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六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是一心不亂。世尊介紹《彌陀經》,教你的是一心系念。這道理你要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不懷疑了。你知道佛來接引的時候,你的功夫是決定向上提升。提升到什麼樣的程度?決定出乎你自己想象意料之外。又何況我們自己不曉得我們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善根,一時發現,往生的時候統統都現前;我們現前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自己不知道。李長者這些開示很難得,我們學了之後很有受用。

  

  他後面還有一段,第叁段「配隨位因果者」,隨位就是當位,第二信這個位次。「常以自心根本不動智佛」,這真的是根本。我們修行依什麼?不動。不動就是大定,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什麼?統統是修定。念佛也是修定,釋迦牟尼佛說的,在《大集經》上講,念佛是修「無上深妙禅」,佛說念佛這個法門是修無上深妙禅,我們自己不知道。依據的是自性本定,根本不動智佛就是自性本定。

  

  「文殊師利爲信心之因」。文殊表智,自性般若智慧就是文殊。「進修得解脫智佛」,從這個位次再往上修,現在是二年級,二年級帶班的老師是滅暗智佛,往上是叁年級,叁年級是解脫智佛。「財首菩薩是隨位之行果,佛是智果」。所以在這位次修行的人都叫做財首菩薩。這是圓教大乘,我們不能不曉得。二信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繼續看第叁信,是這一大段裏面的第叁段「業果甚深」。第二段是「教化甚深」,業果甚深。我們看前面這段長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言:佛子,一切衆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雲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

  

  這是文殊菩薩提出這問題,這問題當然是我們凡夫的問題。第叁信菩薩是寶首,前面一個位次是財首,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注解,看他的《疏》,這個注解注得非常之好。《疏》「文中亦二,初」,這是第一段,「標能所問人,以事中顯理是可貴」,貴就是寶貴,「故問寶首也」。這是科判段落裏頭第一個段落。第一段落就是這一句話,『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言』。下面是第二段。『佛子,一切衆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這是「正顯問端」。問端裏頭有叁個小段,這是第一段「舉法案定」,提出這個問題。「謂諸衆生身」,這一切衆生,「但四大假名,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我既然沒有,哪來的我所!這個事實真相,「彼此同許」。這是佛常常講的,彼是你,你肯定嗎?寶首菩薩當然肯定。我是此,此是文殊菩薩,這我們彼此都肯定的,先把大前提確定。

  

  在前頭「緣起甚深,教化甚深」裏面都講到諸法實相。尤其「教化甚深」最後的一首偈子,能緣所緣一切諸法,真是並皆速滅,念念不住,速滅不停,這是事實真相。哪來的四大!所以這衆生四大真的是假名,四大無主,剎那生滅。我既然沒有了,哪來的我所,這問題解得好!下面就把這個難題提出來了。「二雲何下,正設疑難」。『雲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也是提了十事五對,這十樁事情一共五對。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文,「能造能受,是謂爲我,所造所受,即是我所」。這是先把我的定義跟我所的定義說出來。這是什麼?世間人分別執著的有我、有我所,認爲什麼?認爲這個身是我,通達一點佛法知道這個身、四大不是我。什麼是我?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心想是我,心想能造。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心想,這妄心,那麼所造所受的,所造的,身是所造的,我現在所享受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心現識變的,這是我所享受的,以這個爲我所。

  

  現在的問題就是我尚且不可得,「以無我故,無能造受,誰令苦樂,無我所故,無所造受,何以現見而有苦等」。爲什麼我們現前所看見的有這麼多現象在眼前?這個眼前是太多了,說不盡,舉這幾個例子,舉十樁事情,五對苦樂。第一個「苦樂者約粗相說」(這個「粗」字寫現在通俗字,不要寫古字,這個古字一般人他不懂得,查字典很麻煩,粗細的粗)。就粗相來講,叁途是苦,人天是樂,這就大的來說。第二「就苦中,各有妍媸」。妍媸就是好醜,苦裏面也有好、也有醜。第叁「于其樂中,有內身外境」。境界、外境就是你物質的享受,譬如說你居住的豪華住宅,今天講你出門有高級的轎車,這是外面的享受,外面的樂;內是講你的身心,有內身外境。第四「通于苦樂受中,若時若事,皆有多少」。有人多苦,有人少苦,有人多樂,有人少樂。這都是在現實生活環境裏面我們感受到的,我們現在親眼看見的,親身所體會到的。

