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七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办「幸福人生讲座」,讲五伦、讲五常,讲《弟子规》,讲《十善业道经》,从这上面认真来学习。

  

  《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分量都不大,《十善业道经》要从分量上来说,在佛经里是小部经。怎么个学法?要像小学生的办法来学习,背诵、默写,《弟子规》总共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一定要全部都能写得出来,一个错字不能有。《十善业道经》比较长一点,重要的经文老师会给你指出来,重要的几段经文也要能够默写。全经要能背诵、能默写,要懂得经里面的意思,你要能讲得出来,有疑问要问,要学会问。问难就是破疑生信,我们的信心才能建立起来。能讲然后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统统做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弟子规,不违背十善业,都能与十善业与弟子规相应,我们就有根了。从这个根就能建立起三皈五戒,三皈五戒这是正式的佛弟子。

  

  你看看你要是没有《弟子规》、没有《十善业道》的条件,你不能入佛门。好象佛教的小学一年级,进一年级也要考试,你不及格你就不能进去。由此可知,《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好比佛教的幼稚园,这个幼稚园小班、中班、大班,念个三年再参加考试,入小学。我跟大家讲的是实话,那我们现在这个小学,实在讲这从小学的,我们小时候没人教,我们生不逢时,我这个年龄是生在战乱的时候。我一出生,出生在中国,那个时候清朝亡了,民国刚刚兴起,时局动荡不安,军阀割据,内战从来没有止息过。我十岁,中日战争爆发,著名的八年抗战,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生都生活在战乱当中,天天逃难,书也没有念好,每天都在亡命,所以没有人教。正是《无量寿经》上佛所讲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这一生当中真的是在这社会上疲于奔命,谋生非常不容易,没有遇到好的善知识,迷惑颠倒。我算是很幸运,二十六岁遇到方东美先生,这是个善知识,那个时候我是发心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哲学概论,把佛法算一个单元「佛经哲学」,这是哲学概论最后的一个单元。我非常惊讶,因为从前我对于佛教有很深的误会,我认为那是迷信,那是多神教,所以从来就不接触。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接触过基督教,接触过伊斯兰教。抗战的时候学校虽然利用寺庙的建筑,这寺庙里出家人都散掉了、都逃散了,政府用这个寺庙就做为学校,住在寺庙里面上学,对于佛法都不懂。所以方先生这一介绍,这是接引我入佛门。以后随着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学习,这才知道这里面有好东西、有宝,真的是法宝。这法宝不是假的是真的,希有难逢,这世间所有一切物质之宝没有法子跟它相比。我二十六岁遇到的。

  

  三十三岁走出家这条路子,我跟诸位同学说过,这一条路子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我仔细想一想,他给我选择的有道理,我就接受。一直到今年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年我走遍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我对于佛教教育非常留意。这些年来不但佛教教育,涉及到一切宗教教育,整个宗教都在衰微,什么原因?都是疏忽了基础,基础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疏忽了这一点。所以现在要普遍来补习,我们希望《弟子规》的教学、《十善业道》的教学能够普及到全世界。只要是人能接受这两种教育都得大利益,都能够改善他的生活,改善他的命运,能使全世界每个人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中国古大德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就是教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就是人跟人的关系,你说多重要!这是第一个要学习的。人跟人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是个理念,变成行为是诚恳对待、敬爱对待,彼此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幸福美满的生活就现前。这个教育你说多么重要。

  

  佛法讲得太高,《华严》里面讲的「无我无我所」。无我无我所是什么人?阿罗汉以上,当然经里面「文殊问宝首菩萨」,那是没有问题,宝首是大乘圆教三信位的菩萨。我们知道初信位身见就破了,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初信位的菩萨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我们今天凡夫谁不执着这身是我,身外之物是我所有的;我的眷属、我的房屋、我的田地、我的财产,什么都是我的,这个我的就是我所,我所有的。你只要有我,只要有我所,后面文殊菩萨讲的十事五对,那你当然具足。菩萨在此地这一问一答,就是说这个事相,世间这个事相跟如来所看到的真相怎么融会贯通?主要是说这个问题。这很重要,这是真实智慧,你要能融会贯通了,那你就是大乘菩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在《华严》里头学这个本事,所以真得受用,决不能离十善业,要想十善业修得圆满,决定不能疏忽《弟子规》,这是我们特别强调。

  

