愈淡薄愈好,一年比一年淡,功夫有进步。佛教导初学真的是叫慈悲至极,佛陀在世每天功课,晚课里头有一部经,《无常经》,这个经不长,让弟子们天天念什么?无常。「人命无常,国土危脆」,你常常念这些,你自然就看淡了,还有什么好争执的?一口气不来,这一世就结束了,一定要知道人命无常。

  

  我是很年轻的时候,二十几岁上班工作,那时候没学佛,每天一定要看看报纸。公家有报纸,不是我们自己订的,报纸送来总是翻翻看看。我有一个毛病,跟人家看报纸不一样,人家看什么新闻、看报纸评论,看这些东西,我看什么?我看讣闻。你看每天报纸上登的都有讣闻,我第一个看这些,就是看这些过世的人,这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所以我接触佛法很容易就接受,有原因的。每天看到,你看今天这么多人过去了,明天看报纸又有这么多人过去了,到哪一天轮到我们自己,决定跑不了!人要常常想到这个,你说还有什么好争的?还有什么好贪恋的?正是佛教里头所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所以遇到佛法之后,我们才真正了解,真正觉悟过来,人生在世要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提升自己,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这正确,那就对了。可是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要真的想超越,不要说超越十法界,超越六道就不容易,为什么?你要把烦恼习气都断掉,你才能超越,这个事情太难太难!还好阿弥陀佛有带业往生这个法门,这个我们听到非常高兴。为什么?断烦恼,说老实话做不到;伏烦恼,就是对于所有一切欲望淡化了,这可以做得到,这叫带业。带业,古大德讲得很清楚,带旧业不带新业。你以为可以带业了,可以天天去造业,那就错了;能带旧的,不能带新的。所以净宗大德说了两句名言,「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不能够再造业了,旧的业可以带去,新的业不要再造了,这样念佛才决定往生。

  

  所以教不能不明了、不能不通达,就是通达佛所说的理论与方法;还要知道境界,这境界我们自己修行把自己向上提升,提升到什么地方,自己很清楚、很明白,自己有信心。天天在进步就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也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的在提升。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一天比一天少,他怎么会不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五欲六尘,五欲六尘那个快乐,那是刺激,我们常讲,那就好象吸毒一样,有瘾,它有副作用。解行两门的深入,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这就是「学而时习之」,学是解门,习是行门,解行相应,这里头的乐是真乐,这不是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不是的,这真乐。唯有真正修行人,他得到了。所以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此地讲的痴爱,这是烦恼的因、烦恼的根。

  

  「兼显初义,前后苦集亦不殊故」。这是文殊菩萨所问的,学佛为什么烦恼不能断?苦报不能断?照理说,学习佛法决定能够断集灭苦,这是一定的,问题就是你没有依教奉行。虽然天天在学佛,境界转不过来,境界还是被世俗所转,不能够脱俗,还是把世俗的东西放在心上,没有把佛的教诲放在心上,错在这里。这样学佛什么时候能成就?永远不能成就。放下,不是等我死的时候才放下,死的时候你还是放不下。什么时候放下?现在!现在就放下,现在就离苦。

  

  我们常说,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缘聚缘散都不放在心上,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教里头常说「心净则佛土净」。我们修净土怎么修?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看这个总原则我一提起,你就很熟,你也会讲,可是你用不上。如何能把它用上,自自然然的用上,你说多自在。一切事有缘就做,没缘就不做,有缘也没有欢喜心,无缘也没有懊恼心,统统是清净心、平等心来应一切万事万物,这才叫得大自在。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再看末后一段,『是则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清凉大师注解里头「结成相违」,这相违背。「出者有益」,这个出是什么?出离六道轮回,出离三界,出离十法界,有益;不出?「不出无益」。「佛教是一,其义安在」,实在说,这菩萨的话,这话里头有话,我们要懂得,出离是有益处,不出也有益。那个出离的,这一生修行证果出离的,他是这一生修的吗?不是,哪有那么容易。就好象我们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我在澳洲也常常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也参加过一次大学里面毕业典礼。我们看到那些出离的,他得到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都在一起举行毕业典礼。他拿到博士学位,是他今天才拿到的吗?没错,我们是在这里作见证,他确实是今天拿到的。他是今天学成的吗?过去他念硕士、念学士、念高中、念初中、念小学、念幼儿园,二十多年,今天才拿到。

