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八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六八集)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叁段業果甚深,寶首菩薩偈頌第一首。請看經文:

  

  【時寶首菩薩以頌答曰: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

  

  這偈頌第一行,『行業』應當念去聲,去聲就是行(ㄏㄥˋ)業,作爲動詞講,不當作名詞講,作動詞講,意思就是講造業。我們講造業,造是個動詞,隨其所造業,這個「行」就是造的意思。『如是果報生』。這一首偈裏頭含義很深很深,前面我們講過「答意」,答意裏面講「達體業亡,迷真業起,報因業起,何須我耶」。這前面跟諸位說過了,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裏來的。再說得貼切一點,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一般人所謂「生從哪裏來,死往哪裏去」。這就談這個事情,這是大問題。古今中外哲學、宗教甚至于科學都在探討這個問題,究竟它的真相是什麼?佛法裏面講的大事因緣。

  

  文殊菩薩問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把它記住,菩薩問得好,「一切衆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這是大乘教裏頭常說的。既然無我無我所,爲什麼有「受苦受樂」?爲什麼有「端正醜陋」?爲什麼有「內好外好」?爲什麼有「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文殊菩薩提出這十個問題,這十個問題十法界裏頭的,六道裏面這十個問題非常顯著。末後說「然法界中,無美無惡」。法界是平等的,沒有一法對立。這十句五對,苦樂是一對,端正醜陋是一對,對立!現在科學家講的相對,叁千年前,你看菩薩就講相對的世界。

  

  可是在一真法界裏頭沒有相對,平等的。平等的法界爲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業果甚深。『寶首菩薩』回答一共有十首偈,第一首偈是正說,正式答複,答複文殊菩薩,後面九首都是比喻,用比喻來說明,所說的全離不開這一首。所以第一句講「隨其所行業」,就是隨衆生所造的業,造業有善業、有惡業。第二句這是講有果報,「如是果報生」,果報從哪裏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果報。這果報裏面,我們一般總的來講,禍福、苦樂就現前了;末後兩句是法身菩薩、如來的知見。

  

  我們看清涼在這個地方的注解,先把清涼的注解念一遍。《疏》「初一法說,余九喻況」。喻是比喻,這是十首偈,先給我們介紹十首偈裏是兩個大段落。下面說「今初」,現在我們看第一首,這個初是第一首。「上半」就是前面這兩句,「約俗谛緣生,即業報相屬,答前現見」。這是答複文殊菩薩所問的,爲什麼會有種種對立、相對的?是由于行業所感的果報。「次句」就是第叁句,第叁句『作者無所有』。「勝義即空,印其案定,此二不二,故不相違」。不相違是什麼?真跟俗不相違,真跟俗不二;「無所有言,該上業果,則亦無我所」。這些相,幻相,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得太清楚、太明白。

  

  我們總結六百卷《大般若》,也是總結《般若心經》,《般若心經》是總結六百卷,我們再把它濃縮,用一句話來做總結,那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諸法實相,所以空有不二。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勝義谛是什麼?勝義谛是電視的螢光幕;這俗谛緣生是什麼?是螢光幕顯現的畫面。你們想想,所顯現的畫面跟螢光幕的關系是一還是二?是二,但是此二不二,離開螢光幕,這個影像就顯不出來。螢光幕上一絲毫不沾染,這就好象是法性、法界絕不沾染,無善無惡。可是業果所現的幻相,這個幻相確實有善有惡、有苦有樂,顯現出來的無不是相對。你要看穿了就沒事,你的心就清淨;你要是看不穿,你心總是浮動,你的心總是被外境所轉,那就很苦!

  

  所以看穿之後,天下本無事,你的心永遠是靜的,唯有靜才生慧,唯有慧才看到此二不二,此二不二是真相。你看到一邊,真不是妄,妄不是真,這是什麼?這俗谛緣生是妄,勝義即空是真。不了解事實真相的,執著一邊,凡夫執著俗谛緣生,所以心跟著外頭境界轉;小乘執著勝義即空,所以佛說他墮偏真涅槃。有什麼不好處?不起作用,所以墮涅槃坑。這叫兩邊,空有兩邊。唯有大乘菩薩真有智慧,他看出來此二不二,他兩邊都不墮落,所以說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得大自在,他才能自度,才能度衆生。你墮在一邊,自度都度不了,你怎麼能幫別人。

  

  再跟諸位說,俗谛就是我們一般講世間法,勝義就是講出世間法。我們一般人對于佛法了解不夠深的,這真俗二谛沒有辦法圓融,所以誤會佛法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那跟世間法對立的,這是錯誤的,這是小乘思想。所以小乘的成就不高,充其量能超越六道輪回,但是超越六道輪回的修行非常辛苦,沒有大乘那麼自在。大乘的超越超過小乘太多,還不需要像小乘那麼樣的苦行就超越了。明了事實真相,這是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所以《華嚴》跟《大論》裏頭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話是真的。世間多少聰明的學者,如果沒有真正高明的人指點他,他自己來研究佛教的經典,往往就産生這是錯誤,也就是真俗二谛他不能夠圓融,圓不過來。所以這世智辯聰,不解如來真實義。

