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地慈悲,一看你這個相就是很慈悲的相;心地很窄狹,惡念很多,妄想很多,你一看這個人相貌很凶。這就是現相!我們的面相,你看算命看相的人說相隨心轉。所以你修行有沒有功夫,人家不必問,看你的相貌就看出來了。看你的相貌,聽你的音聲,看你的舉止,你的功夫完全露出來了。你懂得這個道理,你讀這一段、這一句經文,你就會感覺得很有味道,佛說的話沒錯,一切法從心想生。
是法身智體自具故。宇宙之間森羅萬象是法身;智體,智就是般若智慧,法身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所以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顯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就如同我們做水結晶實驗的道理完全相同。法性的本能有見聞覺知,這是智體,它有見聞覺知,法性能現色聲香味,智體是能現,色聲香味所現。
「如來有無量隨好功德莊嚴,是隨行報得故」。行是行業,自己修行的功德,能應、能現一切衆生的感,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就是法性它自然就有應,這叫報得,叫隨行報得。「如外邊依正報中,金剛地,是法性身報得,是正報」。金剛地跟前面講的金色身是一個意思。金剛是比喻永恒不壞、永恒不變,是什麼?法性。體不變,體不壞,體是什麼?體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無處不在。它不是物質,所以它不會壞,它不會改變,它能現一切相。相有生有滅,所現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有生有滅,能現的性沒有生滅。不生滅的把它比作金,不生滅的把它比作金剛,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不是真的有一塊金剛在那裏,你要這麼看法,那你全看錯了。這叫正報。
「寶樹莊嚴世界,是法性隨行報得,是依報」。這是講世界、講環境,報身佛。「宮殿樓閣,是法性大智隨大慈悲含育衆生業上報得」。宮殿樓閣是一切衆生居住的所在,生活的所在,在我們佛法裏面是教學的所在。這也是法性大智隨衆生感應變現出來的,所以它不是人製造的,不需要營造。「師子座,是法性隨智轉*輪報得」。師子座是什麼?我們今天講的講臺。諸位要記住,佛法是師道,佛法是教學,教學不能沒有講堂,講堂不能沒有講臺,老師在臺上講解,學生在臺下學習。
「蓮華藏世界,是法性隨行教化衆生無染性報得」。蓮花是比喻,這不難懂,你看蓮花根生在泥裏面,花開在水上面,表法的意思,正是表著我們的根是凡夫,完全被汙泥染汙了。我們修行學教就好比這個根生出芽了,慢慢長,在水裏面長,水裏面長就像在接受佛陀慈悲、清淨的教誨;花開在水上面,比喻你通過學習,你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成就了,你完全脫離。水就好比是佛陀的教育,那個汙泥就好比是六道叁途,我們今天墮落在這裏。通過佛法的學習,佛法是清水,也要擺脫的,這《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非法是汙泥,法是清水,一定要超越。池塘裏面池底的泥漿,那就是六道;清水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裏頭。出頭怎麼樣?超越十法界。花長在水的上面是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叫一真法界。這是你修學、學習有了成就,表這個意思,所以叫蓮華藏世界。
蓮華藏世界就是十法界之外的,就稱爲蓮華藏世界,不是真的有一個蓮花。真的有個蓮花,那你還是著了相,你還沒有超越。但是在教學,我們講變相圖裏畫西方極樂世界,畫《華嚴》的華藏世界,我們會畫一個大蓮花,用這個來做比喻。蓮花比喻清淨無染,沒有染汙。正是經上面給我們講的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沒有染汙了。執著是見思煩惱,六道輪回的真因,于一切法都不執著,你就超越六道。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你要時時刻刻覺悟,我們現在生在世間,不能不跟世間人打交道。世間人很執著,我們也很執著,我們的執著是破世間人的執著,你要懂這個道理,不是真的執著;真的執著,我們就錯了,我們跟他沒有兩樣。這個意思《壇經》裏面講得非常明白,六祖能大師跟大家說法,說出佛菩薩爲一切衆生說法有叁十六個原則。這叁十六個就是叁十六對,世間人執著有,佛就跟他說空,說空,破他有的,世間人執著有,佛法說空;世間人執著空,佛就說有。佛有沒有說法?佛沒有說法,破他的執著。你執著空是錯誤,你執著有也是錯誤,你執著亦空亦有也是錯誤,只要有執著就是錯誤。無非是把你執著打掉,讓你豁然大悟把執著放下,那這個教學目的就達到了。如果佛菩薩也真的執著,那錯了,執著有錯,執著空也錯。所以佛說他一生教學沒說過一個字,沒有說過一句話,你從這裏體會他的意思。叁十六對無非都是破執著、破分別、破妄想而已。
