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六卷▪P2

  ..续本文上一页

  

  所以我们对于这一般常讲的,这是恶人,故意来找麻烦的、来伤害我的,我们要用感恩的心对待他,要用怜悯的心对待他,要用报恩的心对待他。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要常常记在心里。歌利王割截身体,一点道理也没有,老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老师)受这样的委屈,没有一丝毫瞋恚心,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心,忍辱波罗蜜圆满。他怎么圆满的?歌利王帮助他圆满的。所以我们遇到一切毁谤,一切侮辱、陷害,马上就要想到,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佛是用什么心态来承受?我们要学习。如果我们说是受不了,那你就不是学佛。

  

  学佛,世尊所做的榜样,我们要跟他学习,不可以有丝毫怨恨心。你要说为什么?读了大乘经就明白,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自己对自己,你还能有怨恨吗?还能报复吗?我在讲席里头,我记得我举了几次的例子。我们不小心,我有这个经验,有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不小心什么?牙齿咬了舌头,把舌头咬破了。我们的舌头是不是提出抗议,反抗,把牙齿拔掉,有没有?没有,舌头老老实实承受,一点怨恨也没有,一点报复也没有,一体。我们遭遇这些人对我们的毁谤、侮辱、陷害,这是人生在世很难避免的。我们晓得,我们明白了、觉悟了,知道我们是一体,就像唇齿相依一样。那么对方呢?对方他还在迷惑,他还没有接受圣贤教诲,不懂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他才会做出这个事情出来。如果他真的明白了,他会跟我一样,决定不会伤害人,不但不伤害,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有善心善愿,我们肯定全心全力帮助他达到圆满。所以善心善愿,这个善归纳起来两桩事情,两大类:一类是利益众生,一类是正法久住,肯定是帮助正法久住的,这是善念善行,明白人他就会做,他就会修。这里面就是你的心还是有轻重,智慧还是有大小,心愈重果报愈殊胜,心愈大福报愈大,量大福大!

  

  下面还有「谦下高心」,谦是谦卑,高是贡高我慢,古圣人给我们说「满招损,谦受益」。好象这个杯子一样,这个杯子是空的,空的是谦下,谦虚卑下,它得利益。为什么?人家要供养你一杯水,你可以承受;如果你自己已经满了,贡高我慢,满了,那人家给你的时候,倒出来已经漫出来,你得不到。

  

  人一定要懂得谦虚,要懂得卑下,自卑而尊人,这才得到别人尊敬。如果自以为是,纵然有过失也死不承认,这种人有没有?很多,我遇到的就不少,所谓是面子下不来。好象我要给人家低头,那我就没有面子,我就比人矮一等了,这观念错误。你能够谦下,格外得到别人尊重;你能够承认过失,别人就原谅你,你的过失就没有了。顾了面子不肯认错,你的错永远存在,这叫大错,这是真的错了。古德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有过,自己也晓得不肯改、不肯承认,还要用种种方法来掩饰,这个过失愈来愈大。果报呢?果报在三途地狱。这就是布施福田果报不同。

  

  果报里面细说,别说两个小时讲不完,两万个小时都讲不完,例子不胜枚举。同样的布施,因相同,缘也相同,果报不同,那原因在哪里?就是因跟缘里面有轻重、有高下,这个下是谦卑,高是我慢,智有大小,所以果报不一样。有人布施生天享天福,有人布施享人间的福报,有人布施享畜生道的福报。畜生有什么福报?畜生有福报的,现在大家看得很清楚,你看看富贵人家养的宠物,它有没有福报?真有福报!一家人连他的亲戚朋友照顾它无微不至,它是畜生。饿鬼道里面享福的,鬼道里头享什么福?做鬼王,小的山神、土地,接受多少众生的香火恭敬供养,鬼道里头。只有地狱道里头没福,修罗、罗剎里面都有有福报的。这就是说明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我们一定要晓得。

  

  所以我们要得正的福报,不要得负的福报,负的是三途,包括罗剎、修罗,这都是负面的。他有福,有福是什么?他没有智慧,他的烦恼习气很重,那有福报的时候,造罪业就更容易。造罪业的时候,这得意于一时,福报享尽了,罪报就现前,这就是三途地狱的罪报。没有大福报,你想造这个罪业,譬如你杀一个人你要偿命;有大福报的人,杀几千人、几万人,他不要偿命。古时候这些帝王,发动一个战争杀多少人?多少人受害?谁去判他的刑?谁能对他起诉?没有!这是什么?大福报。虽然世间法律不能制裁他,他的福享完之后,因果的报应他没有办法逃避。现在口头很硬,不相信因果,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莫及,这个我们懂得。

