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六卷▪P3

  ..續本文上一頁這叫集,集就是集結煩惱。佛法教我們斷集證滅,證出離滅,滅是什麼?滅是滅苦,苦集滅道。苦集,世間法的果因,滅道是出世法的果因,你看佛都是先說果後說因。你要滅苦,滅苦,你就得修道,修道才能滅苦。苦從哪裏來的?苦從集來的,苦是果,集是因。所以佛法是一,這裏頭第一個意思就是斷煩惱集,斷煩惱集是修道。證出離滅,這是證果,滅苦。滅,滅苦果是先滅苦因,因沒有了,果報就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說得很好,「夢裏明明有六趣」,這是你在迷的時候;「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之後不造業了。

  

  用《華嚴經》的說法容易懂,業因是什麼?佛講得非常好,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聽了好懂。一般在大乘經上佛的說法,他用另外一個名詞,另外一個術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我們聽起來不太好懂。其實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見是見解,我們講看法,思是思想,你的看法錯了,你的想法錯了。這個錯誤,思想的錯誤,見解的錯誤,必定會給你帶來言語的錯誤、行爲的錯誤,你就一錯到底。果報呢?果報就是六道輪回,你說這個東西多可怕。

  

  六道裏面的苦很多人不知道,佛給我們說出來之後,我們想想,真的,不錯。佛常講的叁苦、八苦。叁苦是從綱領上說的,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苦苦分開來說,佛說了八大類。生苦,以人來做例子,這人到世間來投胎,在母親肚子裏頭十個月。這十個月的日子,佛在經上形容叫「胎獄之苦」,等于在地獄一樣。母親喝一碗熱茶,他就像在八熱地獄;母親喝一杯冰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獄。我們沒有法子去體會,佛要不說出來,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所以中國古聖懂得胎教,懷孕的時候飲食起居、思想行爲都端正,爲什麼?這胎兒才好,那才真正叫愛。現在人哪裏懂得,爲什麼不懂?不讀古人書,不聽古人教誨,所以不懂。不懂,這坐胎就非常痛苦,這種痛苦會引起怨恨,所以這兒女不孝不是沒有原因,有原因,有因有緣,那不孝是果。你要是細細想想這個事情很可怕。

  

  胎兒出生,你看看一生下來,你聽到第一個聲音是什麼?苦!苦!胎兒一出生,細心聽聽看,他就在叫苦,那就苦一輩子。長大之後,有求不得苦,有愛別離苦,有怨憎會苦。你在這一生當中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冤親債主,過去世的冤親債主,過去結的緣,這一生當中結的緣,統統都有。真正明白,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不跟人結冤仇,遇到別人跟我過不去,不存懷恨的心,那就化解了。如果不肯接受,人家打我一拳,我一定要回他一拳,這是外國人的講法,這是錯誤的,這是什麼?這容易結冤仇。能忍就忍,吃虧是福,外國人不知道,永遠不肯吃虧,永遠不肯讓人,你的前途麻煩就多!個人如是,國家亦如是。

  

  強狠不如忍讓,以力服人不如以仁義,仁義能感動人心。你要是用力,你今天比別人強,你欺負人,人家不能不服;可是風水輪流轉,強盛會變成懦弱。譬如一個人叁十、四十、五十很強,到七十、八十、九十,你就弱了。你要是得罪人,你在強的時候,他不敢報複你;你到個七十、八十,他就來找你麻煩了。這時候什麼?這時你敵不過他,他的拳頭比你大,他的氣比你旺。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怨不能結,只能化解,不能結怨,永遠不跟人結怨。

  

  無量劫的冤親債主統統要把它化解,斷煩惱集,你才能證出離果。這個出離是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那就是佛在《十善業道經》裏面講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一切世間講的十法界。沒有別的,善心、善念、善行,純淨純善,你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從哪裏下手?從不批評別人,不說別人的過失,從這裏下手。《無量壽經》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從這裏下手。言語裏頭得罪人太多太多,太容易,有意無意自己得罪人,跟人結了冤仇還不知道,習氣,非常非常的可怕。所以斷煩惱集,這個煩惱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塵沙煩惱斷了,你就超越十法界;無明煩惱斷了,你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說是證出離滅。離開六道,六道滅了;離開十法界,十法界滅了;證到究竟果位,四十一品無明滅了,這個道理是真理。殊是差別,沒有差別,佛這種教誨,我們彼此都能承認、都能接受,共許。這是「佛教是一」第一個意思。

  

  第二「謂多人同見,所見不異」,第二個意思是什麼?這不僅說的是理,有許許多多的人,這些是什麼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證果的人,阿羅漢,阿羅漢修的是什麼?見思煩惱斷了,真的他超越六道輪回,所見不異。每個修這種法門的人,確實他真的見到、得到了;塵沙煩惱斷掉,就是分別放下了,真的出了十法界;無明煩惱斷掉,真的證得無上菩提,這是多人同見。諸佛很多,菩薩很多,羅漢很多,他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確確實實他所得的果報,如佛所說。所以這講佛法是一。