  这两年古晋丹斯理李金友的山上建了一个报恩念佛堂,我们有几位同修发心在那个地方主持。他们告诉我有几位同修想出家,在这个山上出家,好!那地方我去过,修行环境是很难得的一个道场,地方虽然不大。我提供他们的意见,希望你这个道场做到世界第一道场,什么叫第一?如法的道场。不是说你香火挺旺,你名气很大,法缘殊胜,不是说这个,这都是形式。第一如法就是要依照释迦牟尼佛所教的去学习。剃度,在那里修行剃度,一定要把《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学好,学好之后再受三皈五戒,三皈五戒真正做到了,这才开始剃度,那你就是如法道场,你是真正出家人,出家人没受戒。三皈五戒受过之后你落实了,都做到了,你才有资格受沙弥戒。沙弥戒落实了,你才有资格受比丘戒。每个阶段至少是三年,不是今天说一次三坛大戒就受完,那没有用处。你要这样做的话,你就是世界第一道场,佛法会从你这里兴旺起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佛教创兴;你在那个地方有五个出家人这样修学,佛教从你这个地方中兴,所以你就是第一道场,这是我们所期望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学习「业果甚深」,长行里面菩萨所说的十事五对。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在《华严》里面,从上来学习到此地已经有一千三百多次了,也超过二千五百个小时,这是大乘圆教。所以菩萨给我们提出来的「无我无我所」,乃至于后面所讲的「然法界中,无美无恶」。虽然不是我们的境界,这些话听多了,耳熟了,虽然我们没亲证,但是听到这些话不会反对了。可是菩萨所问的这些事情,确实我们还是有很重的疑惑,我们知道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不异,不能说它是一样的,也不能说是两样的,这是我们疑惑的处所。

  

  一真法界里面确实没有我、没有我所,但是六道里头有。我现在问你,你有没有我执?你有没有我所有的?都有,哪个人没有?你执着这个身是你,是你自己;执着身外这一切你所拥有的,你所能控制的,都是你所有的。现在连房屋有所有权状,有所有权;甚至于你的著作都还有你的版权,你的权很多,这个权,权是我所有。如果知道四大五蕴都不可得,哪来的我,哪来的我所有?可是现前确确实实又有这个现象,这怎么解释?文殊菩萨问的意思在此地。

  

  前面这些都介绍过了,末后这个总结「然法界中,无美无恶」,这是结难。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结难,谓二无我理,即真法界中,定无善恶」。真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我们现前这个六道十法界是一不是二,体性是一,境界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情?实际上前面都说得很多,体性真的是一不二,为什么境界不一样?觉悟的这些菩萨们,他们转识成智,所以他们所感受的境界是一真,一真里面决定没有一法是对立的,诸位要知道。什么叫对立?二才对立,没有对立没有二,所以一真法界也叫做不二法门,没有二。我们这个世间六道,甚至于十法界里面,都还有对立的现象,六道里头非常严重。我,我跟人就对立,我不是他,他不是我;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们就对立,对立当中自然就产生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误会。

  

  这些对立、误会、矛盾怎么产生的?这就是什么?从心想生。你看看一真跟十法界、跟六道,体是一个,境界呢?境界随着心想起了变化,唯识所变,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不一样,这一真法界画面扭曲了、迷了,迷了才有我,才有我所,迷了才有苦乐,才有好丑,才有内外,才有大小,才有现报后报,迷了才有。这些现象全是假相,没有一样是真的。为什么?在前一章,我们这一品前一章「教化甚深」,你看最后一首偈「能缘所缘」,我们把它换一换,能现所现,能变所变,一切诸法并皆速灭,统统了不可得。这是什么?这是法界,这是法身。所以说真法界里头定无善恶,善恶是相对的,真法界里头决定没有对立,觉悟就没有了,迷了才有。

  

  我们今天怎样破迷开悟?迷的时候明明有六道,永嘉大师《证道歌》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这些对立的全没有,我也没有了,我所也没有,苦乐也没有,好丑也没有,内外也没有,大小也没有,再跟你说先后也没有了。正是《佛教三字经》里面一开头跟我们讲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什么?第一个「无始终」,无始终没有时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第二句讲「无内外」,无内外没有空间,没有十法界,没有六道。空间没有了就是远近距离没有了,我们现在讲有距离,那是没有距离,这是什么世界?我们没有法子想象。时间不见了,空间也不见了,佛叫这个境界就叫做法界,给它起个假名这叫法界。法界性就是法身,所以讲法界、讲法性、讲法身是一个意思,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为什么要讲三句?随着迷的人讲的,觉悟的人,觉悟的人没话说了。对不觉的人来介绍那个觉悟的境界。

  

  《华严经》所说的,是对我们不觉悟的人介绍菩萨的境界。实际上在他那个境界里头,没有这些分别执着,也没有这么多言语文字,什么都…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