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九六卷)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五段福田甚深,《疏論纂要》最後的一段,李長者的開示。

  

  長者開示最主要的就是當中的一段,這一段又分爲兩個小段,前面這一段說明佛自己福田不同,所以有差別,這個我們昨天介紹過了。今天接著看第二個小段,「明衆生所施福田不同」,我們看《論》文。

  

  「二衆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者,此乃由心輕重、有智無智、謙下高心、所求有異,總是一心中隨用不同」。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境界可以說是深廣無際。這段經是目首菩薩給我們講「福田甚深」,這個科目也是我們學佛,甚至于不學佛的人,哪一個不關心?爲什麼?人人都希求福報。福報從哪裏來?福報究竟是一回什麼事?佛菩薩在這段經文裏面給我們做出詳細的說明。我們真正明白了,就知道怎樣修福,正是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要懂得求福的道理,懂得求福的方法,所以智慧福德,壽命也在福德裏面,長壽是五福之一,沒有求不到的,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應。

  

  前面的一段講佛的福田不同,那意思很深,給我們最大的啓示就是我們自己的修行,自自然然跟諸佛如來的福田起感應道交,我們要不要用心去求?不必,自然感應。也就是說,譬如我們簡單的舉例,我們如果真正修到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就能夠感得藏教佛、通教佛的福田加持給我們,這是凡夫。如果我們功夫提升了,我對于一切人事物的分別都沒有了,我們就能感得通教的佛、別教的佛。如果連這一切分別都放下了,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我們所感得的是圓教佛,究竟圓滿佛。這種感應道交是自自然然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所以說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心裏頭一無所求是自然感應,就像江本勝那個水實驗一樣。我們寫個「愛」字、寫個「感恩」,無論用什麼文字,中國文字寫行,用英語寫也可以,用阿拉伯語寫也行。你只把這個貼在水瓶上面,那水的反應,它就現出很美的圖案出來。你說寫的這個字有求嗎?沒求。我寫這個字條貼上去沒求;水決定沒有說你寫了「愛」對我,我就特別給你美的圖案,沒有念頭。統統都是不起心不動念,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這種感應道交,我們就曉得,佛經裏面所講「法爾如是」。法爾如是這個話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自自然然是這樣的,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就是佛福田不同給我們很大的啓示。

  

  諸佛如來修行證果,我們講諸佛有四教的佛,如果要是依《華嚴》來講,《華嚴》是五教,小始終頓圓,那就是五教之佛。佛很多,不是一個位次,這是舉中國佛教裏最常講的,天臺家的四教,賢首家的五教。這些都是事實,都是確確實實有這個事、有這個理,可是你不要執著,希望你也不要分別。你要說佛爲什麼有這麼多等級?修行位次有差別。凡夫,從我們凡夫地一直修行到證得圓滿的佛果,他當中一定通過這麼多階級。就像讀書一樣,一個小朋友上幼兒園,二十年之後,他拿到博士學位,可是這二十年當中,他經過了小學,小學畢業了,那就是小教的佛;初中畢業了,畢業就好比初級的佛,高中畢業是高級的佛,大學畢業是大教的佛,大乘的佛,就這個意思。

  

  所謂成佛就是修學一個階段的圓滿。在《華嚴經》裏面,這《華嚴》是個代表,佛在所有大乘裏面都給我們講這五個次第,五位,位是位次。用我們現在講學位,我們今天一般學校學位只有叁個:學士、碩士、博士。在佛法裏面講學位有六個,多一倍。你看十信位,一年級到十年級這是一個階段,這真的拿到學位,這不是假的,十信位的菩薩;往上去十住位的菩薩,這第二個學位,第叁個學位十行位的菩薩,第四個學位十回向的菩薩,第五個學位十地菩薩;再往上去等覺是個學位,等覺再上去究竟圓滿的佛果,那就是無上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最高的一個學位。每到一個階段(這說話方便起見)有一個學位。

  

  由此就可知佛很多,這是天臺大師說的。這麼多佛,第一個學位十信位,十信位就是十法界裏面的佛,沒見性。十法界,我們知道六道上面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十法界裏面的佛,十信位的菩薩。如果再升一級到初住,上面是十住,十信往上去是初住,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過十法界;在別教講是別教的初地菩薩,別教十地等于圓教的十住。所以別教的等覺是圓教初行位的菩薩,別教的佛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佛很多,我們怎樣感應,那是要自己修行功夫,一點都不能勉強,就跟水實驗呈現的結晶圖案一樣,一絲毫不能勉強,法爾如是。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明了之後,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自己境界愈高,感應愈殊勝;換句話說,福報也愈大。能夠跟佛起感應,差不多都是修德跟性德相應了。

  

