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五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個了就是明了,了就是看破,你真正明了相無相,爲什麼?剎那生滅。這經上講的「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這首偈四句我們要把它記牢,這是幫助你看破的。『能緣所緣』,就是能現所現、能變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法出生』,法出生就是生了,但是生了怎麼樣?生了馬上又滅,速滅。這個速度真的是生滅同時,能生所生、能變所變,沒有一法是例外的。

  

  所以《般若經》上佛講真話,那是隨順真谛不是俗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六道衆生很可憐,不知道事實真相,無所有以爲有,畢竟空以爲不空,不可得以爲可以得。在這裏面起妄想分別執著,患得患失,造無量無邊罪業。佛眼睛裏面看愚癡、顛倒,爲什麼?這一切衆生無論你的思想、你的言語、你的造作也是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怎麼會迷惑到這種地步!你一覺悟,那就跟六祖在《壇經》裏面所說的一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古大德講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那個本無事就是無一物,庸人是六道凡夫,我們細心想想這幾句話的味道,這才是事實真相。

  

  這些話,這《華嚴經》好,這經的分量大,同樣這句話,同樣這樁事情,這部經裏頭重複說很多遍。這是佛的慈悲。說一遍不行,現在說的好象有這麼一點印象,過個一、二天之後忘得幹幹淨淨,又是庸人自擾之。怎樣才能把你喚醒?天天講,誰肯耐煩天天跟你講?縱然有耐煩的人說,你願不願意天天聽?願意講的是佛菩薩,佛菩薩真的不怕煩,一直講到你回頭,講到你覺悟爲止。你還沒有回頭,你還沒有覺悟,佛總是天天在唠叨,天天在叮咛,真的像老太婆苦口婆心不厭其煩一再重複,佛菩薩!在家裏面只有父母才會這樣叮咛,你不能夠嫌他啰嗦,你沒覺悟。他講的句句是真話。所以多次、無數次希望你印象深刻,縱然你在平時忘掉,但是一遇到有困難你會想起來,印象深刻。

  

  佛在經典,我們常常讀經有這個現象,遇到真正困難現前,知道念佛。平常若無其事把念佛忘掉了,可是一遇到有災難、有緊張的時候,佛號就提起來。那平時佛號你爲什麼提不起來?你的警覺性不夠,也就是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沒看破。所以若了相無相,生無有生,這就叫了種種,這個種種是「種種法出生」。大乘教裏頭佛也常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叫看破。則了唯心,這個唯心是什麼?從心想生,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一個階段,就像前面第八首偈引導我們入唯識量觀,但是沒見性。

  

  從唯識觀再進一步「若了無性,心境兩亡」,心就是見分,境就是相分。心是能生,相是所生;心是能緣,相是所緣。這是我們用唯識見相兩分來講。要知道無性,沒有自性,分別心沒有自性,執著心沒有自性,妄想心沒有自性,能現所現、能生所生的性相都沒有自性!這個時候怎麼樣?心境兩邊都放下了,心境兩亡。「則住無分別」,無分別智就現前,無分別智是真如本性裏面的般若智慧;你心境沒有亡,無分別智不會現前,自性裏頭本有的般若智慧不會現前,被它障礙了。先要明了,佛爲我們這樣詳細說明分析,幫助我們解悟,我們聽明白了,明白之後怎麼樣?對一切現象不再執著、不再分別,這就放下了。放下之後,諸法實相就現前,這一切法的真相就現前,你就看出來了,那叫證;放下是行,真相大白是證,信解行證。所以佛對我們的幫助是信解,行證要靠自己。

  

  我們讀這經知道「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速滅不暫停這句是講所緣的、所現的、所變的;「念念悉如是」,這個念念是能現、能生、能緣。所以速滅不暫停是講的相分,念念悉如是講的見分,因爲見相決定是一體,決定不能分。所以一切物質裏頭有見分,就是說有精神;整個宇宙是有機體,不是說這個礦物是無生命的,那你錯了。生命是什麼?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不生不滅的,生命就是見分,見分之體就是真性。所以一切法都有見聞覺知,一切法都有色聲香味。見聞覺知、色聲香味是自性的本能,永遠不會失掉。

  

