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

  

  所以我們對于這一般常講的,這是惡人,故意來找麻煩的、來傷害我的,我們要用感恩的心對待他,要用憐憫的心對待他,要用報恩的心對待他。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要常常記在心裏。歌利王割截身體,一點道理也沒有,老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老師)受這樣的委屈,沒有一絲毫瞋恚心,沒有一絲毫報複的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他怎麼圓滿的?歌利王幫助他圓滿的。所以我們遇到一切毀謗,一切侮辱、陷害,馬上就要想到,釋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佛是用什麼心態來承受?我們要學習。如果我們說是受不了,那你就不是學佛。

  

  學佛,世尊所做的榜樣,我們要跟他學習,不可以有絲毫怨恨心。你要說爲什麼?讀了大乘經就明白,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自己對自己,你還能有怨恨嗎?還能報複嗎?我在講席裏頭,我記得我舉了幾次的例子。我們不小心,我有這個經驗,有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不小心什麼?牙齒咬了舌頭,把舌頭咬破了。我們的舌頭是不是提出抗議,反抗,把牙齒拔掉,有沒有?沒有,舌頭老老實實承受,一點怨恨也沒有,一點報複也沒有,一體。我們遭遇這些人對我們的毀謗、侮辱、陷害,這是人生在世很難避免的。我們曉得,我們明白了、覺悟了,知道我們是一體,就像唇齒相依一樣。那麼對方呢?對方他還在迷惑,他還沒有接受聖賢教誨,不懂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他才會做出這個事情出來。如果他真的明白了,他會跟我一樣,決定不會傷害人,不但不傷害,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他有善心善願,我們肯定全心全力幫助他達到圓滿。所以善心善願,這個善歸納起來兩樁事情,兩大類:一類是利益衆生,一類是正法久住,肯定是幫助正法久住的,這是善念善行,明白人他就會做,他就會修。這裏面就是你的心還是有輕重,智慧還是有大小,心愈重果報愈殊勝,心愈大福報愈大,量大福大!

  

  下面還有「謙下高心」,謙是謙卑,高是貢高我慢,古聖人給我們說「滿招損,謙受益」。好象這個杯子一樣,這個杯子是空的,空的是謙下,謙虛卑下,它得利益。爲什麼?人家要供養你一杯水,你可以承受;如果你自己已經滿了,貢高我慢,滿了,那人家給你的時候,倒出來已經漫出來,你得不到。

  

  人一定要懂得謙虛,要懂得卑下,自卑而尊人,這才得到別人尊敬。如果自以爲是,縱然有過失也死不承認,這種人有沒有?很多,我遇到的就不少,所謂是面子下不來。好象我要給人家低頭,那我就沒有面子,我就比人矮一等了,這觀念錯誤。你能夠謙下,格外得到別人尊重;你能夠承認過失,別人就原諒你,你的過失就沒有了。顧了面子不肯認錯,你的錯永遠存在,這叫大錯,這是真的錯了。古德常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有過,自己也曉得不肯改、不肯承認,還要用種種方法來掩飾,這個過失愈來愈大。果報呢?果報在叁途地獄。這就是布施福田果報不同。

  

  果報裏面細說,別說兩個小時講不完,兩萬個小時都講不完,例子不勝枚舉。同樣的布施,因相同,緣也相同,果報不同,那原因在哪裏?就是因跟緣裏面有輕重、有高下,這個下是謙卑,高是我慢,智有大小,所以果報不一樣。有人布施生天享天福,有人布施享人間的福報,有人布施享畜生道的福報。畜生有什麼福報?畜生有福報的,現在大家看得很清楚,你看看富貴人家養的寵物,它有沒有福報?真有福報!一家人連他的親戚朋友照顧它無微不至,它是畜生。餓鬼道裏面享福的,鬼道裏頭享什麼福?做鬼王,小的山神、土地,接受多少衆生的香火恭敬供養,鬼道裏頭。只有地獄道裏頭沒福,修羅、羅剎裏面都有有福報的。這就是說明衆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我們一定要曉得。

  

  所以我們要得正的福報,不要得負的福報,負的是叁途,包括羅剎、修羅,這都是負面的。他有福,有福是什麼?他沒有智慧,他的煩惱習氣很重,那有福報的時候,造罪業就更容易。造罪業的時候,這得意于一時,福報享盡了,罪報就現前,這就是叁途地獄的罪報。沒有大福報,你想造這個罪業,譬如你殺一個人你要償命;有大福報的人,殺幾千人、幾萬人,他不要償命。古時候這些帝王,發動一個戰爭殺多少人?多少人受害?誰去判他的刑?誰能對他起訴?沒有!這是什麼?大福報。雖然世間法律不能製裁他,他的福享完之後,因果的報應他沒有辦法逃避。現在口頭很硬,不相信因果,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這個我們懂得。

  

