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六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三大段业果甚深,我们从长行看起,从第一行长行看起: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

  

  这是长行这一段文,这段文里面一共有四段,第一段就是能问所问的人,『文殊菩萨』跟『宝首菩萨』。第二段是确立一个前提,这是世尊常常教诲的,佛弟子都肯定、都承认的,就是『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这一句的意思,一切众生只有四大的假名,这是从物质上说的。世尊在《般若经》上常常讲,一切众生的色身,叫五蕴身,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众缘和合而现起这一个现相,这个现相我们称为身相,所以这个身是假有不是真有。

  

  色里面说为四大,这个四大是地水火风。我们在学佛经教听到这个名词我们就知道,世尊给我们所说的这物质现象,地。它这四个字都是形容,地是个固体,我们现在讲物质的形态,地是固体。水大跟火大,我们知道火是讲温度,水是讲湿度,现在科学家讲电,跟佛讲的非常非常接近。可能佛说的也就是科学家今天讲的物质基本形态有这么四种,四种特性。现在讲到最小的物质,原子、电子、粒子,无论小到什么程度,一定是这四种现象。再小,在显微镜里面能观察到,你能看到它是个物质,它是个物质我们就称它为地大。它决定带电,带阳带、带阴电;带阳电,就是佛经里面四大的火大阳电,水大阴电。它一定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这个动就用风来说,所以风是动的,决定没有一个物质是静止的,它都在那里动,它有运动,而且这个运动还是有规律的。这是物质的四种特性。

  

  五蕴里面除了物质之外,那是精神。精神方面佛说了四个,四蕴。受,感受,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这精神方面。想是念头的起伏,我们讲思想,你有思惟,你有想象。第四行,行蕴。行是什么意思?行是行动,就是说无论是物质现象也好,是精神现象也好,你的受也好,你的想也好,都不会止于一个境界,都不会止于一处,它是动的,它止不住的,这就叫行。行蕴是讲,心法也是动,物质是动的,思想、感受也是剎那不住。最后说一个识,识是什么?识是你的精神、物质到底从哪来的?总有一个来处。为什么会有这个物质现象,有这四大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精神的现象,有这种感受的现象,苦乐忧喜舍感受;有这思想,我们一般讲的是见解、思想,都包括在想蕴里面;而且它不住,剎那不停。这个物质现象不断在变化,我们在上一堂课讲过,变化速度之快无法想象。它的存在那真是亿万分之一秒,它的存在,才起立刻就灭,前面一个灭了,后面一个生了,永远不住,永远不停,这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所以佛最后给你说出来了,识。

  

  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无量无边,佛说这些种子如果是有形状、有体积,哪怕是它再小,像科学家所说的这个宇宙的原点那是亿万兆分之一,尽虚空也容纳不下。好在这个物质现象跟精神的现象都不是真的,剎那不住,并皆速灭,这是阿赖耶里头含藏的种子习气。旧有的种子无量无边,新熏习的种子也是无量无边。这是说明宇宙的现象,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无论是物质、精神这两方面都是并皆速灭,哪有我?哪有我所?你要去找我、找我所,都不可得!无论是哪个宗派,这是大乘学者都承认的。佛在经上常讲!

  

  又何况这文殊菩萨他们这一类真正觉悟者,不仅听佛说,他们亲证了。我们今天是解悟,听佛这么说的,没有证得,菩萨亲证这个境界。觉首、财首,我们现在念到宝首菩萨,这第三信位,我们要知道这是大乘,这不是小乘。大乘信位菩萨他们断证的功夫,七信以下相当于小乘;第七信位相当于阿罗汉,初信位就是须陀洹,二信、三信他们断证功夫应该是在小乘二果斯陀含,但是他们所知障轻,智慧,阿罗汉都不能跟他相比。你看看,他在华严会上,当然华严会上这些菩萨都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不是真的初信位菩萨、二信位菩萨、三信位菩萨,不是真的,示现的。为什么做这样的示现?为教化众生。

  

  我们这些人虽然不是大乘圆教根性,可是也沾了一点边。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华严》十种机,就是这十种人他具足有听《华严》的条件。我们算不算这里面?当然那最后一个就说我们,最后一个是说大心凡夫,大心凡夫也是《华严》的当机者,他听得懂。大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心量大能包容,如来在经典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凡夫里头,确实他是凡夫,为什么?一品烦恼都没断,可是心量真大,起心动念他都能想到全世界的众生,这样的人那这是《华严经》的当机者,他来听这个经,他能听得懂,他能有受用。在佛法里面讲发菩提心的众生,菩提心发了,但是未必能证得。

