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六卷▪P3

  ..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心不乱。世尊介绍《弥陀经》,教你的是一心系念。这道理你要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不怀疑了。你知道佛来接引的时候,你的功夫是决定向上提升。提升到什么样的程度?决定出乎你自己想象意料之外。又何况我们自己不晓得我们过去生中所修积的善根,一时发现,往生的时候统统都现前;我们现前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自己不知道。李长者这些开示很难得,我们学了之后很有受用。

  

  他后面还有一段,第三段「配随位因果者」,随位就是当位,第二信这个位次。「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这真的是根本。我们修行依什么?不动。不动就是大定,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什么?统统是修定。念佛也是修定,释迦牟尼佛说的,在《大集经》上讲,念佛是修「无上深妙禅」,佛说念佛这个法门是修无上深妙禅,我们自己不知道。依据的是自性本定,根本不动智佛就是自性本定。

  

  「文殊师利为信心之因」。文殊表智,自性般若智慧就是文殊。「进修得解脱智佛」,从这个位次再往上修,现在是二年级,二年级带班的老师是灭暗智佛,往上是三年级,三年级是解脱智佛。「财首菩萨是随位之行果,佛是智果」。所以在这位次修行的人都叫做财首菩萨。这是圆教大乘,我们不能不晓得。二信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继续看第三信,是这一大段里面的第三段「业果甚深」。第二段是「教化甚深」,业果甚深。我们看前面这段长行: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

  

  这是文殊菩萨提出这问题,这问题当然是我们凡夫的问题。第三信菩萨是宝首,前面一个位次是财首,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看他的《疏》,这个注解注得非常之好。《疏》「文中亦二,初」,这是第一段,「标能所问人,以事中显理是可贵」,贵就是宝贵,「故问宝首也」。这是科判段落里头第一个段落。第一段落就是这一句话,『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下面是第二段。『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这是「正显问端」。问端里头有三个小段,这是第一段「举法案定」,提出这个问题。「谓诸众生身」,这一切众生,「但四大假名,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我既然没有,哪来的我所!这个事实真相,「彼此同许」。这是佛常常讲的,彼是你,你肯定吗?宝首菩萨当然肯定。我是此,此是文殊菩萨,这我们彼此都肯定的,先把大前提确定。

  

  在前头「缘起甚深,教化甚深」里面都讲到诸法实相。尤其「教化甚深」最后的一首偈子,能缘所缘一切诸法,真是并皆速灭,念念不住,速灭不停,这是事实真相。哪来的四大!所以这众生四大真的是假名,四大无主,剎那生灭。我既然没有了,哪来的我所,这问题解得好!下面就把这个难题提出来了。「二云何下,正设疑难」。『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也是提了十事五对,这十桩事情一共五对。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文,「能造能受,是谓为我,所造所受,即是我所」。这是先把我的定义跟我所的定义说出来。这是什么?世间人分别执着的有我、有我所,认为什么?认为这个身是我,通达一点佛法知道这个身、四大不是我。什么是我?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那心想是我,心想能造。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心想,这妄心,那么所造所受的,所造的,身是所造的,我现在所享受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心现识变的,这是我所享受的,以这个为我所。

  

  现在的问题就是我尚且不可得,「以无我故,无能造受,谁令苦乐,无我所故,无所造受,何以现见而有苦等」。为什么我们现前所看见的有这么多现象在眼前?这个眼前是太多了,说不尽,举这几个例子,举十桩事情,五对苦乐。第一个「苦乐者约粗相说」(这个「粗」字写现在通俗字,不要写古字,这个古字一般人他不懂得,查字典很麻烦,粗细的粗)。就粗相来讲,三途是苦,人天是乐,这就大的来说。第二「就苦中,各有妍媸」。妍媸就是好丑,苦里面也有好、也有丑。第三「于其乐中,有内身外境」。境界、外境就是你物质的享受,譬如说你居住的豪华住宅,今天讲你出门有高级的轿车,这是外面的享受,外面的乐;内是讲你的身心,有内身外境。第四「通于苦乐受中,若时若事,皆有多少」。有人多苦,有人少苦,有人多乐,有人少乐。这都是在现实生活环境里面我们感受到的,我们现在亲眼看见的,亲身所体会到的。

  

  「此上皆约生报,前生作故」。这是什么?你现在所受的,现在所受的是果,这些果为什么每个人不一样?你前世造的因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讲席里头常讲,你前生造的因善,造的福多。譬如说,这佛常常教导我们,你前生修的财布施多,那你这一生会得大财富;你前生法布施多,你这一生有聪明智慧;你前生无畏布施多,你这一生得健康长寿。三种因都有多少,也不见得齐全。有人这一生当中有财富,没有聪明智慧,甚至于没有健康长寿,只是财富多,我们这晓得他修的因只修了一种,另外两种没修。有人前生只修法布施,聪明智慧很高,这一生当中拿多少博士学位,多少大学教授,没有钱,只是靠工资,教书钟点费生活。如果没有健康长寿,纵然活到六、七十岁,病痛很多,各人果报不齐!有人健康长寿,像我们在前年访问这边的农村。我们看到农村里面的老人,难得!我们很欢喜,八、九十岁还在工作,他缺少聪明智慧也没有财富。为什么他身体这么健康?八、九十岁他还在工作,他还在种地,出门还自己驾车。我们看到很欢喜。前生修无畏布施,财布施、法布施少,所以他的聪明智慧跟财用缺乏,生活很清苦,居住的房舍都很简单、很简陋。

  

