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六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叁段業果甚深,寶首菩薩偈頌第一首,我們還是要把第一首多談一談。
【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
前面兩句就是現在人所講的現象。由于『行業』,就是造業不同,所以『果報』也就不一樣。所造之業無量無邊,業習種子遇到緣它就起現行。在這大環境裏頭(大環境我們講法界),無量無邊的業緣,于是果報就非常非常的複雜。佛在經上,這是當年講經教學爲大家略爲舉幾個例子,正如同後面的比喻九首頌一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給我們講經說法,都是舉一些例子而談。而事實是說不盡的。
佛說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即使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一起來說,說無量劫也說不完」。這些話,如果你把道理明白了,你就相信,你一點疑惑都沒有了。什麼個道理?起心動念不一樣!起心動念速度之快,我們沒有法子想象。一個念頭它就現相,它就像《楞嚴經》上講的「結暗爲色」,就是物質。物質怎麼來的?就這麼變來的,唯心所現。什麼叫暗?暗是無明,什麼叫無明?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念頭非常微細,極其微細的念頭,佛法裏叫做「生相無明」,這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結暗爲色」,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物質從哪來的。
現在科學家發現,物質是無中生有,這個發現很難得!那個無是什麼?無是法性;有,有就是法相,物質是個現相。法相是從法性生的,古大德用比喻來說,譬如「以金作器」,把金比喻作法性,把器比喻作法相,你就要曉得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所以它沒有生滅,但它不是無、不是空無。我們說它作空、說它作無,爲什麼?我們六根緣不到,就是接觸不到,所以稱它作無、稱它作空。實際上,它能生有,它能生物質,它怎麼會是空的?這個道理要懂。
雖生物質這個現相,這相是幻相,爲什麼?剎那生滅,剎那不住,生起來立刻就滅了。好象爲什麼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現相,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都還存在?這是什麼回事情?這是生滅的相續相。就好象我們看電影,電影諸位容易了解它,那個銀幕的色相從哪裏來的?是從放映機鏡頭裏面放出來的。放出來是什麼?幻燈片,電影那個影片就是幻燈片,一張一張的我們叫幻燈片。如果我們照相,用我們這照相機,你去買一卷負片(負片就是幻燈片),你連續照外面的色相,一張一張接著,你把這個快門按著,這叁十六張統統照完,你看看每一張是不是一樣?好象是一樣的,可是細細觀察每張每張都不一樣。這現象就是告訴你,外面的現相是剎那生滅的。
你照相,你按一個鏡頭就是一個生滅,你的鏡頭開一次馬上關起來,這張照進去了,再換成第二張。這我們有經驗,我們玩過這些東西。如果你要是玩從前老式的八厘米的小電影,這過去我也玩過,它一卷片子好象是四分鍾(四分二十幾秒的樣子)一卷片子。拍下來沖好之後,我們看這個底片,你在放映機裏面放出來,這是一秒鍾二十四張,速度慢的一秒鍾十八張。你就看到我們拍攝下來的跟現場一樣的,現場已經沒有了,已經過去了,留下來的影像。這個影像我們看起來很逼真,知道銀幕上的影像是相續相。
佛這樣說法我們容易懂,知道外面現相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昨天的現相怎麼今天不見了?未來明天的現相,今天爲什麼見不到?到明天的時候,今天又過去了。今天過去,到哪裏去找?如果我們心思稍微細一點,從這裏去觀察,你還不覺悟嗎?我們是一年一年,我們曉得去年不在了,永遠不會回來了;昨天不在了,昨天永遠找不回來了;今天一分一秒的過去了,那一分一秒過去也找不回來,是不是這樣的?你就要曉得,昨天是昨天的那一張底片,今天是今天這一張底片,昨天那張底片已經滅了,今天這張片子生出來。我們是講很粗很粗的相,這個你懂!佛給我們講叫剎那生滅,剎那是形容詞,講時間非常非常短暫。
我們今天拿到照相機,這個通常大家都知道,百分之一秒,我們感光的速度,二百分之一秒、四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這種感光的底片,千分之一秒可以能夠照噴射機。它在空中飛,全速飛行,一個小時飛一千公裏,你用千分之一秒的速度去照它,它不動。你照出來,你看這個底片上清清楚楚好象它完全沒有動,在空中沒有動。你看高速公路上這開快車的,這一小時開到一百叁、四十公裏的,開到一百六十公裏,你用五百分之一秒的速度去拍照,它也沒動,你仔細看輪胎清清楚楚,不像是轉動的樣子。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就知道所有現相是虛幻的相續相。
在大乘經上佛講真話,佛給你講相續是隨順世谛說的,隨順我們講,我們懂。佛講哪裏有相續!現相是什麼?真的講,現相是遷流不是相續。這我們就很不容易體會,這個意思就很深了,「業果甚深」。講相續不深,我們能懂;講遷流就深,遷流像流水一樣。這前面我們在比喻裏面說過。流水,前面的水跟後面的水不是相續的,爲什麼?前面水不是後面的水,後面水也不是前面水;相續的它是相同的。像我們用攝影機拍攝電影,我們講相續,這是很容易理解,能夠體會得到。但是現相實在講它是遷流,遷流的速度太快了,使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是假的。