  

  「此上皆約生報,前生作故」。這是什麼?你現在所受的,現在所受的是果,這些果爲什麼每個人不一樣?你前世造的因不一樣。這個道理我們講席裏頭常講,你前生造的因善,造的福多。譬如說,這佛常常教導我們,你前生修的財布施多,那你這一生會得大財富;你前生法布施多,你這一生有聰明智慧;你前生無畏布施多,你這一生得健康長壽。叁種因都有多少,也不見得齊全。有人這一生當中有財富,沒有聰明智慧,甚至于沒有健康長壽,只是財富多,我們這曉得他修的因只修了一種,另外兩種沒修。有人前生只修法布施,聰明智慧很高,這一生當中拿多少博士學位,多少大學教授,沒有錢,只是靠工資,教書鍾點費生活。如果沒有健康長壽,縱然活到六、七十歲,病痛很多,各人果報不齊!有人健康長壽,像我們在前年訪問這邊的農村。我們看到農村裏面的老人,難得!我們很歡喜,八、九十歲還在工作,他缺少聰明智慧也沒有財富。爲什麼他身體這麼健康?八、九十歲他還在工作,他還在種地,出門還自己駕車。我們看到很歡喜。前生修無畏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少,所以他的聰明智慧跟財用缺乏,生活很清苦,居住的房舍都很簡單、很簡陋。

  

  這些事情如果我們沒有佛法的修學,我們想不通,想不通往往怨天尤人。爲什麼他沒有什麼品德,爲什麼他過的生活那麼好?爲什麼這個人是好人,他怎麼過得這麼苦?前世因果不一樣。你要是都能夠明了通達,你就心平氣和,你不會怨天尤人。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命運是自己造的,與別人不相幹,與佛菩薩也不相幹,與天神、鬼神也不相幹,確實自作自受,自己可以轉自己的業報。《了凡四訓》是個很好的例子,《俞淨意遇竈神記》是更好的例子。俞淨意他造的業、受的罪比了凡先生重。但是他遇到竈神之後,竈神給他一番開示,他真正忏悔,他忏悔的力量超過了凡先生,所以改過自新。這一改過,他所受的果報,晚年得來的果報超過了凡先生。只是他沒有像了凡先生那樣的,把自己一生改過自新詳詳細細的寫出來,他沒有,他那一篇東西是他的一位同鄉朋友替他記的。

  

  在中國曆史上古往今來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說之不盡。可是現在人受了科學洗禮,對這些事情不相信,不相信有來世、有前生,不相信因果報應,那這就沒法子。這佛法裏面稱爲「一闡提」,沒善根的人。我們相信,深信不疑,所以我們明了之後,我們就修忏悔,我們自己知道改了。這一改效果就收到,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該貧窮下賤,改過來之後,今生拼命去修。沒有錢,沒有錢我能省個一毛、兩毛、一塊、兩塊,這能省得出來的拿去布施。我有這麼多力量,我誠心誠意布施,那功德就很大。一生當中都不間斷,所以這個財用愈來愈好轉了,雖沒有發大財,但是日常生活不缺乏。沒有修無畏布施,我們也拼命學什麼?素食,素食是無畏布施,不食衆生肉,果報是健康長壽,這是現在一般人不懂。再積極的放生,愛護生命決定不殺生,決定不去占別人便宜。我們自己這個業轉過來了,煩惱輕、智慧長,身心清淨,健康長壽。將來走的時候,什麼時候走,預知時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這世間一切人事物沒有絲毫貪戀。這要靠自己覺悟,自己去修學,所以這是講到前生,現在所受的不一樣。

