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和尚法彙—開示▪P4

  ..續本文上一頁迷惑不息。其有出家者。雖離親戚眷屬。但又分別此是我居之寺院。是師。是徒。是同窗。是法友。亦屬執迷。

  “返妄歸真。自利利他。”故在家者被俗情迷。出家者亦有法友法眷之迷。皆未得真覺。如能脫離一切迷惑。返妄歸真。方可成佛。故六祖大師聽人念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處。頓然有所覺悟。此八字。如從言語上解當不可得。必須心內領會。佛教真理。雖不可以言說論表。但若全廢言說。則又有所不能。理必依文字方能引見義故。今之學佛者。應研習一切教理。而以行持爲根本。宣揚佛法。使佛法燈燈相續。“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希望一切學佛者。皆以此二語。以爲自利利他之標准可也。

  民國叁十六年丁亥八月初一日在澳門平安戲院開示歸戒

  弟子寬榮譯語並記

  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戲院與諸仁者說法。

  “法”者。即衆生心。衆生心與佛心本無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如起信論雲“所言法者。即衆生心。具足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所謂“世間法”者。即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一切有情無情。依正因果等法。又名六凡法界。“出世間法”者。即聲聞。緣覺。菩薩。佛法是也。又名四聖法界。斯則四聖六凡。合名爲十法界法也。此十法界法。不出一心之所造成。若隨顛倒迷染之緣。則有六凡法界生。若隨不顛倒悟淨之緣。則有四聖法界生。由是觀之。聖之與凡。唯心之垢淨而現。六凡心垢故。則現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聖心淨故。則現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經雲。“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是故苦樂由心。炎涼自我。自心作業。自身受報。唯聖與凡。但問自心可矣。凡愚昏闇。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則怨天尤人。遇順境。則驕矜自恃。或有終身作善而得惡報。作惡而得善報。則謗無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種果子。先熟先脫。假我今生雖作善業。反招惡報者。皆由過去惡業熟故。今生雖善。而過去之惡業已熟。不得不先受惡報。以今生善業未熟故。不得現受善報。信此理者。必無疑惑。然無始障深。久在迷途。備受辛酸。脫苦無由。當如之何。楞嚴經雲。“一切衆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夫欲不受輪轉者。當淨諸妄想。妄想淨。則輪回自息。故迷心名爲衆生。覺心名爲諸佛。佛與衆生。一迷一悟而已。當知此靈明覺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凡夫雖具佛性。如礦中真金。爲煩惱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來曆劫修行。已淘去惑業沙石。如出礦精金。其金一純。更不重雜沙石。大用全彰。故稱爲出障圓明。大覺世尊。

  現在我等既欲成佛。先當審觀因地發心。除去煩惱根本。煩惱苦滅。佛性圓彰。若因地修行不真。則果招邪外之曲。若論修行之方。機有上中下之異。法亦有叁乘人天法門不同。若爲上機者。則爲說大乘微妙法門。爲中機者。爲說出世解脫法門。爲下機者。則爲說解脫地獄餓鬼畜生叁塗之苦。佛雖說種種法門。無論大小乘戒。皆以叁歸五戒爲根本。務使受持者。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依之立身齊家治國。則人道主義盡。且苦因既息。苦果自滅。解脫叁塗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則學佛主義亦盡。故叁歸五戒。是導世之良津。拔苦與樂之妙法。茲先釋叁歸。次明五戒。

  所謂叁歸依者。第一歸依佛。第二歸依法。第叁歸依僧。何以先當歸依佛。佛爲大覺世尊。究竟常樂。永離苦惱。導諸衆生。出迷籠。就覺道。佛爲教化主。故先當歸依佛。次當歸依法者。是我佛法門。叁世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無量清淨功德。今日既欲返本還源。淨除心垢。舍佛法無由。故次當歸依法。叁當歸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須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從聞思修。證果成佛。況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了。難了之法。既藉僧得聞。此恩莫極。故當歸依僧。又名歸依叁寶。叁寶之義。分別有叁。一者一體。二者別相。叁者住持叁寶。

  (一)一體叁寶者。即一心自體。法爾具足佛法僧叁寶故。梵語佛陀。此雲覺者。當人一念靈明覺了之心。即自性一體佛寶。法者軌持義。這個心性。能軌持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即自性一體法寶。梵語僧伽耶。此雲和合衆。即此覺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體僧寶。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叁寶。叁寶唯是一心。即是名一體叁寶。衆生迷此。向外馳求。流轉生死。諸佛悟此。即證菩提。釋一體叁寶竟。