  

  初信位菩提心就发了,没证得,什么时候证得?证得就是初住位,跳了一大截。十信位在学习菩提心,发了之后在学习没有证得,这个心就是我们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十信位的菩萨都有;虽然都有,还有夹杂,不纯!所以说没有证得。这个心一发就是圣人,圆教十信位的菩萨不会退转了,他们这个位次确确实实是在相似位,相似位在十法界里面就是四圣法界。我们六道凡夫是观行位不是相似位,相似就是虽然不是真的,它很接近。我们这个观行就距离很远,连相似都达不到。

  

  所以观行位里面,就是真正用功依教修行,真的依教修行,真干!认真努力在干,这是观行。如果是遇到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是相似位,他要生净土那是生方便有余土;分证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念佛不能往生,那就是天台大师所说的「名字位中」,名字位是什么?有名无实。所以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很感慨,放眼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不学佛的人咱们不问,我们专讲学佛四众同学,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天台大师六即佛我们是属于哪一个阶段?细心想一想,我们都是大师所说的名字中人,名字位中,也就是说有名无实。有名无实念佛都不能往生,刚才说过,念佛往生至少那个位子最低的是观行中人。真干!

  

  我们很想真干,为什么干不出成绩出来?这一点要晓得,佛法里面一入门就传给你三皈五戒,我们三皈五戒受了,我们是观行即里面,还是相似即里头,还是分证即?统统不是,我们是名字即中,有名无实。为什么?你想想看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皈依觉,觉而不迷,我们今天依然是迷而不觉,皈依佛这一条没有。法是正知正见,我们现在依然是邪知邪见,邪而不正,皈依法这一条也没有。僧是清净,净而不染,我们今天依然是染污,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大家都知道,现在这社会是个大染缸,我们每天泡在里头染,愈染愈严重,皈依僧这一条也没有。三皈有名无实要知道!知道之后人家问你有没有皈依?我们不敢讲。我在形式上受了,实际上没有,讲老实话,五戒也是一条都做不到,这怎么能往生?阿弥陀佛再慈悲,把我们拉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那边的人都侧目而视,我们跟他格格不入。你怎么办?所以阿弥陀佛也省事,不来了。我们怎么办?

  

  我们这一生想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不到极乐世界去,在六道里面,那自己得想一想,我们自己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自己问自己,不要去问别人,果然善业多,还不错,来生三善道受生。如果说恶业多,那来生就三途去了,你说这多可怕!我们要问一问,为什么古人念佛都能往生?现前这个世间念佛往生的人还算不少,我们时有所闻,细心去观察这些往生人都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老实人。老实很难得,老实人是好人。我们自己细心检讨,我们不是老实人,老实就好了,为什么?老实人不胡思乱想,老实人不胡说八道,老实人不胡作妄为,所以他念那一句佛号他能够带业往生。你想想我说的这个不老实,你承不承认?

  

  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妄为,不老实。不老实你就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大德讲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这个心散乱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三桩事情,身口意都不老实,所以「喊破喉咙也枉然」。天天念佛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这一生去不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那真的要想在这一生要去?不是没有办法,办法真有,诸佛菩萨、古圣先贤真是慈悲到极处,知道我们根性很劣,业障很重,对我们这一类的众生也都照顾到,我们要懂得感恩。

  

  真正要救自己,从哪里学起?我们在经教里面读得太多了,三皈五戒要以十善为基础。十善,我们都能说得出,身不杀生、不偷盗、在家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我们都能说,没做到!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从小没有接受过做好人的训练,这一点,那我们就大大的比不上古人。今天我们这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是超过古人很多,但是伦理道德这方面的教育远远比不上古人。伦理道德是从小就培养你做一个好人,我们没有接受过这训练,所以我们做人那个根,根本坏掉了,我们深深感触到痛苦不能成就的因缘。

  

  现在我们自己要想成就,这我常讲的我们要从根本做起,从头开始学做人。这桩事情佛在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无有是处」,这佛说的。中国佛教确实只有大乘没有小乘,这古大德也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中国不学小乘就学大乘?中国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儒家讲的伦常大道,行!现在学佛的人小乘没有学,这个儒道也没有学,没有根,所以你不成就。我们明了这个因缘之后,这才特别强调要学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办「仁爱讲堂」,…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