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由自造。如大戰時。遍世不甯。惟澳地僑居。得免諸難。皆由宿昔無深重殺業。或有遇難者。是其個人別業所感。當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議。若信此理。殺心自息。舉世若能持此殺戒。則一切殺具皆歸無用矣。如來製此殺戒爲首。無非欲令人人慈仁愍物。拔自他苦。同證常樂而已矣。殺戒之義略釋已竟。
(二)明盜戒者。謂盜從貪起。佛製弟子于一針一草之微。他人不與。我不敢取。何況竊盜。但是衆生唯見現利。種種計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皆爲貪盜所攝。盜之細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現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亂互用。雖針草之微。或自用或與人。皆盜中之至重。花首大士雲。“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盜十方僧物。我不能救。”乃至父母師長物。不與而取。尚犯重罪。況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絲毫莫犯。則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遺。夜不閉門。舉世皆成義讓之人。更何須監守牢獄哉。釋盜戒已竟。
(叁)明淫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當嚴守此戒。在家五戒。雖正式夫婦非屬邪淫。然他人婦女。他所守護。言語嘲調。尚屬不可。況可侵淩貞潔。汙淨梵行者乎。佛製在家弟子。禁于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嚴經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叁爲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舉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禮而禮立。威儀自守。不肅而嚴。而法庭可無案牍之勞形矣。釋淫戒之義已竟。
(四)明妄語戒者。妄語之事。亦當製止。見則言見。聞則言聞。言無妄出。細故之事。尚須真實。況事關重要乎。觀乎妄語之由。多爲希求名譽利養。匿情變作。昧心厚顔。如是乃至未得聖果謂得。未證佛心謂證。欺罔聖賢。诳惑世人。是名大妄語。大妄語若成。墮無間地獄。當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場。何不依之修學。舉世能持此戒。則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歸。釋妄語戒已竟。
(五)明飲酒戒。飲酒宜製者。酒雖非葷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論明有叁十六過。梵網經雲。“過酒器與人。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及教人飲。”昔有比丘能降毒龍。唯好飲酒。一日。醉臥途中。嘔吐酸臭難近。唯有蝦蟆舔其唇吻。適遇佛至其側。佛歎雲。“汝有神力能降毒龍。今日醉臥。反爲蝦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製止飲酒。酒戒從此始。以酒能亂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殺盜淫妄齊破。可不哀哉。故酒能爲起罪因緣。痛戒沾唇。況盡量而飲乎。舉世若能持此戒。則乘醉惹禍。自無其人矣。釋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雲。“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叁無漏學。斷除貪嗔癡。則諸惡不起。自能衆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叁歸。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衆生苦。其恩浩大。豈碎身之所能報其萬一哉。是故聞說此叁歸五戒之義。當從解起行。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于宇內。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國。其爲國主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欽遵佛製。報感樂果。抑且冥助國律。益補邦家。斯乃叁歸五戒之名德行相也。諸位若能真實行持。則得成佛種子。行解相應。方到彼岸。願諸大衆。從此之後。從聞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則成佛可期。常勤精進。輾轉示人。方報佛恩。希諸大衆。各宜努力。前途無量。消災免難。若能受叁歸五戒。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自能與道相應。無上佛道。可以圓成矣。
叁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廣州聯義社演說
善知識。虛雲此次由港還山。路經此地。辱承各位相邀敘談。莫非累劫之緣。善知識。講到佛法兩字。實與世間一切善法。等無差別。豪傑之士。由于學問修養的成就。識見超常。先知先覺。出其所學。安定世間。諸佛祖師。由于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覺。發大慈悲。普度叁界。世出世間賢聖。因行果位。一道齊平。善知識。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總要步步立穩腳根。遠離妄想執著。便是無上菩提。古德所謂“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約理邊說。不偏是謂中。不易之謂庸。約事邊說。中者中道。凡事無過無不及。庸者庸常。遠離怪力亂神。循分做人。別無奇特。佛法也是一樣。