  見聞覺知是見分,它本來具足的;色聲香味是相分,本來具足的。江本勝博士水實驗裏面,水是礦物,見聞覺知測驗出來了,它真有,色聲香味他看到了相,色相他看到了,聲香味還沒有測出來。我曾經告訴他,我說還有香、還有音聲、還有味,我說你要繼續不斷去努力。我給他提示,這是佛法裏頭所說的,所有一切萬事萬法,水有,泥沙也有,石塊也有,你好好的去做實驗,實驗出來很有味道,才知道佛所說的一切法決不是虛妄的,真的。所以你明了之後,知道它無自性,無自性你就不再執著了,你也不再分別了,你也不會對它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是妄想,不再對它有妄想,這個時候就心境兩亡,心裏頭真正沒有分別,離分別、離執著、離妄想,住無分別了。

  

  「自覺智境,不動法界,名入法性」。這個入法性就是禅宗裏面講的明心見性,這你就是法身菩薩。在《華嚴經》裏面至少是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這個境界,法身菩薩。十法界沒有了,六道叁途當然更沒有了,這個時候法界是一真,一真法界是不動法界,爲什麼不動?你的心不動了。心動法界就産生變化,隨著你心在那裏動,速滅不暫停;心不動,這境界就不動了,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說這個境界是相續相。爲什麼?不動心那個念是相續的念頭,它裏頭沒有變化。不像我們十法界裏面的衆生,前一念跟後一念不是同一個念頭,縱然是同,它裏面成分都不一樣。我們說喜歡,前一念喜歡是十分,後一念喜歡可能是九分,這確實如此。所以它這個相分不相同,不可以稱爲相續,這說真的它是遷流。只有在不動心、不動念頭,這個時候可以說念念相續;外面境界,境界也是生滅相續。

  

  這一段是講怎樣能入法界,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我們今天曉得不動心難,太難太難!所以我們今天修行把自己的目標定在哪裏?定在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我們暫時放在一邊,那個事情到極樂世界再辦。現在我們先到極樂世界,但是到極樂世界一定要把分別執著放下;分別執著要不放下,要控製不住,極樂世界去不成。至少我們這一句佛號的功力要把分別執著打掉。所以會念佛的人他怎麼個念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了分別執著,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這是分別;執著好人我喜歡他,那個壞人我討厭他,執著,不能往生。那要怎麼樣?這個念頭才一起、才一動,我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念頭打掉,古德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一句佛號就起作用。

  

  所以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不管是善念、是惡念都不可以。爲什麼?善念在叁善道,惡念在叁惡道,你出不了輪回,你在搞輪回業!惡念起,一句阿彌陀佛把惡念打掉,用這句佛號把這個念頭轉變過來,取而代之,善念起來亦複如是。總而言之,把這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的念頭,這個人叫念佛,這個人叫真會念,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相應了。如果我們念佛,一面念佛一面還起妄念,念佛不能夠止住妄念,念佛不能把妄念取而代之,這個念佛沒功夫,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他不能攝心。爲什麼不能攝心?沒看破,把外面境界都當作真的,不知道外面境界是假的,過錯在此地。

  

  另外一個就是煩惱習氣不斷,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沒斷,根塵一接觸,它這些東西就出來了,它就做主了,你的佛號就忘掉了。這是古來祖師大德爲什麼要定朝暮二課,用意在此地。因爲念佛功夫你常常會失掉,定一個功課,早晚到時候你會想起來,比這一整天你想不起來要好。你在這一天當中,總會有一段時間你想起來,這未嘗不是個好方法。但是這個方法要怎樣才能起作用?那就是想起來的時候,要能夠叫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處,統統都能想得起來,它就起大作用。這個大作用的效果就是煩惱輕智慧長,在念佛功夫裏面講功夫成片了,你這個佛號能夠控製煩惱,就是能夠確確實實妄想分別執著起來的時候,這一句阿彌陀佛立刻取而代之,把這些念頭換過來,能把境界換過來。境界,順境喜歡,不順的境厭惡,這都是分別執著,起分別執著這一句佛號取而代之,功夫得力了。

  

  我們再看末後總結,清涼大師在總結,「故末後偈」,就是第十首最後這一首偈。「結上諸觀,令亡觀相也」。上面教我們怎樣去作觀,最後把這個觀的相也要放下。「佛如是化」,化是教化,你看看古來祖師大德說的話、用的文字,他不說佛如是教,他說佛如是化。教跟化有什麼差別?教是教學,化是成績。佛教了,學生怎麼樣?學生沒有起變化,白教了。化是成績,中國古人重視這個成績,讀書在變化氣質。我們氣質要沒有變化,這書就白念!