  

  末後這一對「現作現受」。現作現受是現報,來生、後世那叫後報,隔一生去受,這叫後報,這一生做的這一生報是現報。我們看《了凡四訓》現報,《俞淨意遇竈神記》現報;你們同學跟我時間久的,你知道我一生的修學,現報!現報在佛法裏叫花報。好象植物先開花後結果,來生是後報,現在這個花報好,果報一定非常殊勝。那果報殊勝,諸位想想,你還會不會貪生怕死,不會!爲什麼?來生果報比這一生好,好得太多!所以你對于生死就看得很平常,生死是什麼?換個境界,換更美好的境界,希望我們大家換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我們總是要很清楚、很明白,古人常常說「悟後起修」,明了是覺悟,覺悟之後你就會修。你也會很認真努力修來世,你很清楚,很明白,很有自信心,很有把握,來世非常的美好。

  

  這裏有幾個同修問我幾個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在講席裏面常常講,常常聽經的人這些問題都沒有。香港有個蔡居士今年七十二歲,他是一九九0年皈依的,他患心髒病有二十多年了,現在檢查是比較嚴重,家裏人希望他動手術。他自己不同意動手術,怕動手術會神智不清,耽誤往生的大事。目前體力衰弱,早晚功課沒有辦法做,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向冤親債主忏悔。他來問我。確實七十二歲自己要有信心,真正修忏悔法,如果還有壽命你的病會好;如果壽命到了,安詳往生。

  

  所以不要說是這麼大的年歲,平常中年人以上,真正佛弟子是修淨宗的都不要把病放在心上。這有病的時候就是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機緣成熟,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萬緣放下。這個時候就會産生兩種結果,一種就是你壽命到了,真的你往生;一種是你壽命還有,你很快就恢複健康。健康的恢複,說實實在在的話是信心,是不是醫生把你治好了?你對醫生有信心,你對于他的治療有信心,你對于他的藥物有信心,你的病會恢複。那病好信心要占百分之九十,醫生處方用藥是增上緣,信心比什麼都重要。如果這個大夫你對他不相信,你懷疑他未必是高明,未必這個藥會有效。再高明的大夫,再好的藥物,對你的效果都失掉。這是什麼?還是佛說的一句老話,「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

  

  這裏有位居士他沒有寫名字,他說我曾經說過要把握現在,不要等待明天,現在就要精進,他說可是又需要發菩提心。他對于發菩提心還沒搞清楚。他說哪裏需要,他就要到哪裏去幫忙,這個幫忙叫發菩提心。這不是菩提心,這是服務、是善行,善心善行;菩提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才叫菩提心。你的善心善行與這個相應,那是大菩提心;與這個不相應,你看你現在還有疑惑,還有這麼多顧慮,你心不清淨,你心也不平等,所以是善心善行不是菩提心,這要搞清楚。放下萬緣,放下萬緣是心裏放下,不是在工作上放下。如果工作上都要放下,一切都放下,釋迦牟尼佛成佛不要再講經,到處奔波,足迹幾乎遍五印度,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他沒放下,事上沒有放下,心裏痕迹都不沾,心地清淨。這放下,這是真的佛是教我們這樣放下,什麼事情不要放在心上,心地永遠保持清淨。

  

  念佛人心裏面只有保持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所以事事無礙。我有體力,還有這個身體,還可以跟大家服務,哪個地方需要我幫忙,我到哪裏去。我不把善人、惡人放在心上,我也不把好事、壞事放在心上,我心上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哪裏有緣哪裏去,這叫真放下;不是對事放下,這是一定要曉得。哪裏有緣就哪裏去,隨緣而不攀緣,你就很自在!把握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就是把現在掌握住了。所以同學們你們多聽經、多念佛,特別要把功力用在《弟子規》跟《十善業道》上,這是基礎的基礎。你能夠把這個基礎打好了,你很多疑問都沒有了,那你聽經的時候也能聽得懂。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六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