  

  菩薩給我們提出的問題,實在講,這問題是我們的問題,不是他的問題,他所見真的是一。他提的問題,「衆生得見,雲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這是什麼?這是說我們學佛的這幫人,我們學佛爲什麼不能把這一切煩惱系縛統統都斷掉而得出離?清涼大師注解裏面說,「二衆生下」,以下這段這一句經文,「正設疑難」。這是菩薩代我們提出來的,「難亦有二,一對初義」,就是前面第一個意思,斷煩惱集,證出離滅,此義不殊,彼此共許。對這個意思來說的。

  

  「見教之後,何以久而不脫,故雲,雲何不即斷惑出離」。我們接觸佛法,親近善知識,讀到了大乘。佛在經教裏說得很好,真的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偏偏不肯放下。我們不要講得那麼深,佛教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淨宗學會成立,我們依照經論提倡五個科目,大家容易記,容易學。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淨業叁福」,這不但是我們學淨土的,在佛法裏面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要依據這個原則。因爲佛說這叁個原則叁條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叁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遵守這個方法修成功的。我們要想成功不能離開這個方法;你離開這個方法,另外去想一套方法,那你就會走錯路。這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多重要。這是我們無論修學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共同依靠的。

  

  這叁條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了沒有?這一句做不到,其他都不要談,爲什麼?其他都比這個高。好象蓋大樓一樣,這是地基,你沒有這個基礎,你一層都蓋不好,都會倒塌下來,你沒基礎!你才曉得這個東西重要。我們做到了沒有?沒有做到。佛教導我們教得很多,我們也常常讀誦,爲什麼做不到?這就是爲什麼這麼久你都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都不能夠離苦得樂。這個脫是脫離苦,你不能離苦得樂,什麼原因?沒做!我們自己以爲很孝順父母,自己以爲很尊敬老師,都是自以爲是,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過。

  

  我學了五十四年,最近這幾年,我提倡的我們學佛要從根本修,從基礎修學,爲什麼早年不提倡?早年提倡沒有人接受。爲什麼?我們自己的德行、聲望不夠,你講出這些話,人家批評,「你算老幾?你算什麼?」這就是佛法說的緣不成熟。你要教化衆生,首先你自己要修養你的德行,爲什麼?得到社會大衆尊敬,大家覺得你的話有道理,肯接受了,你說了才管用;否則的話,你說不管用。又沒有真正好的護法來給你撐腰,那你不叫自討沒趣嗎?果然有真正的大德在後面支持你,給你做後盾,給你印證,別人也會點頭、也能接受,不容易。這一個是自己,那就是前面一章講的福田,自己的福田,另外一個是衆生的福報,都有問題,所以他就難了。

  

  現在我們提出這個,雖然還是有很多爭議,但是確實有一部分人能夠信受奉行。爭議那一邊我們把它放下,不要去理會;信受奉行的這些人,全心全力輔導他、協助他、成就他。到這些人真正得到善的果報,那個爭議的人就不會爭議,爲什麼?看到這個好處。一定要做出來給人看才行!

  

  十善業道爲什麼不能落實?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爲什麼不能落實?這使我們想到,佛在《戒經》裏面告訴我們,「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釋迦牟尼佛講的。學習要有次第,要有順序,好象讀書一樣,你一定是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是個好學生,不躐等。現在我們犯了什麼過失?我們幼兒園沒念,小學也沒念,中學也沒念,一下就念大學,非佛弟子。我們雖然形式上皈了依,不算數,佛菩薩不承認。這個話早年我就講過,你的皈依、受戒,佛菩薩都不承認,爲什麼?做不到。

  

  皈依的意思,皈依佛是覺而不迷,那你現在還是迷而不覺;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我現在還是邪而不正;皈依僧是淨而不染,我現在還是染而不淨,沒有皈依,假的。叁寶是覺正淨,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淨,這才叫真正皈依。我們前面第一條做不到,叁皈是第二條,你沒有叁皈哪裏還會有衆戒?「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當然做不到。所以我們提倡小乘。小乘在中國,中國自唐朝中葉以後就以儒、道代替了小乘,我們今天還是用儒、道,我們用儒家修行的方法。

  

  修行要找根,不找根很難成就,看不到效果。儒家的根是什麼?儒家的根是《弟子規》。《弟子規》這幾年我們大力提倡,很多人聽過之後痛哭流涕,包括很多出家同學,聽了以後,慚愧心生起來,跪在老師面前發露忏悔,我們實在不配做佛的弟子,佛的教誨我們沒有做到。這從哪裏做起?所以我要求同學要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規》,要解行相應,你要天天聽講。蔡禮旭講得不錯,講得很詳細,四十個小時在我們學會講過兩次。要不斷的聽,到什麼時候才可以不聽?全部做到,統…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