  

  再給你說得具體一點,化惡爲善,沒有接受佛陀教誨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不善,起心動念跟十惡相應,殺生、偷盜。見到小動物,特別是蒼蠅、蚊蟲、蟑螂、螞蟻這些東西跑到你家來,馬上把它殺死,這是惡業;現在學佛之後不殺了,你看看轉惡爲善。沒有學佛之前,處處總是想占便宜,占便宜屬于盜業;學佛之後真的轉過來了,一切時、一切處,縱然沒有一個人看見,決定不占人的便宜。自己肯施舍,對于一切法的控製、占有放下了,轉惡爲善,轉邪爲正,轉愚爲智,轉毒害爲慈悲,轉傲慢爲謙虛,這統統轉過來,轉就是變化。真的是總的來講,化凡爲聖!佛的教誨真的收到很好的效果,上根人化凡爲聖,中根人化愚爲智,下根人化惡爲善。化惡爲善不墮叁途,化愚爲智他會提升自己境界,化凡爲聖,那就是超越六道輪回了。「應如是知」,這是對于佛陀示現在世間教化衆生的用意,因爲這一大段講的是教化甚深,我們要知道。

  

  「幻人化幻,皆無化化也」。末後這句說得太好!真的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讀的句子,幻人是指佛菩薩,佛菩薩到這裏來示現,那個身、法、教也是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所教化的六道衆生,以及六道衆生所學的這些法門,亦複如是,沒有例外的。統統都不執著了,那你就圓滿菩提,你就契入法性,結得好。清涼大師的注解,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後面還有十分鍾。因爲後面最後一段是李長者的《合論》,我們看看長者在《論》裏面,他老人家對這一大段經文給我們做一個綜合的說明。

  

  《論》「第二」,這是第二大段教化甚深,「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已下五行經」,就是這一大段是指經文,因爲經文只有十首偈。「是文殊師利問財首菩薩如來十種方便隨時之法,初舉非衆生,即約覺首所答業體純真,後問如來十種隨時之化,何緣而有,財首爲成信心,約實而答,隨時是假,如下十行頌中具明,于此十行頌中,義分爲叁」。前面講的五行經是長行,後面十首偈頌是這一大段的經文講如來教化甚深。這裏面重要的是財首爲成信心,約實而答,財首菩薩代表信心。第二段就是十信位裏面二信位菩薩,財首是代表二信,覺首是代表初信。這十大科就是十大段,每位菩薩代表這一個位次他所修學的,他所證得的。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真正學到東西,真正能夠契入境界,雖然境界很深,我們隨分隨力的去學,決定得受用。

  

  十行偈裏面,這個地方的偈頌是五言頌,古時候本子裏頭一行二十個字,所以它十首頌就十行。他分叁段給我們介紹,第一段是「科其頌意」,這大意,第二段「釋菩薩名」,第叁段「配隨位因果」。在第一段裏面講十行頌的大意,「一行一頌,初一行頌中,初兩句歎所問法非小器所堪」,這個小器是小乘,這不是小乘能夠接受的,「是多聞者之境界」,多聞者是大乘,清涼大師也講得很清楚,這是大乘境界。「次兩句,今如問當說,及勸聽,已下九行頌,是財首菩薩以實而答」,這是從第二首到第十首我們統統都念過、都學習過,這是大致上的意思。

  

  第二段這釋菩薩名,就是此地講的二信位的財首菩薩,「釋菩薩名者,爲將如下頌中,善達真假法財而惠施衆生,故名爲財首」。我們這個世間人都想發財,真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物質上的這些財不是真的,還有禍害,所以善達真假法財。世間這個財是假的,對于世間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你能夠覺悟、通達了,這才是真的,這我們要曉得。真正對于這一切法通達明了,他在這世間的生活快樂無比!物質生活稍微缺乏一點,他不減他的快樂。就像顔回一樣,孔老夫子的弟子,箪食瓢飲,物質生活這麼簡陋。「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法喜充滿。《論語》裏頭第一句話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那喜悅是從內心裏生出來的。

  

  物質雖然簡陋,營養足夠,營養從哪裏來的?營養從法喜裏頭生出來,這個諸位要知道。在叁界裏頭,色界天人不需要飲食,我們在大小乘經典裏面都讀到。他用什麼來維持他的身體?禅悅,禅悅爲食,不需要飲食。禅是什麼?清淨心,清淨心裏面生的法喜,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正養身的是清淨心,我們今天飲食是輔助的。可是欲界的凡夫顛倒,迷失了真相,把附帶東西搞成了習慣,以爲它是主食,以爲它是最重要對身體的養分,而本身本能裏面的養分他失掉了,疏忽掉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迷失了,法喜對身體的作用就不明顯。所以色界天人他知道那是真正的養分,物質養分可以一概去掉,他真成就了。有道理!不是隨便講的,是真的。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這很有味道,明天我們再來補充,今天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五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