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辦「幸福人生講座」,講五倫、講五常,講《弟子規》,講《十善業道經》,從這上面認真來學習。
《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分量都不大,《十善業道經》要從分量上來說,在佛經裏是小部經。怎麼個學法?要像小學生的辦法來學習,背誦、默寫,《弟子規》總共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一定要全部都能寫得出來,一個錯字不能有。《十善業道經》比較長一點,重要的經文老師會給你指出來,重要的幾段經文也要能夠默寫。全經要能背誦、能默寫,要懂得經裏面的意思,你要能講得出來,有疑問要問,要學會問。問難就是破疑生信,我們的信心才能建立起來。能講然後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統統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弟子規,不違背十善業,都能與十善業與弟子規相應,我們就有根了。從這個根就能建立起叁皈五戒,叁皈五戒這是正式的佛弟子。
你看看你要是沒有《弟子規》、沒有《十善業道》的條件,你不能入佛門。好象佛教的小學一年級,進一年級也要考試,你不及格你就不能進去。由此可知,《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好比佛教的幼稚園,這個幼稚園小班、中班、大班,念個叁年再參加考試,入小學。我跟大家講的是實話,那我們現在這個小學,實在講這從小學的,我們小時候沒人教,我們生不逢時,我這個年齡是生在戰亂的時候。我一出生,出生在中國,那個時候清朝亡了,民國剛剛興起,時局動蕩不安,軍閥割據,內戰從來沒有止息過。我十歲,中日戰爭爆發,著名的八年抗戰,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生都生活在戰亂當中,天天逃難,書也沒有念好,每天都在亡命,所以沒有人教。正是《無量壽經》上佛所講的「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這一生當中真的是在這社會上疲于奔命,謀生非常不容易,沒有遇到好的善知識,迷惑顛倒。我算是很幸運,二十六歲遇到方東美先生,這是個善知識,那個時候我是發心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哲學概論,把佛法算一個單元「佛經哲學」,這是哲學概論最後的一個單元。我非常驚訝,因爲從前我對于佛教有很深的誤會,我認爲那是迷信,那是多神教,所以從來就不接觸。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接觸過基督教,接觸過伊斯蘭教。抗戰的時候學校雖然利用寺廟的建築,這寺廟裏出家人都散掉了、都逃散了,政府用這個寺廟就做爲學校,住在寺廟裏面上學,對于佛法都不懂。所以方先生這一介紹,這是接引我入佛門。以後隨著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學習,這才知道這裏面有好東西、有寶,真的是法寶。這法寶不是假的是真的,希有難逢,這世間所有一切物質之寶沒有法子跟它相比。我二十六歲遇到的。
叁十叁歲走出家這條路子,我跟諸位同學說過,這一條路子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我仔細想一想,他給我選擇的有道理,我就接受。一直到今年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年我走遍了許許多多的地方,我對于佛教教育非常留意。這些年來不但佛教教育,涉及到一切宗教教育,整個宗教都在衰微,什麼原因?都是疏忽了基礎,基礎就是倫理道德的教育,疏忽了這一點。所以現在要普遍來補習,我們希望《弟子規》的教學、《十善業道》的教學能夠普及到全世界。只要是人能接受這兩種教育都得大利益,都能夠改善他的生活,改善他的命運,能使全世界每個人過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中國古大德說得好,「建國君民,教學爲先」,教什麼?就是教倫理道德,倫理道德就是人跟人的關系,你說多重要!這是第一個要學習的。人跟人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平等對待是個理念,變成行爲是誠懇對待、敬愛對待,彼此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幸福美滿的生活就現前。這個教育你說多麼重要。
佛法講得太高,《華嚴》裏面講的「無我無我所」。無我無我所是什麼人?阿羅漢以上,當然經裏面「文殊問寶首菩薩」,那是沒有問題,寶首是大乘圓教叁信位的菩薩。我們知道初信位身見就破了,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初信位的菩薩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們今天凡夫誰不執著這身是我,身外之物是我所有的;我的眷屬、我的房屋、我的田地、我的財産,什麼都是我的,這個我的就是我所,我所有的。你只要有我,只要有我所,後面文殊菩薩講的十事五對,那你當然具足。菩薩在此地這一問一答,就是說這個事相,世間這個事相跟如來所看到的真相怎麼融會貫通?主要是說這個問題。這很重要,這是真實智慧,你要能融會貫通了,那你就是大乘菩薩,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在《華嚴》裏頭學這個本事,所以真得受用,決不能離十善業,要想十善業修得圓滿,決定不能疏忽《弟子規》,這是我們特別強調。