  現在我們看的這一段,「衆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這是修德,沒見性。這裏面我們要講的六道衆生,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修布施,布施歸納起來不外乎叁大類,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要搞清楚。我們想得財富,世間人常講:你命裏頭有沒有財庫?命裏財庫每個人多少不一樣。這命裏財庫從哪來的?香港這邊有個陳老先生,跟我也是老朋友,去年往生;陳郎,很多人都知道他,他算命看相、看風水看得很好,我們也認識好幾年了,他也常常聽我講經。這個算命,算命裏頭有沒有財庫。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有人替我算過命,我這個命裏頭沒有財庫,也沒有官印。沒有官印你不能做官,這個官就是主管,你命裏頭沒有做主管的命,主管才有印,不是主管沒有印。出家了,出家,算命先生告訴我,你也不可能做住持,住持也要有印。你做當家師,那不是住持,那個沒有印,好象一個學校一樣,校長他才有印,教務主任、總務主任他沒有印,叫官印。所以就是你命裏頭沒有做主管的命。我命裏頭財庫空空,就像我出家這個名號一樣,「淨空」,財庫空空,沒有財。沒有財,貧;沒有官印,沒有地位。在這個社會上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富。

  

  命從哪裏來的?命是過去生中修的,前生宿世,過去生生世世沒有修財布施,而且我命裏頭還是短命,算命的算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這就是我們學佛之後明了了,過去生中這叁種布施福田,財富沒修,壽命沒修,只有一點法布施。法布施是聰明智慧,只修了一點這麼個東西,好在這一點東西還有根。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自己想一想,他說的有道理,爲什麼?我從小喜歡讀書,喜歡書本。這就想到人一生當中,正如同外國預言家所說:一生的遭遇決定沒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原因、偶然發生的,沒有,統統與前世有連帶關系。過去生中喜歡讀書,這習氣還留到這一生,喜歡書本,喜歡讀書。這命裏沒有財有道理,爲什麼?我從小就不愛財,沒有賺錢積財的念頭,一生都沒有這個念頭,只要每天能吃得飽、穿得暖,夠了,這都是過去的習氣。

  

  壽命短,這我知道,年輕的時候殺業很重,這大概都是與過去習氣有關系,喜歡打獵,這不是一樁好事情。所以學佛之後,痛改前非!我一學佛六個月,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就長齋。長齋是無畏布施,不食衆生肉,不跟衆生結冤仇。所以我雖然收入很微薄,我盡量節省,省一點錢去放生,布施醫藥。布施的錢不在乎多少,在乎心地真誠,我有這一分誠意,有這個心。這個經文裏頭長者講到,所以衆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這是由心有輕重、有智無智,這是關鍵,我明白這個道理。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明白這個道理,很快就明白了。所以我學佛六個月就發心長齋,吃長素,知道自己做錯了,從此以後不敢殺生。

  

  所以我這一生有財富,我還是不要官印,有長壽,都是這一生修來的。我有沒有求?沒求,我沒有求長壽,也沒有求財富,自自然然來的。一生信守尊崇普賢菩薩教導,「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我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我這一生當中只有今天,不知道有明天;今天就是現前,一定要把它抓住。要知道把自己的德行、境界向上提升,一天二十四小時不能放松。功夫,解行兩門,我每天讀經,讀書從來沒有一天中斷。讀書,解門;書本放下,行門。

  

  書本放下,那叫怎麼修行?行也不外乎叁大類,這是佛法裏頭所說的身口意這叁大類。意業是起心動念,念頭一起,自己立刻就明了這個念是善念還是惡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惡念,趕快把它轉過來,古大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修淨宗,尤其是修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我們就用這個方法轉境界。如果這個念頭不善,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這不善的念頭打掉,這真用功,這是真功夫。如果是善念,那就是《十善業道經》上佛教導我們,善念要念念增長。所謂善念一定是利益衆生,一定是續佛慧命,決定是相應的。有利于正法常住世間,這個念頭好,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更不可能有傷害其他衆生的念頭。不但是人不能傷害,蚊蟲、螞蟻都不傷害,都沒有傷害它的這個念頭。

  

  第二言語善不善。言語裏頭最重要的,《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決定不能說別人過失,這個人是我的冤親債主,常常來傷害我、毀謗我、侮辱我的,他可以做,我可不能做,我可不能批評他。他毀謗我,我要是批評他,不接受毀謗,行不行?很多人一定說應該這樣子。但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是這樣的,他毀謗我,我接受,消業障。怎麼知道自己有業障?這一生命不好,就是業障;命好還是有業障,爲什麼?你沒有出六道輪回,應當要接受,很難得。尤其是謠言,不是事實,他來毀謗我、來陷害我,是捏造的,不是事實,這個消業障消得更大,過去無始劫以來的業障都能夠得消除。…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