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六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教化甚深末後李長者的《合論》。他把這一大段分爲叁點來爲我們介紹說明大意,第一就是「科其頌意」,我們學過了。第二大段「釋菩薩名」,我們從這裏看起。「二釋菩薩名者,爲將如下頌中,善達真假法財而惠施衆生,故名爲財首」。所以教化甚深這一段第二大段,二信位的菩薩,菩薩的德號稱財首。財首是什麼意思?長者爲我們說出來。善達這兩個字非常重要,達是通達,善是善巧,通達什麼是真的法財,什麼是假的法財。這樣子惠施予衆生,就是教化衆生,傳授給衆生,所以菩薩德號稱爲財首。
什麼是真的法財?「以十信心中法財」,這是真的法財,「初始益生之行名之爲首」。爲什麼叫財首?這就說明十信位裏頭所講的「十種甚深」,字字句句都跟法性相應,這是真法財。開始教化衆生,這是十信位,信位是開始,這開始利益衆生、教化衆生稱之爲首。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是大乘圓教,在佛法裏頭無論是宗門還是教下,是大乘還是小乘,清涼大師判教,判世尊一代時教爲五教,小始終頓圓;天臺大師依《法華經》判爲四教,藏通別圓。即使所說的教外別傳,這大家曉得禅宗就是宗門,或者說顯教、密教。無論是哪一宗、無論是哪個法門,以什麼爲學習的基始?基是基礎,開始。從哪裏開始?從哪個地方奠定基礎?這諸位一定要知道,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經》不長,分量大概跟《阿彌陀經》差不多,太重要!
今天我們都知道佛教衰微,衰微到極處!我們自己爲佛弟子,學佛多年,自己認真反省一下有什麼成就?正如我們前一代的大德常說,參禅沒開悟,學教不能圓解,不要說大開,念佛功夫成片沒有得到,持咒叁密不相應,這是現代的佛教。現代人你要說不聰明我不相信,我覺得現代人在物質受用方面比過去人福報大,在聰明常識方面比古人豐富多了。爲什麼學佛不能成就?不但是學佛不能成就,在世間法裏頭也很少看到有成就的。不要看到現在有許多得大財富、發大財的,具有很高地位的,他自身這一生不容易保住。我們看有些報導,傳到我這邊來,是報紙、是雜志裏頭的我就不太清楚,他們傳來給我看。全世界前四百名的富豪,這世界知名的富豪,他們評估二十年之後百分之八十都會破産、倒閉,一代都保不住。自己本身都保不住,這不是真的有財富,真有財富,我們中國人常講富不過叁代,你還能保叁代。你自身都不保,這是假的,這絕對不是真的。
世間這個財不是真的。你修學法門,這個法財裏頭也有真假,我們都要有能力辨別,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受用。你是不是真的想得財富?真想得財富,佛在經教裏面教我們,得世間這個財富要修財布施。你要得法財?你看看這個地方也是講惠施衆生,還是修布施,修法布施。修法布施你得法財,修財布施你得世間財富。法財裏頭有真有假,實際上真假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我們現在以大乘佛法來布施都不是真正的法財,什麼原因?程序上搞錯了。譬如我送你一棟大樓,你很高興,十層的大樓,可是怎麼樣?沒有地基。我把這十層大樓的圖樣畫給你,資金給你,材料給你,你沒有地方蓋,你沒有土地、你沒有地基,空喜歡一場,所以這不是真實的。
我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這大乘佛法《華嚴經》是不是功德法財?真的,決定不是假的。你這一生能不能得到?學習《華嚴》很歡喜,不得受用,妄想分別執著,學這麼多年沒有減少一點;不但沒有減少,煩惱執著可能還隨著你的年齡在增長,惡業依舊不斷,想一想果報還是在叁途六道。那麼這法財不是真的,我們講受用,你沒有得到真實受用。真實受用要在什麼地方?在基礎。所以我們在此地看到初始益生,益是利益,利益衆生。初始諸位一定要知道是什麼法門?十善業道。
所以學佛要從十善業道上打基礎,十善業道是學佛的預備,沒入門!入門是什麼?在家學佛叁皈五戒,諸位要知道十善你已經有了,你才能受叁皈五戒;沒有十善,受叁皈五戒是假的不是真的。爲什麼?不能算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一定要落實十善業道,真正做到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這世間的善男子、善女人,可以有資格,現在講有條件,有這個條件就可以接受叁皈五戒,在家學佛。
出家學佛的基礎也是十善業道,有了十善業道才可以去受沙彌戒。善男子受沙彌戒,善女人受沙彌尼戒。沙彌戒落實了,再受比丘、比丘尼戒;比丘、比丘尼戒落實了、都做到了,再受菩薩戒。過去叁壇大戒不是一次受的,叁次,你前面沒有做到,不能夠受後面的,不可以躐等。不像現在,現在受戒,叁壇大戒一次完成,至于你能不能做到,那是一概不問,形式上一次就圓滿。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所以佛教衰了。
我實在是非常懇切的期望,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出現一個道場,這個道場人數不多沒有關系;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五比丘起家的!你現在這個道場五個人就行,就是一個僧團,如理如法的修行。從哪裏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規》要非常認真的學習。爲什麼?它是十善業道的基礎,是十善業道的落實,十善業道是個綱領,世尊提了個綱領。怎麼落實?弟子規就是落實,所以弟子規落實,十善業道就做到了。修《十善業道經》,你就真的懂了、明白了,你的基礎奠定。
