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七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這個境界,這是經上是稱得很好,它的名詞很好,叫「不思議解脫境界」,完全解脫了。這是到這個地方把問的意思說出來了,實實在在講幫助我們,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所設計的這些課程,都是對我們有真實利益的。如果是我們這個世間衆生程度所達不到的,佛菩薩絕不設計這些課程;設計這些課程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這個道理要懂得。當然這裏面有淺深、有次第,這是賢首家講的五教、五時,古大德判叁時、五時,四教、五教,這就是說明我們學習、教學有先後次第。正如同我們這個世間學校,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先後次第。下面第二段是答,這前面問,問是長行,答是偈頌,也有十首。

  

  【時寶首菩薩以頌答曰。】

  

  這一行是標示。答的意思清涼大師也跟我們介紹了,這很難得,提示答複裏面的大意。「第二答意」,第二是第二大段,第一大段是問,第二大段是答。「答意雲,達體業亡,迷真業起,報因業起,何須我耶」,清涼這段話非常重要。第一句話說達是通達、明了、覺悟,覺悟什麼?體,這個體要用現代的話來說,用現代哲學上的名詞,宇宙萬有的本體,你要是真正通達明了,業就沒有了。所以這個體跟下面一句的「迷真」,跟那個「真」是一個意思,真如本性,這體就是真如本性。佛家教學中心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達體。業是什麼?業是造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業的總綱領。這個業無量無邊,但是總不出這叁大類,妄想、分別、執著,總不出這叁大類。

  

  你要是把心性搞清楚,真如本性在哪裏?你自然有,不會再分別執著了,也不會再起心動念了。這是什麼人?什麼境界?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這個人叫法身菩薩。或者大乘經教裏面稱諸佛如來,《金剛經》上就稱諸佛如來,《華嚴經》上稱法身菩薩,他們就是達體業亡。這些人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應化在我們人間。釋迦牟尼佛當年出世,是的,沒錯,他老人家在《梵網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示現成佛他說是第八千次,你就曉得釋迦牟尼佛來了多少次。是來表演的,這一生來與我們講經叁百余會。你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前後已經來了八千次,這他老人家自己說的,決定不是妄語,我們信得過。

  

  他到我們這個人間來,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苦樂,有沒有好醜,有沒有內外,有沒有我、我所,有沒有?他達體業亡。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世間,他還有沒有分別,還有沒有執著,還有沒有起心,還有沒有動念?給諸位說,統統都沒有,他住一真法界,不但在心理上、觀念上他沒有對立,他沒有矛盾,他沒有沖突,就像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能大師這句話了不起,這句話就說明了達體業亡,本來無一物,是來示現的。

  

  講經說法是有些衆生來問,隨問隨答,決定沒有預先設計,也決定沒有說人家提出問題,釋迦牟尼佛說我想一想再答複你,沒有。爲什麼?如果說想一想那不是達體,那是迷真,達體的人哪有想?沒有想。沒有想爲什麼能夠答複你?因爲你迷真所現的,你沒有離開本體,你沒有離開真性,心性能現,阿賴耶能變。達體的人對于性識完全通達明了,你的所現,你的所變,那真的講出不了如來的掌心,他怎麼會不知道!你的問題提出來對答如流。雖然跟你對答,他確實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文殊菩薩問的意思就在此地,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在寶首菩薩還沒有答複之前,清涼把這答複的大意先簡單的做一個總的說明,我們以後看這個偈子就好懂了。

  

  所以這一句話很重要「迷真業起」,你看看體跟真是一樁事情,只是一個覺、一個迷,覺了就是佛菩薩,迷了就是衆生;覺了就是一真法界,迷了就是十法界;覺了一切平等,裏面沒有對立,迷了一切都對立。所以迷的人有我、有我所,迷的人有苦樂,迷的人跟一切法都對立。所以剛才我所說的,對立的時候自然産生矛盾,自然容易發生誤會,自然會發生沖突。今天我們這個世間全世界人都在這裏研究怎麼樣化解沖突?怎麼樣能夠促進世界安定和平?你看《華嚴經》是真有效,只要達體,這個問題全解決了,什麼沖突連根拔除,這講見性,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可是這個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大家都在迷位不是在覺位,在迷位。

  