這兩年古晉丹斯理李金友的山上建了一個報恩念佛堂,我們有幾位同修發心在那個地方主持。他們告訴我有幾位同修想出家,在這個山上出家,好!那地方我去過,修行環境是很難得的一個道場,地方雖然不大。我提供他們的意見,希望你這個道場做到世界第一道場,什麼叫第一?如法的道場。不是說你香火挺旺,你名氣很大,法緣殊勝,不是說這個,這都是形式。第一如法就是要依照釋迦牟尼佛所教的去學習。剃度,在那裏修行剃度,一定要把《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學好,學好之後再受叁皈五戒,叁皈五戒真正做到了,這才開始剃度,那你就是如法道場,你是真正出家人,出家人沒受戒。叁皈五戒受過之後你落實了,都做到了,你才有資格受沙彌戒。沙彌戒落實了,你才有資格受比丘戒。每個階段至少是叁年,不是今天說一次叁壇大戒就受完,那沒有用處。你要這樣做的話,你就是世界第一道場,佛法會從你這裏興旺起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佛教創興;你在那個地方有五個出家人這樣修學,佛教從你這個地方中興,所以你就是第一道場,這是我們所期望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學習「業果甚深」,長行裏面菩薩所說的十事五對。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在《華嚴》裏面,從上來學習到此地已經有一千叁百多次了,也超過二千五百個小時,這是大乘圓教。所以菩薩給我們提出來的「無我無我所」,乃至于後面所講的「然法界中,無美無惡」。雖然不是我們的境界,這些話聽多了,耳熟了,雖然我們沒親證,但是聽到這些話不會反對了。可是菩薩所問的這些事情,確實我們還是有很重的疑惑,我們知道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不異,不能說它是一樣的,也不能說是兩樣的,這是我們疑惑的處所。
一真法界裏面確實沒有我、沒有我所,但是六道裏頭有。我現在問你,你有沒有我執?你有沒有我所有的?都有,哪個人沒有?你執著這個身是你,是你自己;執著身外這一切你所擁有的,你所能控製的,都是你所有的。現在連房屋有所有權狀,有所有權;甚至于你的著作都還有你的版權,你的權很多,這個權,權是我所有。如果知道四大五蘊都不可得,哪來的我,哪來的我所有?可是現前確確實實又有這個現象,這怎麼解釋?文殊菩薩問的意思在此地。
前面這些都介紹過了,末後這個總結「然法界中,無美無惡」,這是結難。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結難,謂二無我理,即真法界中,定無善惡」。真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我們現前這個六道十法界是一不是二,體性是一,境界不一樣。這是怎麼回事情?實際上前面都說得很多,體性真的是一不二,爲什麼境界不一樣?覺悟的這些菩薩們,他們轉識成智,所以他們所感受的境界是一真,一真裏面決定沒有一法是對立的,諸位要知道。什麼叫對立?二才對立,沒有對立沒有二,所以一真法界也叫做不二法門,沒有二。我們這個世間六道,甚至于十法界裏面,都還有對立的現象,六道裏頭非常嚴重。我,我跟人就對立,我不是他,他不是我;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們就對立,對立當中自然就産生矛盾,就很容易産生誤會。
這些對立、誤會、矛盾怎麼産生的?這就是什麼?從心想生。你看看一真跟十法界、跟六道,體是一個,境界呢?境界隨著心想起了變化,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這一真法界畫面扭曲了、迷了,迷了才有我,才有我所,迷了才有苦樂,才有好醜,才有內外,才有大小,才有現報後報,迷了才有。這些現象全是假相,沒有一樣是真的。爲什麼?在前一章,我們這一品前一章「教化甚深」,你看最後一首偈「能緣所緣」,我們把它換一換,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一切諸法並皆速滅,統統了不可得。這是什麼?這是法界,這是法身。所以說真法界裏頭定無善惡,善惡是相對的,真法界裏頭決定沒有對立,覺悟就沒有了,迷了才有。
我們今天怎樣破迷開悟?迷的時候明明有六道,永嘉大師《證道歌》講得好「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之後這些對立的全沒有,我也沒有了,我所也沒有,苦樂也沒有,好醜也沒有,內外也沒有,大小也沒有,再跟你說先後也沒有了。正是《佛教叁字經》裏面一開頭跟我們講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第一個「無始終」,無始終沒有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第二句講「無內外」,無內外沒有空間,沒有十法界,沒有六道。空間沒有了就是遠近距離沒有了,我們現在講有距離,那是沒有距離,這是什麼世界?我們沒有法子想象。時間不見了,空間也不見了,佛叫這個境界就叫做法界,給它起個假名這叫法界。法界性就是法身,所以講法界、講法性、講法身是一個意思,一樁事情。一樁事情爲什麼要講叁句?隨著迷的人講的,覺悟的人,覺悟的人沒話說了。對不覺的人來介紹那個覺悟的境界。
《華嚴經》所說的,是對我們不覺悟的人介紹菩薩的境界。實際上在他那個境界裏頭,沒有這些分別執著,也沒有這麼多言語文字,什麼都…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