  (二)別相叁寶者。佛法僧叁寶名相各別故。梵語佛陀耶。此雲覺者。覺徹心源。究盡實相。是名自覺。將自證法門。覺悟一切衆生。是名覺他。自覺已圓。覺他亦竟。是名覺滿。叁覺已圓。萬德俱備。究竟成佛。初菩提樹下成道。示丈六金身。于華嚴會上。現盧舍那尊特之身。是爲別相佛寶。如來隨機設教。五時所說權實諸經。叁藏十二部。所诠教。理。行。證。因。果。智。斷。各有不同。是名別相法寶。禀教修行。從行契證。聲聞。緣覺。菩薩。叁乘階次。各各不同。是名別相僧寶。釋別相叁寶竟。

  (叁)住持叁寶者。佛滅度後。無論泥塑木雕。五金鑄作。紙畫布繪。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難思。住持不絕。是名住持佛寶。無論黃卷貝葉。所诠叁藏十二部大小乘經。使見聞者。依之修行。皆離苦得樂。乃至成佛。化化不絕。是名住持法寶。剃發染衣。弘宗演教。化度衆生。紹隆佛種。是名住持僧寶。釋住持叁寶竟。而住持。別相。一體。悉稱寶者。不爲世法之所侵淩故。不爲煩惱之所染汙故。世間七珍。雖稱爲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論叁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今言歸依叁寶者。不特歸依住持叁寶。別相叁寶。亦複歸依一體自性叁寶。落于言說。雖名叁種叁寶。其實唯是一心。更無別法。舉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珠。無不具足。所以教中但雲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等。終不雲歸依于他。六祖雲。“自性不歸。無所歸處。”夫“歸”者。是還原義。衆生六根從一心起。既背本源馳散六塵。今舉命根總攝六情。還歸一心之源。故曰歸命。故歸依亦即歸命義。“依”者。是依止義。以諸衆生一向隨諸色聲。逐念流轉。苦海漂沈。無依無止。不知何處是歸甯之地。今歸依叁寶。則身有所歸。心有所依。從是以後。以叁寶爲師。叁界迷途從此可出。發菩提心。佛果可期。釋歸依叁寶義竟。

  既說叁歸。次明五戒。歸依叁寶已。當依法修行。方脫叁界苦。若不依法修行。則無由脫黏去縛。欲脫生死黏。去煩惱縛。非五戒不爲功。故雲。“五戒不持。人天路絕。”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聖之工具。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爲無上菩提本”也。我佛世尊。開方便門。初唱叁歸次申五戒。如是乃至大小乘戒等。良由衆機心行非一。且由淺以至深。從微而及顯。究竟歸元。本無二叁。

  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叁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迹。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遊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爲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衆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而斯五戒。在天謂之五星。在山謂之五嶽。在人謂之五髒。在儒謂之五常。以仁者不殺害。義者不盜取。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飲酒。信者不妄語。五戒若全。則不求仁而仁著。不欣義而義敷。不祈禮而禮立。不行智而智明。不慕信而信揚。所謂振綱提網。複何功以加之。總論五戒已竟。

  若別釋五戒義者。第(一)殺戒。所謂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雲。“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況學佛之人。豈肯萌其殺念而招苦果。是故佛製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殺戒。殺戒若持。輪回自息。殺業之始。無非以強淩弱。或貪圖口腹。或因財害命。故有人殺人。畜殺畜等。都屬于嗔殺慢殺。若貪口腹而殺者。是屬癡殺。然將他肉以補己身。豈君子之所忍爲哉。豈知殺機若萌。仇怼自起。故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相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爲本。”故有劫數難逃之報。豈獨殺人當償命。殺畜亦複然。如佛世時之琉璃王誅釋種。釋迦佛種族當爲琉璃王所誅時。釋尊尚頭痛難忍者。果從何因耶。以琉璃王昔爲大魚。釋迦種族是食魚肉者。釋尊昔爲小童。曾以棍子敲魚頭叁下。今故感頭痛。釋種是啖魚肉者。故爲琉璃王之所誅滅。如是觀之。因果相酬。可驚可怖。故楞嚴經雲。“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食爲本。”是故佛慈豈但及于人類。而慈及蟻子。佛法平等。無高下故。佛眼觀之。大地衆生皆能成佛。又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世間無知。互相吞啖。故如來製不得傷害生命。且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昆蟲之屬。尚不得害。況同類相殘。一切衆生既皆有佛性。未來必定成佛。既是過去父母。亦爲未來諸佛。豈敢傷之。凡愚俗子。但求自利。不顧人道之傷殘。如孟子雲。“矢人惟恐不傷人。”但求鬥爭之勝利。故有水陸空中之殺具。人心日形險惡。世道愈入漩渦。相殺相誅。何時得了。若不圖挽救。竟成苦海。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奈何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聞。那知因果理微。如影隨形。如響應聲。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刀兵水火劫賊等事。…

《虛雲和尚法彙—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