離一切分別妄想,一切衆生本來是如如佛。《華嚴》、《圓覺》都說得很明白,「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佛?是佛,佛眼睛裏看是佛,不過你是個糊塗佛而已。爲什麼?因爲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的,你的自性裏頭沒有。儒家實在講也懂這個道理,不過沒有說得這麼清楚,沒講得這麼明白。儒家講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所以聖人跟賢人在這個地方就顯出明顯的差別。你看看儒家,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人生下來就有劣根性、就不善,所以要好好教他。但是聖人,夫子他就不是這個說法,夫子怎麼說法?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聖人。善跟惡是相對的,向上一著,叫我們擺脫相對,擺脫相對才是真正的善,儒家講「止于至善」,至善就不是相對的善,這是聖人的境界。
所以蓮華藏世界,這是至善。經上全都是表法,蓮華藏世界在哪裏?就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當中。只要你不被外面境界所影響,你現在怎麼不是在蓮華藏世界裏面?由此可知,我們的蓮華藏世界變成現在社會環境。不管它怎麼變,如果你自己能做得了主,你還是住蓮華藏世界,妙,非常非常的奇妙,不受外面境界的幹擾,不受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你在任何環境裏頭,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住蓮華藏世界,你就住如來宮殿樓閣,你就坐師子座。這話不假,正是中峰禅師在《叁時系念》裏面的開示,「此方即極樂,極樂即此方;阿彌陀佛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我心不但是阿彌陀佛,我心即是毗盧遮那,我心即是觀音、勢至。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自性觀音,自性勢至,自性遮那,都是法性隨心應量而現的境界。境界之體是法性,性相不二,所以這裏頭只有迷悟差別,除迷悟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悟了,這個土是法性土,迷了,這個土叫法相土,實際上哪有淨穢?哪裏說什麼淨土、穢土?迷了,淨土就變成穢土,悟了,穢土就是淨土。這個道理深!悟了的時候得大樂、大自在,迷了的時候苦不堪言。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叫你開悟。開悟,你一定要學佛菩薩教化衆生。怎麼教化?爲人演說。你看這句話,佛在一切經裏頭說了不止一萬句,說得這麼多,那這句話就非常重要。爲人演說,演是什麼?做出樣子給別人看,這叫演;別人向你請教,你也要給他說清楚、說明白,讓他也覺悟,這叫說。所以先要演,先要做出來,然後才說。我們今天犯的毛病是什麼?會說,做不到。佛教我們是做到再說,演是做到,你還沒有做到,別說,做到了再說。
佛教給我們學習的條文不多,初學的就是十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做到沒有?這叫十善業道,從這個地方做起,做到再說。說老實話,做不到,你所學的都落空。爲什麼?你雖然學得再多,你讀得再多、聽得再多,不悟(不開悟)!所以這個悟有悟門,悟門是什麼?有東西堵塞了,堵塞了什麼?什麼東西堵塞了?煩惱。殺盜淫是煩惱,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是煩惱,貪瞋癡是煩惱。有這個東西,你怎麼會開悟?你要想開悟,悟入如來的境界,得到如來的受用,你必須把這十個障礙突破,真正做到,你才能入門。
這十條這麼難,今天不但是在家做不到,出家也做不到,什麼原因?沒有小乘的根。這都是佛說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你就沒有辦法入門。那小乘今天我們用《弟子規》來取代,這真的是方便法。《弟子規》上第一個是講孝,孝是什麼?父子的關系搞清楚。父子的關系處好,引申起來我們對長輩的關系,對長輩處好,這是孝。悌是什麼?悌是兄弟,兄弟的關系要搞清楚,兄弟要和睦相處,悌道,展開來是平輩,我們在社會上跟平輩怎麼相處。對長輩懂得了,對平輩懂得了,對晚輩你也就知道,這叫做人,這是做人的根本。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中國講到大聖大賢都用堯舜來做代表,孔子、孟子學堯舜。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就學不到佛法。
佛法是覺悟的方法、是智慧的方法。今天佛教被社會嚴重的誤會,不能怪社會大衆,要怪什麼?我們學佛的四衆弟子沒有依教奉行,連十善都沒做到。你怎麼能怪社會大衆批評佛教、輕視佛教,怎麼能怪他?要怪怪自己,我自己做得不好,讓別人誤會,對不起佛陀,對不起大衆,也對不起自己。性德是圓滿的,法性是圓滿的,我們要認清華藏世界就在當下。
底下講香水海,「香水海,是法性隨大悲心謙下饒益行報得」。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會想起現在這個地球,這個地球是嚴重染汙,與我們生活關系最密切的是水,現在水染汙!不但我們飲用的淡水染汙,海水也染汙,現在已經開始空氣染汙。空氣跟水如果再嚴重染汙,人在這個世間就不能活、不能生存了。水是生命的泉源,科學家的觀察所有的生物起源都是因爲水,沒有水就沒有生命。這個地方給我們講香水海,最好的水是性德裏頭變現的。隨大悲心,這個大悲心就是慈悲心,悲是憐憫衆生,就是孟子所說的「恻隱之心」,恻隱之心是大悲心。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