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下面說「謙下饒益行」,這五個字太重要了,行是行爲,起心動念是我們意業的行爲,言語造作是我們身口的行爲,你看看這個行爲裏頭,這多重要。第一個是謙下,謙虛卑下。儒家講的禮,禮的精神是什麼?自卑而尊人。自己謙虛卑下,尊重別人。饒益是利益衆生,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爲是不是利益社會大衆?在家庭是不是利益一家人?在團體是不是利益這個團體?如果對于這個團體不利的我們去做,那就錯了,那怎麼樣?破壞了清淨的水源。所以一定要想到,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對一切衆生是有益還是有害?能常常這樣想法,你就不會造惡業,你就不會做錯事了,你真的會修行。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從來沒有斷過,天天在幹,這種人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小成就人天福報,大成就往生淨土。真的,進入諸佛菩薩的俱樂部,跟他們生活在一起。所以謙下饒益我們要學。
自己謙下饒益就是教化衆生,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環境裏頭,謙虛卑下決定有好處,利益太大!我講過天主教的《玫瑰經》,《玫瑰經》第一段就是講聖母瑪利亞的謙卑。它把這個謙下饒益放在第一,是讓所有信徒學習以謙卑饒益行處事待人接物,報得的是香水海。這個香水海在我們自己本身,我們曉得人身體百分之七十是水,那麼你身體裏面的水都變成香水海了,這個道理不難懂,這個道理也是事實真相。因爲你的心善、思想善、言善、行善,你全身的水變成香水海。所以我們從江本勝水實驗裏面得到了證明,這是最健康的。
「香河右漩,是隨順法性進修教化衆生報得」。右是表順,隨順法性,法性是道,隨順法性是德,中國古人常講「行道履德」,這是聖人。做得最圓滿、最徹底,而爲後世人做標准的,做典型的、模範的就是堯帝跟舜帝,做得最圓滿,孔孟都是向他們學習。雖然孔孟跟堯舜在年代上相距差不多兩千多年,堯舜距離我們現在應該是有四千五百年,孔子距離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所以堯舜在孔孟相距兩千年,聖人。
中國傳統的教育在堯王的時候就已經落實了,倫理道德,五倫五常,教的是這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學習的方法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是窮理;最後一個重要,「笃行」,笃行是落實,這是方法。一定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裏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中國傳統的教學五千年沒有變更過,沒有改變,所以中國的社會永遠保持著祥和,中國人永遠保持在善道。在中國曆史上,中國從來沒有對外國發動侵略戰爭,沒有奪取別人一寸一尺的土地,沒有。中國跟任何國家族群往來都是和睦的,這在中國曆史上可以看到!過去如是,將來一定還是如是,怎麼知道?現在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倡「以德治國」,提倡讀誦經典。那我們就曉得將來也是走向和平,一定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右漩是表依正法,凡是與法性相應的,這是正法,中國人講道德,道德就是正法,隨順法性,教化衆生的成就。
「總不離法性大智隨行報殊」,殊是殊勝。你看看大乘的教學,大乘教學離不開法性,特別提出法性裏頭本來具足的圓滿智慧,般若智慧。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爲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前面十二年講阿含,諸位要知道阿含是小乘;接著八年講方等,方等是轉小成大,也就是大乘的開始,二十年;二十年之後,這才講到佛法裏頭最重要的主修的科目,叫般若,般若智慧,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加上前面二十年,四十二年,般若講二十二年;最後八年講法華、涅槃。
諸位要是把這個看一看,你就曉得佛法主要講的是什麼?主要講的法性大智,般若就是法性大智。隨行報殊,那就是諸佛如來的依正莊嚴,殊就是莊嚴,殊勝;報就是依正,從智慧生的,不是從煩惱生的。煩惱生六道,煩惱變現出叁途地獄,從煩惱變現的;從智慧變現的,一真法界,清淨剎土,華藏、極樂是從智慧生的。如果我們能夠把煩惱習氣放下舍掉,完全隨順佛法,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就是華藏、就是極樂。這哪有迷信?這哪有錯誤?什麼人修什麼人就證得,其妙無窮。
下面給我們說「一一境界中,有無量同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此是觀因知果,以此准知,總是一性中隨用不同故」。這句話我們要記住,這是說到現實,十法界依正莊嚴,總是一性中隨用不同。隨用是這十法界裏面衆生的心想不一樣,所以法性隨著一切衆生心想變現出來的(我們就用江本勝博士的話來說)色聲香味不相同,就有差別,妄想少的就非常殊勝,妄想多的,那就差別很大!不但在十法界,在我們這人道裏頭亦複如是,你身心清淨的,吃什麼東西都好吃,心不清淨,煩惱習氣很重的,什麼樣好東西吃了都生煩惱,對身體有損無益;什麼都好吃的,對身體有益無損,這都是在一念當中。這種種差別從哪裏來的?衆生心想不同,法性的應現是相同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今天時間到了,本來我想把這段講完,後面還有「衆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者」,這段我們明天繼續來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