  

  学佛出离六道十法界亦复如是,不是这一生修的,过去生生世世他已经修了无量劫,这一生当中因缘聚会,出离的果报现前了,要懂这个道理。懂这个道理,然后之后,你就晓得出有益,不出也有益,不出什么?他还继续在修,生生世世在修。你看佛门里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听到一声佛菩萨名号,看到佛菩萨的形像,你的阿赖耶识里种子下进去了。这一生虽然你不信佛,你不学佛,总有一天这个种子遇到缘成熟了,你会生生世世修行,到哪一天成就了,见思烦恼断掉了,你就出了,所以不出也有益。

  

  「佛教是一,其义安在」。佛法里头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就是这个道理。今生没有超越,有来生、有后世,决定超越,佛菩萨看到都生欢喜心。好象都看学校学生一样,从一年级看到高年级,晓得一年一年有一部分人成就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正教甚深」的第二段,答。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答意云,修有勤惰,障有浅深,机有生熟,缘有具阙,智有明昧,功有厚薄,故成有迟速,答初,难也」。清凉大师这几句话并不难懂,很清楚、很明白的提醒了我们,我们要把这几句话要好好的记住,常常用它来作反省、检点,就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成就。

  

  首先说到「修有勤惰」,修就是落实,一定要把佛在经中的教诲搞清楚、搞明白,落实在自己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当中,这就有受用,这叫修。真干,这是勤,不肯干,这就懈怠、懒惰。所以经书不能一天不读。那我们大家都知道,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严重的染缸,我们在这个大染缸里头,不被它染污几乎是不可能,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能不能不受染污?那就端在自己高度的觉心,你可以保持着不受污染。这不受污染,唯一的方法就是读经。

  

  所以我们能够这几十年当中,还能保持这个样子,得力于老师的教诲。老师教我不要看报纸、不要看杂志、不要看电视、不要听广播,所有一切无益于心性的书刊都不接触,我初到台中,李老师给我限定的。可以看的是什么东西?佛经,佛经还要有选择性,佛经太多了,你看乱了,你还是不得益。所以佛法真的可以利益人,也可以害人;可以帮助你长养善根慧命,也能够断你的法身慧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如同药一样,佛是法药,对症你就得度了,就是契机你就得度了;不对症、不契机,那就害了你。所以佛法讲求的是契机,应病与药,药到病除,这是讲到个人根性,个人的机感不相同。

  

  我们自己要明了不是上根利智,我们是个普通人,中下根性。老师的介绍,净宗法门,我们也学习了净宗的五经一论,这五经一论我过去统统都讲过,《无量寿经》讲了十一遍。五经一论还是太多了,所以我只在这里面选两种,一种是《无量寿经》,大本,另外一种小本,《阿弥陀经》,我就选这两部。大经的注解,我就采取黄念祖老居士的,他老人家一生做这一部注解,我觉得他是对我最大的贡献,我非常感激他。《阿弥陀经》我采取两个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我学习的范围就这么小,读诵大乘,我就念这两部经。

  

  可是佛祖教导我们修学净土,持戒念佛,那戒经不能疏忽,我的戒经就是《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我常常读诵。我的志向不高,只希望我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了。蕅益大师说的,我向他老人家看齐,绝不好高骛远,希望这一生当中能出离。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我不能说做得是百分之百的圆满,应当可以及格,这决定没有问题,七、八十分,够!尤其是最近这几年进步非常快,你要问什么原因?寿命到了。古大德常讲: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年七十九了,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我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放下吗?还不放下就错了!不但要放下,彻底放下。

  

  这些年来,很多同学都晓得我们为了整个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参加了多次的会议,也是到处奔波。现在这些事情我也放下了,我以后不再参加了,我带的一些年轻人,希望他们接…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