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皆由自造。如大战时。遍世不宁。惟澳地侨居。得免诸难。皆由宿昔无深重杀业。或有遇难者。是其个人别业所感。当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议。若信此理。杀心自息。举世若能持此杀戒。则一切杀具皆归无用矣。如来制此杀戒为首。无非欲令人人慈仁愍物。拔自他苦。同证常乐而已矣。杀戒之义略释已竟。
(二)明盗戒者。谓盗从贪起。佛制弟子于一针一草之微。他人不与。我不敢取。何况窃盗。但是众生唯见现利。种种计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皆为贪盗所摄。盗之细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现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乱互用。虽针草之微。或自用或与人。皆盗中之至重。花首大士云。“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盗十方僧物。我不能救。”乃至父母师长物。不与而取。尚犯重罪。况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丝毫莫犯。则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遗。夜不闭门。举世皆成义让之人。更何须监守牢狱哉。释盗戒已竟。
(三)明淫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当严守此戒。在家五戒。虽正式夫妇非属邪淫。然他人妇女。他所守护。言语嘲调。尚属不可。况可侵凌贞洁。污净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于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举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礼而礼立。威仪自守。不肃而严。而法庭可无案牍之劳形矣。释淫戒之义已竟。
(四)明妄语戒者。妄语之事。亦当制止。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言无妄出。细故之事。尚须真实。况事关重要乎。观乎妄语之由。多为希求名誉利养。匿情变作。昧心厚颜。如是乃至未得圣果谓得。未证佛心谓证。欺罔圣贤。诳惑世人。是名大妄语。大妄语若成。堕无间地狱。当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场。何不依之修学。举世能持此戒。则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归。释妄语戒已竟。
(五)明饮酒戒。饮酒宜制者。酒虽非荤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论明有三十六过。梵网经云。“过酒器与人。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及教人饮。”昔有比丘能降毒龙。唯好饮酒。一日。醉卧途中。呕吐酸臭难近。唯有虾蟆舔其唇吻。适遇佛至其侧。佛叹云。“汝有神力能降毒龙。今日醉卧。反为虾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饮酒。酒戒从此始。以酒能乱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杀盗淫妄齐破。可不哀哉。故酒能为起罪因缘。痛戒沾唇。况尽量而饮乎。举世若能持此戒。则乘醉惹祸。自无其人矣。释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三归。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众生苦。其恩浩大。岂碎身之所能报其万一哉。是故闻说此三归五戒之义。当从解起行。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主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报感乐果。抑且冥助国律。益补邦家。斯乃三归五戒之名德行相也。诸位若能真实行持。则得成佛种子。行解相应。方到彼岸。愿诸大众。从此之后。从闻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则成佛可期。常勤精进。辗转示人。方报佛恩。希诸大众。各宜努力。前途无量。消灾免难。若能受三归五戒。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能与道相应。无上佛道。可以圆成矣。
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广州联义社演说
善知识。虚云此次由港还山。路经此地。辱承各位相邀叙谈。莫非累劫之缘。善知识。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贤圣。因行果位。一道齐平。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著。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心平二字。谈何容易。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行人遇著利风。便生贪著。遇著衰风。便生愁懊。遇著毁风。便生嗔恚。遇著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著讥风。因羞成怒。遇著苦风。丧其所守。遇著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复次佛门略开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禅净律密四宗。摄机较广。善知识。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众生散处四方。由于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吾人若今日向这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离浪荡。则终无到达之期。六祖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垂诫深矣。所以吾人要一门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转。如鼠龁棺材。但从一处用力。久自得出。若欲旁通余宗。自须识其主伴。禅宗的行人。便应以禅宗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净土宗的行人。便应以净土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律宗密宗亦复如是。方免韩卢逐块之弊。佛门戒律。各宗皆须严持。识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宗趣虽然不同。到头还是一样。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今日座中皆上善人。与佛有分。虚云唠叨移时。亦不过为虚空著楔而已。珍重。
在广州佛教志德医院演讲
善知识。今天是佛教志德医院成立日子。承各位邀虚云主持开幕典礼。这事甚为希有。广州医院。冠上佛教两字者。尚属初见。善知识。人生八苦。病居其一。我佛出世。原为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五明之学。有医方明。禅门晚课愿文。有疾疫世而化药草之句。菩萨为众生救疗沉痾。不惜身命。如药王菩萨。以众香涂身。自焚供佛。供佛即是供众生。“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华严了义。其理可思。诸佛时时念著众生。如母念子。众生心有贪嗔痴三病。佛为说戒定慧三法以治之。众生身有风寒暑湿之病。佛为演“医方明”以治之。净名经所谓。“众生病故。菩萨病。”同体大悲。慈眼如是。善知识。世间贤圣。亦同此心。亦同此理。只如神农尝百草。亦是为众生而尝。菩萨在因地修行。现种种身而为说法。神农氏即是菩萨。现医王身而为说法。善知识。人类的病。五欲为因。或属宿业。无始亦由五欲。疾病发作。需他救治。目前无力求医者。实非少数。各位善长。发心倡办此院。赠医赠药。此心便是菩提心。正是我佛慈悲本怀。善知识。菩提者。正觉也。正觉之心。不落人我善恶二边。平等布施。冤亲无间。医著我的眷属固然留心。医著他人眷属。亦同样尽道。善人恶人。入到院来。等心看护。我佛过去生中。尝舍身饲虎。其义可思也。此院深赖梁董事长。及陈院长热心毅力。乃有今天的成就。古语说“莫为之先。虽善不彰。莫为之后。虽美弗扬。”座上大众。今后总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大众努力。开此院是大慈大悲工作。实现我佛“方便为究竟”的真谛。虚云不胜馨香顶祝之至也。
参禅与念佛
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好像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这个是佛门最堪悲叹的恶现象。俗语也有说。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兄弟阋墙。那得不受人家的耻笑和轻视呀。参禅念佛等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后来诸大师依教分宗。亦不过按当世所趋来对机说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来修持。则那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尽违背佛祖分宗别教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不是一件极可哀可愍的事吗。望我同仁。不论修持那一个法门的。都深体佛祖无诤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协力同心。挽救这只浪涛汹涌中的危舟吧。
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祗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
《虚云和尚法汇—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