《十善業道》、《弟子規》這兩樣東西落實,你要是發心可以出家不能受戒。那要仔細看你是不是能真正做到百分之八十、九十,到這個時候你才有資格受戒。受什麼戒?沙彌戒,一定要照古人的規矩去做,受沙彌戒。沙彌戒叁個師父就可以傳授。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要叁師七證,沙彌戒叁個師父就可以傳。一定要落實《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統統做到了。《沙彌律儀》是我們佛門入門的《弟子規》,佛門入門有《弟子規》。諸位要知道佛門入門的《弟子規》不是《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沒入門。但是《十善業道經》是入門的基礎,你有這個你就可以剃度;沒有十善業道、沒有弟子規不能剃度,這不可以不知道。剃度之後真的要學出家人,要學做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的標准就是《沙彌律儀》。《沙彌律儀》能做到了才能受比丘戒,比丘戒做到了才能受菩薩戒,可不是一次完成。我們這個世間要出現這麼一個僧團,人數雖然只有五個人,這個僧團是真正的僧團,必定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樣的僧團出現,整個世界的人都有福。爲什麼?正法住世。正法住世的時候這個世間很多災難都會化解,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就在我們肯不肯幹。
我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這麼多年來,年年歲歲都在摸索,都在反省,都在檢討,才把這樁事情看清楚、看明白。我們錯在哪裏?我們應該要從哪裏下手?希望後人能覺悟,能走向光明大道,能走向成佛之道。所以《弟子規》、《十善業道經》,這是學佛的根基,這兩樣東西要背,不但要背還要能夠默寫。《十善業道經》過去我講過,我們印的經本是小本,爲什麼?便利于攜帶,因爲它分量不多。前面有雍正皇帝的「上谕」,占了兩頁。第一、第二頁是雍正上谕,好,非常非常之好!從第叁頁起這是經文。第叁頁到第十一頁是《十善業道》裏頭主要的一部分,這部分要能背也要能夠默寫,要能夠講解裏頭的意思。爲什麼?你才能做到!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境界現前,你才能想到佛怎樣教我,我應該怎樣學習,這就是真正發心。要想做如來的出家弟子,你要有這個標准。
古時候出家人是要經過考試的,你說考什麼?如果我是個主考官,你們諸位想想你想出家,我考你什麼?《十善業道經》是必定的必修科,另外要考你的佛學常識。因爲你出了家之後,你專門去攻讀這門功課。一定要考你,你對佛教的認識,你的志趣,你修學的目標,這是一定要考的。你爲什麼選擇這個行業?你的目的何在?當然基礎,儒家的基礎,因爲在中國不考小乘,儒家的基礎、道家的基礎,以這個代替小乘進入大乘教,你將來才能夠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續佛慧命就是世間所講的「爲往聖繼絕學」,弘法利生就是「爲萬世開太平」。世出世間法沒有兩樣。這樣的志向,你說這主考官取不取他?當然錄取。
社會、國家、群衆需要導師,佛是天人師,佛的弟子是老師的身分,所以稱你法師。師,解惑、傳道、授業,你自己沒有道德、沒有學問,你怎麼能稱師?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已經出了家,當年出家也是糊裏糊塗出家的,根本不懂得這出家是怎麼回事情。沒有關系!各人因緣不一樣,現在懂得了,回過頭來補習還來得及。如果現在我們不補這些課程,像學校一樣補修這些學分,如果要不補,不及格,那就是古人所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裏頭就有你一份。很可怕,不是兒戲,不是開玩笑的。一定要認真,要好好的學習,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學問,教化衆生。
現在這個世界一切衆生缺乏的是什麼?倫理道德。大乘佛法確確實實是建立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我們淨宗,淨宗學會成立得早,在成立緣起裏面,我們就肯定「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淨宗修學的綱領、宗旨、目標是依《觀無量壽佛經》「淨業叁福」爲依據,指導的最高原則,目標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我們在行門方面,我們定的是「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大願王」,五個科目。叁福裏面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前面兩句就是《弟子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弟子規》;後面兩句就是《十善業道經》,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部經你落實了,你真正依教奉行做到了,那你就是佛在經典裏面…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