《般若經》上講出了真話,「一切法」,這一切法包括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所以實實在在講,哪有什麼世間、出世間?在大乘教裏面,世出世間是怎麼說的?就是覺跟迷,覺了就叫出世間,迷了就叫世間。法哪有世間、出世間?沒有,覺迷在人,法也沒有覺迷。能現能變的性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變所現的現相,前面我們讀過「並皆速滅」。速是快速,它這個現相是極大的速度在那個地方生滅,前念滅後念生,只要有念它就有相,相是這麼産生的。念既然是了不可得、是空的,自性空,相哪裏會真有?相決定跟自性空相應。所以佛給我們講真相,真相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我們在這個事實真相之下,我們要問我們怎麼生活?佛教給我們,要與性德相應,這個生活是正常的,跟心現識變完全相應。有沒有障礙?沒有,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裏面所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四無礙合起來叫得大自在。法界本來是無障礙的,本來是大自在。那我們今天生活得很不自在,處處都有障礙,這觸處成障。人跟人相處不能和睦,人跟大自然相處也不能和睦,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是你的生活跟性德相違背,這一相違背,就是把你大自在扭曲了,這一扭曲,你就不自在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聖人教衆生怎麼個教法?衆生根性不相同,煩惱習氣不一樣,必須要因材施教,他是什麼樣的根性,你就怎麼樣教法。佛法裏頭常講上中下叁根,那根性不齊。上根人好教,你只一指點,他就明白、通達了,他就能夠隨順性德,所謂是轉迷爲悟;中下根人難了,你怎麼樣指示他,不懂、不悟!這不悟是什麼?勸導,反複的勸導教他,無數次的反複,漸漸他也明白,中根人;下根人業障重,怎麼教他也不會悟,什麼原因?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放不下,非常堅固,這個人難教。對這種人用什麼方法?用因果。
因果也是迷失自性産生的一個現象,所以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怎麼不空?這因果是在世間法裏面講,就是在法相裏面說,不能談法性,法性裏頭沒有。法相裏頭有這種現象,就是轉變,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在六道裏頭這種現象非常明顯。我們看植物,這植物的因是什麼?種子,種子是它的因。種子放在土壤裏面去栽培,它就發芽,它就長成了小樹,種子沒有了。種子變成了芽,芽又變成了樹苗,樹苗慢慢就變成大樹,大樹又開花結果。它結了果的時候,你看看這是果,果裏頭又變成因,結成果實的時候它就變成因,因變成果,果變成因,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因果裏頭有這叁個現象。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爲什麼?說老實話,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契入佛與大菩薩的境界,那是非常困難。不入佛菩薩的境界,你永遠不能解決問題,這都是事實。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沒有辦法脫離輪回,無法脫離六道。所以,佛要幫助六道衆生,幫助他什麼?幫助他離苦得樂。
六道裏頭叁惡道太苦,叁善道那就幸福多了。叁善道是什麼業因?善因,佛講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叁善道的真因;人道、天道、人天修羅道。因爲修羅是四道都有,諸位讀《楞嚴經》就知道,阿修羅在天上有、人間有、畜生有、餓鬼有,地獄裏頭沒有修羅。人天的修羅也是修十善業道,叫叁善道。那叁惡道,叁惡道他們所修的是不善,就是十惡業,十善反面就是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绮語、貪、瞋、癡。如果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十個相應,那就不好了,你所造的業,「如是果報生」。這個「如是」是什麼?餓鬼、地獄、畜生,這個果報生了。如果我們造的業是與十善業道相應,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你要是造這個行業,「如是果報生」,這個如是是叁善道;人、天跟人天的修羅道。
造什麼樣的業感什麼報,造什麼樣的業是因,感報是果。所以這經文第一句是講業因、因緣,第二句是講果報。在叁善道裏面,我們不要說別的,我們現前所接觸到的人道,我們大家都是人,可是人也不一樣、不齊,富貴貧賤不齊。有人富貴,有人貧賤;有人長壽,有人短命;有人享福,有人受罪。爲什麼同樣是人,不齊?還是「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業有兩種,一種叫引業,一種叫滿業。引是引導,引導你到哪一道受生。我們今天得人身,大…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