  

  所以讲众生修福,我们要想得财富,财布施,要想得聪明智慧修法布施,要想得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决定不能伤害一切众生,不管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不能伤害。你看佛在《戒经》里面教出家的弟子,「清净比丘不踏生草」。草长在地上很茂盛,你不可以从它上面走过,这是什么?没有慈悲心。在某一种情况之下可以通过,那是什么?没路,没有路,那从这里走是许可的。如果有路,你就不能够在草地上走。你看看对于草木都爱护、都尊重,都不敢侮辱,何况对有情众生,何况对一切人类,这个人福报大。这是属于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

  

  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所以我们看到世间有大富大贵的人,不必羡慕,清清楚楚他过去修的什么因。我今天贫穷下贱,我也甘心情愿,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过去生中没修。现在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现在开始修,来生就得果报;如果你要是用功用得很勤,用得很猛,不等来生,这一生就得到。了凡先生给我们做了示范,实在讲,像了凡先生那种人,在我们中国过去社会很多很多,只是没有把这些事情写出来;俞净意的果报超过了凡先生太多了,就是没有把他写出来。在我们现前这个例子,有很多人依照这个方法修行都得到殊胜果报,我自己也是这么学来的。所以我跟同学们讲,我学佛第一部念的书,《了凡四训》,朱镜宙老居士送给我的。我读了非常感动,好象在两三个月当中,我把它念了三十遍,很感动!念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思想、见解、言行犯种种过失。从此之后改,天天都在改,改过自新,果报转过来。

  

  末后这一句,「总是一心中随用不同」,这是总结,一定要晓得一心,但是这一心起的作用不一样。不但每个人不一样,就是自己一个人,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所也不一样。甚至于说前念跟后念都不一样,前念迷,后念觉悟了,那怎么会一样?这我们不能够不知道。这一段我们就说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释菩萨名者」。当位菩萨称为目首,「名为目首,明此位是东南方辰巳之间」,这是讲的方位。「像此信心进修,智日渐高,善知福田因果等报,名为目首」。他的眼睛放光了,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很清楚。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用六个字就把它全都说明,性相,或者我们加一个字,法性、法相,理事、因果。性相、理事、因果把遍法界虚空界统统讲尽了,菩萨对这个通达、明白了,称为目首。所以像此信心进修,他是在信位。智日渐高,智慧一天一天增长,烦恼轻智慧长。善知福田因果等报,他懂得。懂得这个多快乐!懂得这是真正幸福,为什么?自求多福,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念之中自求多福,时时刻刻自求多福,无论在什么环境,善缘顺境、恶缘逆境都不碍修福。无时无处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统统提升自己的福慧,你说这多快乐!所以他的名字称目首。「是故如来常取辰巳,以为斋戒之法则,如前名号品已释,准彼知之」。末后一段「三配因果者,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这个我们在前面四段都看到,都是以自己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此位究竟智佛为进修之果」。福田甚深能够帮助你契入究竟智佛,这是我们修福田真正的果报,真正的目标;不是贪图五欲六尘享受,是要成就自己究竟圆满的智慧,这就对了,一丝毫过失都没有了。这是进修之果。李长者的开示,虽然不是很长,非常精辟。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六段正教甚深。我们把经文念一段,前面是长行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文殊菩萨这一段问,问得很妙,首先我们把这段文段落介绍一下,第一句是说明能问的人,『文殊师利菩萨』,问的对象是『勤首菩萨』。勤首菩萨代表第六信位,第六信位我们要学习的是「正教甚深」。下面是菩萨提出的问题,正问,先「举法案定」,『佛教是一』,这是举出来,举法案定。第二段把他的问题提出来,『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这是他的问题所在。接着提出他的问难,最后一段是「结成相违」,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导,也就是给我们的解释。

  

  「初标问人,以破懈怠,故问勤首」。正教,怎样才能够契入正教?一定要勇猛精进。换句话说,中国人讲的勤学。好学、勤学,你才能够得到正教;如果懈怠、懒惰,那就不行了。所以勤首菩萨在此地代表的是破懈怠。在正问里面有四段,第一段就是一句,「佛教是一者,举法案定,一有二义」,这个「一」里头有两个意思,「一谓断烦恼集,证出离灭,此义不殊,彼此共许」。这一句话多少要讲一讲,这就是讲到四谛法里头的「苦集灭道」。佛教众生所谓有善巧方便,佛门里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果报现前,众生才真正感到恐惧。果报没有现前,你跟他讲善恶这些果报,他不相信,必须果报现前他才能警觉到。所以佛说法,总是先讲果后讲因。

  

  你看世间的果,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你造作一切不善业因来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