  这些事情如果我们没有佛法的修学,我们想不通,想不通往往怨天尤人。为什么他没有什么品德,为什么他过的生活那么好?为什么这个人是好人,他怎么过得这么苦?前世因果不一样。你要是都能够明了通达,你就心平气和,你不会怨天尤人。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命运是自己造的,与别人不相干,与佛菩萨也不相干,与天神、鬼神也不相干,确实自作自受,自己可以转自己的业报。《了凡四训》是个很好的例子,《俞净意遇灶神记》是更好的例子。俞净意他造的业、受的罪比了凡先生重。但是他遇到灶神之后,灶神给他一番开示,他真正忏悔,他忏悔的力量超过了凡先生,所以改过自新。这一改过,他所受的果报,晚年得来的果报超过了凡先生。只是他没有像了凡先生那样的,把自己一生改过自新详详细细的写出来,他没有,他那一篇东西是他的一位同乡朋友替他记的。

  

  在中国历史上古往今来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说之不尽。可是现在人受了科学洗礼,对这些事情不相信,不相信有来世、有前生,不相信因果报应,那这就没法子。这佛法里面称为「一阐提」,没善根的人。我们相信,深信不疑,所以我们明了之后,我们就修忏悔,我们自己知道改了。这一改效果就收到,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该贫穷下贱,改过来之后,今生拼命去修。没有钱,没有钱我能省个一毛、两毛、一块、两块,这能省得出来的拿去布施。我有这么多力量,我诚心诚意布施,那功德就很大。一生当中都不间断,所以这个财用愈来愈好转了,虽没有发大财,但是日常生活不缺乏。没有修无畏布施,我们也拼命学什么?素食,素食是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果报是健康长寿,这是现在一般人不懂。再积极的放生,爱护生命决定不杀生,决定不去占别人便宜。我们自己这个业转过来了,烦恼轻、智慧长,身心清净,健康长寿。将来走的时候,什么时候走,预知时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这世间一切人事物没有丝毫贪恋。这要靠自己觉悟,自己去修学,所以这是讲到前生,现在所受的不一样。

  

  末后这一对「现作现受」。现作现受是现报,来生、后世那叫后报,隔一生去受,这叫后报,这一生做的这一生报是现报。我们看《了凡四训》现报,《俞净意遇灶神记》现报;你们同学跟我时间久的,你知道我一生的修学,现报!现报在佛法里叫花报。好象植物先开花后结果,来生是后报,现在这个花报好,果报一定非常殊胜。那果报殊胜,诸位想想,你还会不会贪生怕死,不会!为什么?来生果报比这一生好,好得太多!所以你对于生死就看得很平常,生死是什么?换个境界,换更美好的境界,希望我们大家换极乐世界。这个地方我们总是要很清楚、很明白,古人常常说「悟后起修」,明了是觉悟,觉悟之后你就会修。你也会很认真努力修来世,你很清楚,很明白,很有自信心,很有把握,来世非常的美好。

  

  这里有几个同修问我几个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讲席里面常常讲,常常听经的人这些问题都没有。香港有个蔡居士今年七十二岁,他是一九九0年皈依的,他患心脏病有二十多年了,现在检查是比较严重,家里人希望他动手术。他自己不同意动手术,怕动手术会神智不清,耽误往生的大事。目前体力衰弱,早晚功课没有办法做,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向冤亲债主忏悔。他来问我。确实七十二岁自己要有信心,真正修忏悔法,如果还有寿命你的病会好;如果寿命到了,安详往生。

  

  所以不要说是这么大的年岁,平常中年人以上,真正佛弟子是修净宗的都不要把病放在心上。这有病的时候就是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机缘成熟,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万缘放下。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就是你寿命到了,真的你往生;一种是你寿命还有,你很快就恢复健康。健康的恢复,说实实在在的话是信心,是不是医生把你治好了?你对医生有信心,你对于他的治疗有信心,你对于他的药物有信心,你的病会恢复。那病好信心要占百分之九十,医生处方用药是增上缘,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这个大夫你对他不相信,你怀疑他未必是高明,未必这个药会有效。再高明的大夫,再好的药物,对你的效果都失掉。这是什么?还是佛说的一句老话,「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真理,一切法从心想生!

  

  这里有位居士他没有写名字,他说我曾经说过要把握现在,不要等待明天,现在就要精进,他说可是又需要发菩提心。他对于发菩提心还没搞清楚。他说哪里需要,他就要到哪里去帮忙,这个帮忙叫发菩提心。这不是菩提心,这是服务、是善行,善心善行;菩提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才叫菩提心。你的善心善行与这个相应,那是大菩提心;与这个不相应,你看你现在还有疑惑,还有这么多顾虑,你心不清净,你心也不平等,所以是善心善行不是菩提心,这要搞清楚。放下万缘,放下万缘是心里放下,不是在工作上放下。如果工作上都要放下,一切都放下,释迦牟尼佛成佛不要再讲经,到处奔波,足迹几乎遍五印度,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他没放下,事上没有放下,心里痕迹都不沾,心地清净。这放下,这是真的佛是教我们这样放下,什么事情不要放在心上,心地永远保持清净。

  

  念佛人心里面只有保持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所以事事无碍。我有体力,还有这个身体,还可以跟大家服务,哪个地方需要我帮忙,我到哪里去。我不把善人、恶人放在心上,我也不把好事、坏事放在心上,我心上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哪里有缘哪里去,这叫真放下;不是对事放下,这是一定要晓得。哪里有缘就哪里去,随缘而不攀缘,你就很自在!把握这一句阿弥陀佛,你就是把现在掌握住了。所以同学们你们多听经、多念佛,特别要把功力用在《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上,这是基础的基础。你能够把这个基础打好了,你很多疑问都没有了,那你听经的时候也能听得懂。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六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