  所以講衆生修福,我們要想得財富,財布施,要想得聰明智慧修法布施,要想得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決定不能傷害一切衆生,不管是有情衆生、無情衆生都不能傷害。你看佛在《戒經》裏面教出家的弟子,「清淨比丘不踏生草」。草長在地上很茂盛,你不可以從它上面走過,這是什麼?沒有慈悲心。在某一種情況之下可以通過,那是什麼?沒路,沒有路,那從這裏走是許可的。如果有路,你就不能夠在草地上走。你看看對于草木都愛護、都尊重,都不敢侮辱,何況對有情衆生,何況對一切人類,這個人福報大。這是屬于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

  

  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所以我們看到世間有大富大貴的人,不必羨慕,清清楚楚他過去修的什麼因。我今天貧窮下賤,我也甘心情願,不怨天、不尤人,爲什麼?過去生中沒修。現在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現在開始修,來生就得果報;如果你要是用功用得很勤,用得很猛,不等來生,這一生就得到。了凡先生給我們做了示範,實在講,像了凡先生那種人,在我們中國過去社會很多很多,只是沒有把這些事情寫出來;俞淨意的果報超過了凡先生太多了,就是沒有把他寫出來。在我們現前這個例子,有很多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都得到殊勝果報,我自己也是這麼學來的。所以我跟同學們講,我學佛第一部念的書,《了凡四訓》,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我讀了非常感動,好象在兩叁個月當中,我把它念了叁十遍,很感動!念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思想、見解、言行犯種種過失。從此之後改,天天都在改,改過自新,果報轉過來。

  

  末後這一句,「總是一心中隨用不同」,這是總結,一定要曉得一心,但是這一心起的作用不一樣。不但每個人不一樣,就是自己一個人,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場所也不一樣。甚至于說前念跟後念都不一樣,前念迷,後念覺悟了,那怎麼會一樣?這我們不能夠不知道。這一段我們就說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釋菩薩名者」。當位菩薩稱爲目首,「名爲目首,明此位是東南方辰巳之間」,這是講的方位。「像此信心進修,智日漸高,善知福田因果等報,名爲目首」。他的眼睛放光了,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很清楚。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用六個字就把它全都說明,性相,或者我們加一個字,法性、法相,理事、因果。性相、理事、因果把遍法界虛空界統統講盡了,菩薩對這個通達、明白了,稱爲目首。所以像此信心進修,他是在信位。智日漸高,智慧一天一天增長,煩惱輕智慧長。善知福田因果等報,他懂得。懂得這個多快樂!懂得這是真正幸福,爲什麼?自求多福,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念之中自求多福,時時刻刻自求多福,無論在什麼環境,善緣順境、惡緣逆境都不礙修福。無時無處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統統提升自己的福慧,你說這多快樂!所以他的名字稱目首。「是故如來常取辰巳,以爲齋戒之法則,如前名號品已釋,准彼知之」。末後一段「叁配因果者,還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爲因」。這個我們在前面四段都看到,都是以自己自心本不動智佛爲因。「此位究竟智佛爲進修之果」。福田甚深能夠幫助你契入究竟智佛,這是我們修福田真正的果報,真正的目標;不是貪圖五欲六塵享受,是要成就自己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就對了,一絲毫過失都沒有了。這是進修之果。李長者的開示,雖然不是很長,非常精辟。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六段正教甚深。我們把經文念一段,前面是長行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佛子。佛教是一。衆生得見。雲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于諸衆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

  

  文殊菩薩這一段問,問得很妙,首先我們把這段文段落介紹一下,第一句是說明能問的人,『文殊師利菩薩』,問的對象是『勤首菩薩』。勤首菩薩代表第六信位,第六信位我們要學習的是「正教甚深」。下面是菩薩提出的問題,正問,先「舉法案定」,『佛教是一』,這是舉出來,舉法案定。第二段把他的問題提出來,『衆生得見,雲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這是他的問題所在。接著提出他的問難,最後一段是「結成相違」,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導,也就是給我們的解釋。

  

  「初標問人,以破懈怠,故問勤首」。正教,怎樣才能夠契入正教?一定要勇猛精進。換句話說,中國人講的勤學。好學、勤學,你才能夠得到正教;如果懈怠、懶惰,那就不行了。所以勤首菩薩在此地代表的是破懈怠。在正問裏面有四段,第一段就是一句,「佛教是一者,舉法案定,一有二義」,這個「一」裏頭有兩個意思,「一謂斷煩惱集,證出離滅,此義不殊,彼此共許」。這一句話多少要講一講,這就是講到四谛法裏頭的「苦集滅道」。佛教衆生所謂有善巧方便,佛門裏常說「衆生畏果,菩薩畏因」,果報現前,衆生才真正感到恐懼。果報沒有現前,你跟他講善惡這些果報,他不相信,必須果報現前他才能警覺到。所以佛說法,總是先講果後講因。

  

  你看世間的果,苦!苦從哪裏來的?苦從你造作一切不善業因來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