  

  如果佛法真的叫出世法,消極的,那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辛辛苦苦四十九年到處教化衆生?我們看世尊之所作所爲,那是無比的積極。四十九年沒有休息,每天跟大家上課(講經說法就是上課),而且上課的時間是每天八個小時。這經上我們看到的,世尊當年在世每天「二時講經」,那是印度的時。印度把一晝夜分爲六時,白天叁時,夜晚叁時。晝叁時叫初日分(日是有太陽)、中日分、後日分;夜叁時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我們中國在古時候,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來說這個時辰,所以中國時辰是十二個時辰,十二時,印度是六時。我們現在用西方的單位,西方單位把一個晝夜分爲二十四時,所以叫做小時,我們中國人叫小時,爲什麼叫小時?比中國小,比印度更小。所以你就曉得印度那個時候一時是現在的四小時,那二時呢?二時就是八小時。釋迦牟尼佛每天講經說法八個小時,四十九年沒休息。

  

  所以,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佛教是什麼?佛教是教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教育的內涵真的是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無論什麼人你有問題,你要是遇到釋迦牟尼佛向他請教,他都跟你說明、解說,都教導你,教導你非常滿意,這在現在遺留下來的《大藏經》裏面我們看到。從《大藏經》裏面你仔細去觀察,我們肯定佛的智慧博大精深,確實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自己完全做到了。

  

  在這個世間因爲還有個身體,身體,色身,需要養這個色身,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四樣是最基本的,不能再少了,所以佛定的這四樣叫「四事供養」,這四樁事。飲食,托缽,托缽這個意義很深,是給衆生種福田。衆生有緣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跟佛與佛弟子結緣。佛與佛弟子,佛弟子都是菩薩、羅漢,福田僧,你供養他們真的種福了。衣服很簡單,都是撿一般人丟棄的舊衣服,破爛的舊衣服,那怎麼辦?把這些舊衣服有可以用的那一塊把它剪下來,然後把它縫在一起,這就是袈裟。你看我們現在是整塊布做出來,從前就是小塊小塊、一條一條的湊起來,成爲一件衣。飲食容易得到,衣就比較困難,過最簡單的生活,過最快樂的生活。世間人認爲這很苦,佛菩薩非常快樂。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到外面托缽,吃完之後就沒事情了,老師跟學生在一起講經說法、研究討論。所以它是教學。

  

  在當時沒有任何宗教形式。這個宗教儀式,這些儀式、規矩,儀規都是後來祖師們因爲自己有道場,道場住的人很多,人多當然要守規矩,所以就定了有五堂功課。所以諸位細細觀察,佛教在最初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裏面沒有拜天,沒有拜上帝,沒有拜神。釋迦牟尼佛是老師,一直到今天我們還稱他爲「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就是最初創教,建立這種教育最早、最根本的老師,稱爲本師,像中國尊稱孔子爲先師,至聖先師。我們自稱,跟著佛學習的自稱爲弟子,弟子是學生,儒家也是這樣自稱的。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佛教給我們什麼?佛了解果報所生是隨其行業,每個人行業不相同,每個人果報不一樣。這個事情在哪?就在現前。我們今天生活在圖文巴,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生活,你說一樣不一樣?不一樣。我們飲食起居都在這個學院,可是每個人每一天你自己苦樂的感受不相同,什麼原因?因爲你造的業不一樣。造什麼業?起心動念就是造業,言語是造業,一舉一動行爲是造業,不一樣。我們是凡夫沒有入佛的境界,也就是這個經教我們雖然天天聽沒聽懂,沒有契入。契入怎麼樣?契入就心開意解,你就法喜充滿,你不會受外頭境界的影響。因爲不能契入,沒有辦法契入,我們還是凡夫一個,天天聽,聽經上的,經上是世尊的境界,是世尊那些大弟子的境界,大弟子是法身菩薩,不是我們的境界。他們已經不受外面境界轉了,超越了,他們知道此二不二,我們這個此二一定是二,你有什麼法子?這個錯誤的觀念不肯放下,你就永遠不能入佛門。

  

  障礙外頭沒有,佛法講內學,這跟儒家講的完全相同。儒家所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反過頭來求自己,這正確的;求自己,這就是內學。反求諸己,你慢慢覺悟了,外面對你的影響那個程度就愈來愈低。不會看到外面一點,自己心就慌、就亂了,六神無主了,這可憐,這佛經裏面常講「可憐憫者」。佛法是究竟了義的大法,這個究竟了義就是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學的名詞是「諸法實相」,徹底明了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真正徹了之後,『作者無所有」,這個無所有裏頭包括所作,因爲它這個句子,偈頌是五言頌,每一句是五個字,無所有包括所作…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