  迷,業就現,造業了。這個業我講得很簡單,如果經上講的這個名詞,諸位很熟悉,但是意思大概還是不太清楚。經上講的是「妄想,分別,執著」,我說得粗一點,什麼叫妄想?胡思亂想,意業,妄想;分別,胡說八道,口業;身業,胡作妄爲。身業是執著,口業是分別,意業是妄想,我這樣講是講得很粗,講得很俗,大家很容易理解。所以一覺悟這個現象都沒有了,心沒有胡思亂想,口也沒有胡說八道,身也沒有胡作妄爲,這人就是菩薩。

  

  我們現在是凡夫,凡夫不能不學菩薩,菩薩那一種言行,那一種生活的樣子,我們要是把它記錄下來,就叫做戒律。那就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我們現在學的《弟子規》,學的《十善業道經》,學的叁皈五戒,學的《沙彌律儀》,就是覺悟的人他所示現的樣子。我們沒有覺悟的人跟他學習,爲什麼?容易幫助我們覺悟。所以我們也學他不要去胡思亂想,這一點很重要。學他沒有胡說八道,什麼叫胡說八道?迷的人真的是胡說八道,是隨順你自己煩惱習氣,不是像佛菩薩,佛菩薩這個言說說出來,從自性流露真實智慧,所以記錄下來稱爲經典。身語意叁業都要向覺悟人學習,那就是戒律,我們初學,《弟子規》、《十善業道》就是初學的標准,從這個地方入門,從這裏下手。

  

  所以他這幾句話雖然很簡單,意思很深,迷了真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起來了。這是什麼?心想,這心一想一切法就出來,境界就出來了。阿賴耶的相分,報,「報因業起,何須我耶」,這裏頭哪裏有什麼我、我所?我、我所是報以後才起的妄想分別執著。你看看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想並沒有我跟我所。這心一想境界馬上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一時頓現,沒有先後。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就是在這個真體裏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所以這一迷,現相是一時頓現,一真法界跟依正莊嚴一時頓現。頓現之後你執著自己這個身,迷于這個身相,認爲它是我,認爲我擁有的是我所,這是很後很後才發生的。所以這個解釋很好,何須我耶。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業起,業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報的相,幻相起來了,生起了。

  

  「業報攬緣,虛無自體,故無我所」。所以我所是假的,確確實實嚴格說起來是個抽象的概念、錯覺,哪有這個東西!我們還記得過去曾經提過很多次美國有個醫生,是個女的,曾經在澳洲考察土著,她回去之後寫了一本書《曠野的聲音》。這個書我們這個地方中文譯本跟英文原本都有。澳洲土著過的是原始生活,他們男女都沒有穿衣服的,沒有一定居住的場所,到處去流浪,天天成群結隊到處去玩。走到哪裏,他晚上睡覺就睡在地上,不怕風吹雨打,肚子餓了他就找東西吃,什麼都沒有。政府對于這些人有些人道的協助,替他們建了一些簡陋的房子,他們也接受了,但是什麼?絕不住在房子裏面。把政府給他們的小房子,他們拿去當作儲藏室,晚上還是睡在露天,睡在外面,他成習慣了。

  

  所以他們那種生活,我們是一天都不能過,我們要是野外住一天,第二天就要大概送到急診室去了。他從小生下來就是過這個生活,沒有雜念,沒有我的觀念,沒有我所有的觀念;心地清淨沒有染汙,沒有貪瞋癡慢,沒有控製,我們常講控製,也沒有占有這些念頭,所以他們那個靈性很高。我們一般人講通靈,或者講有第六感,他真的。他們跟自己的人互通消息,只要靜到那裏一打坐這就通達了。不但意思可以能傳達,他那個地方的形相都能看到,就像電視一樣,不需要任何科學設備。所以他覺得我們這裏用電話,他覺得很奇怪,他們不需要,他們用感應,我們稱爲心靈感應,能夠傳遞訊息。

  

  這本書我也看過,我看了之後很受感動,他們能保持住原始人許許多多的本能,這本能我們今天稱爲神通,我們失掉了。能力怎麼失掉?妄想分別執著太多了。他們的一生,走的時候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而且隨時還可以走,他要不想在這個世間住,他說這個人身體裏頭像電流一樣,身命有開關,他只要把內心裏面那個開關關掉,兩分鍾人就走了,他們自己知道怎麼個關法。而且自己走的曉得自己到哪裏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痛苦,沒有憂傷。他們知道爲什麼來,來幹什麼,什麼時候走。你說多自在。一生沒有愁什麼穿的、吃的、居住的、要用的,統統都沒有,省事。