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绮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爲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是爲最上根人說。上根利智。一聞道法。行解相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善相且無。何有于惡。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風所轉。心平二字。談何容易。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爲八風。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曷若恒時步步爲營。從事相體認。舉心動念。當修十善。事相雖末。攝末歸本。疾得菩提。複次佛門略開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禅淨律密四宗。攝機較廣。善知識。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衆生散處四方。由于出發之點。各個不同。然而到達王所。卻是一樣有效。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吾人若今日向這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離浪蕩。則終無到達之期。六祖雲。“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垂誡深矣。所以吾人要一門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轉。如鼠龁棺材。但從一處用力。久自得出。若欲旁通余宗。自須識其主伴。禅宗的行人。便應以禅宗法門爲主。余宗教理爲伴。淨土宗的行人。便應以淨土法門爲主。余宗教理爲伴。律宗密宗亦複如是。方免韓盧逐塊之弊。佛門戒律。各宗皆須嚴持。識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資糧。宗趣雖然不同。到頭還是一樣。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也。今日座中皆上善人。與佛有分。虛雲唠叨移時。亦不過爲虛空著楔而已。珍重。
在廣州佛教志德醫院演講
善知識。今天是佛教志德醫院成立日子。承各位邀虛雲主持開幕典禮。這事甚爲希有。廣州醫院。冠上佛教兩字者。尚屬初見。善知識。人生八苦。病居其一。我佛出世。原爲衆生離苦得樂。所以五明之學。有醫方明。禅門晚課願文。有疾疫世而化藥草之句。菩薩爲衆生救療沈痾。不惜身命。如藥王菩薩。以衆香塗身。自焚供佛。供佛即是供衆生。“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華嚴了義。其理可思。諸佛時時念著衆生。如母念子。衆生心有貪嗔癡叁病。佛爲說戒定慧叁法以治之。衆生身有風寒暑濕之病。佛爲演“醫方明”以治之。淨名經所謂。“衆生病故。菩薩病。”同體大悲。慈眼如是。善知識。世間賢聖。亦同此心。亦同此理。只如神農嘗百草。亦是爲衆生而嘗。菩薩在因地修行。現種種身而爲說法。神農氏即是菩薩。現醫王身而爲說法。善知識。人類的病。五欲爲因。或屬宿業。無始亦由五欲。疾病發作。需他救治。目前無力求醫者。實非少數。各位善長。發心倡辦此院。贈醫贈藥。此心便是菩提心。正是我佛慈悲本懷。善知識。菩提者。正覺也。正覺之心。不落人我善惡二邊。平等布施。冤親無間。醫著我的眷屬固然留心。醫著他人眷屬。亦同樣盡道。善人惡人。入到院來。等心看護。我佛過去生中。嘗舍身飼虎。其義可思也。此院深賴梁董事長。及陳院長熱心毅力。乃有今天的成就。古語說“莫爲之先。雖善不彰。莫爲之後。雖美弗揚。”座上大衆。今後總要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大衆努力。開此院是大慈大悲工作。實現我佛“方便爲究竟”的真谛。虛雲不勝馨香頂祝之至也。
參禅與念佛
念佛的人。每每毀謗參禅。參禅的人。每每毀謗念佛。好像是死對頭。必欲對方死而後快。這個是佛門最堪悲歎的惡現象。俗語也有說。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兄弟阋牆。那得不受人家的恥笑和輕視呀。參禅念佛等等法門。本來都是釋迦老子親口所說。道本無二。不過以衆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爲應病與藥計。便方便說了許多法門來攝化群機。後來諸大師依教分宗。亦不過按當世所趨來對機說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來修持。則那一門都是入道妙門。本沒有高下的分別。而且法法本來可以互通。圓融無礙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禅。參禅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禅者。淨中之禅。淨者。禅中之淨。禅與淨。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盡違背佛祖分宗別教的深意。且無意中犯了毀謗佛法危害佛門的重罪。不是一件極可哀可愍的事嗎。望我同仁。不論修持那一個法門的。都深體佛祖無诤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協力同心。挽救這只浪濤洶湧中的危舟吧。
參禅的先決條件
參禅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汙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汙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爲諸佛衆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衆生。祗爲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汙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禅。因此參禅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釋迦牟尼佛說的…
《虛雲和尚法彙—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