  

  他們自己稱爲他們是真人,稱爲我們這些文明人,他稱之爲變種人。我們已經被這些物質環境染汙,嚴重染汙已經變種,本能都喪失掉了。我相信這本書上所寫的是真的,澳洲內部沙漠地區裏頭現在還有。這些人也知道這個世間會有災難,他們說他們這一代是最後的一代了,現在他們不生育了,到最後他們整個族就在這世間消失掉,他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這個書給我們很多的啓示,許多地方跟佛經裏面所講的相應,很可惜的他們沒有接觸到佛法,如果接觸到佛法,他們修行會比我們成就得快,比我們成就得高,這是肯定的。什麼原因?煩惱輕,造的業少。他們也打獵,也獵取動物,但是他們打獵之前先溝通,先用心靈溝通,跟這些動物溝通。那個動物因爲年歲老了,或者身體不好,它願意拿它身體來供養,讓他們來獵取,都是預先溝通的。所以對于這年輕小的這些動物他們決定不獵取,所有獵取都是預先溝通的,自動走到你面前來跟你接近,你可以便利于射殺。我們看到這些都好象是神話故事一樣,這哪有這種道理!真有,確實有。

  

  所以這裏你看只有十二個字,說得這麼好,「業報攬緣,虛無自體,故無我所」,跟前面所講的道理是完全相應。「由法無我,非斷滅故,業果不亡,斯乃正理,聖教所明,不違現事」。這就是說明文殊菩薩前面提的,聖教裏面所講的「無我無我所」。一真法界裏面決定沒有對立,爲什麼現前這些現象有苦樂,有好醜,有內外,有這些東西,對立的這些現象發生?這就說一個是達真,一個是迷真,原因在此地。可是真永遠是真,絕對不因爲你迷或者是悟而有所改變,沒有,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法界確實是無障礙的,這是真的。障礙,今天的障礙在哪裏?障礙産生在我們自己本身,還是從心想生,因爲我們心想有障礙,于是障礙就現前。我們心想有苦、有樂,苦樂就現前,如果你要看穿,苦樂就沒有了,真的不存在,這不難實驗。所以正是由于法無我才非斷滅,如果真的有我、有我所,那就有斷滅。業果不亡,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因果不空」,因果有轉變、有相續、有循環。所以這六道裏面恩恩怨怨,互相報償沒完沒了,不管這個現象怎麼複雜,怎麼樣去循環,事有理無,相有性無,依然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正理。佛菩薩的教誨,把這些事實真相統統給你說出來。

  

  真俗沒有抵觸。你要曉得爲什麼真俗沒有抵觸?真無自性,迷也無自性。換句話說,能現能變的無自性,所現所變的也是無自性,怎麼會有抵觸?佛講真如,佛講本性,佛講法界,都是名詞術語,名言,《六祖壇經》說得好,「但用名言無實性」。尤其佛給我們說並皆速滅,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看《般若經》上結得多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正是前面第十首偈講的「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你看這二十個字講得多清楚、多明白。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這清涼大師很慈悲,後面還引用經論來說明。

  

  在這個《鈔》裏頭小字,這是講「二我俱空,不壞業果之相,空有無礙,二谛雙存」,這是真理。他舉《淨名經》裏面所說的「說法不有亦不無」,《淨名》是《維摩诘經》,釋迦牟尼佛,菩薩們說法,「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我們前面所說的這些你真的聽懂了,這首偈的意思你自然就明了。後面又引《中論》說,經論所講的意思都相同,《中論》裏面講「雖空而不斷,雖有而不常(你看看這意思),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說」。後面總結,這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得好,「法若定有,不可造受,便違正理」。一切法不是定有,一切法是幻有,這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了解,幻有不是真有。真有那就坐實了,你就錯了,就講不通。幻有非有,真空不空,沒有障礙,所以這個法界叫無障礙的法界。清涼大師總的來說這個法界四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圓融的,這裏頭找不到矛盾,找不到沖突,找不到對立,這才是正理。所以今天所謂化解沖突,促進安定和平,《華嚴經》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七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