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七0集)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寶首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
【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從這以下有九首偈(從第二到第十這九首偈)都是講比喻,「喻顯」,我們把他的文念一念,「通相而明,喻于業果從緣無性,不壞事相,別彰喻意,喻各不同」。這裏我們先簡單給諸位做個報告,十首偈前面第一首是「法說」,說得非常簡單,可是把文殊菩薩所問的已經答盡了,答得非常圓滿。我們也用了比較長的時間,特別著重于前兩句,就是「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這簡單講就是造業、感果,已經就包括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不能不知道。
了解事實真相,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一定要隨順性德,這個意思我們在講席當中講了很多次。在大乘教裏面,我們深深體會到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這種真實教誨,不厭其煩無數次的提醒我們,無數次的教誨我們。那我們要問,佛菩薩爲什麼要這樣做?原因是六道衆生業障習氣深重,就是無數次的教誨,還是回不了頭來。只要你沒有回頭,佛菩薩對你的幫助就不會終止,這叫大慈大悲。不像世間老師教學生,教幾遍學生還不會,這學生太笨了,算了不教了,連孔老夫子都不例外。夫子教學生,「舉一隅不以叁隅反」,夫子就不教,所以這一點跟佛菩薩不一樣。
這樣愚笨的學生要遇到釋迦牟尼佛,佛教他。這是周利盤陀伽尊者,大家都知道,可以說這個人沒有記性,隨聽隨就忘掉。他的哥哥憐憫他,勸他回家去:你不要來學,教上句,下句忘掉了;教下句,上句忘掉了,你什麼時候能成就?世尊給他哥哥、給大衆說,周利盤陀伽過去生中是大法師,講經說法吝法,他所知道的教給別人,不能夠完全教導。譬如他知道十分,他只教五分或者只教叁分。我們在世間也曾經見到過這樣的人,爲什麼?總是怕別人將來超過他,所謂是要留一手,不傳給人,吝法。吝法的果報愚癡,所以他這一生當中,那已經是多少生多少世的愚癡果報,這一生遇到佛,這個愚癡還是沒有辦法脫離。佛曉得、知道前因後果,所以佛就教他念掃帚,掃把,每天叫他出去掃地,現在講清潔環境,就叫他做這個工作;叫他念掃帚,天天掃地。佛的方法非常善巧,這樣做了一段時期之後,周利盤陀伽開悟了,證阿羅漢果,也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過去生中善根深厚,只是吝法受這種果報。這也是提醒我們後人。
我們今天說老實話,你有沒有嫉妒心?你有沒有悭吝心?嫉妒心是見不得別人好,無論在德行、在學問、在教化或者在福報,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心裏就難受,總是惡意的批評、惡意的貶低,想盡方法來障礙、來打擊,這樣的罪報就像周利盤陀伽一樣,生生世世愚癡。造作業因很容易,「隨其所行業」,很容易,果報可就麻煩大!果報就要看你造的這個業它的影響。如果影響的人愈多,讓許許多多人聞法的機緣斷了,對于這個法師信心失掉了,要看人多少,要看時間多久,你的罪業跟這個成正比例,很麻煩,這不能不知道。所以周利盤陀伽實在講也是諸佛如來來示現的,無一不是點醒我們的。
隨喜功德有多大?不可思議。很多人不知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隨喜功德,稱性!稱性的功德不可思議,沒有邊際。我們要是懂得這個道理,看到人家學得好、修得好,表現也很好,教化衆生法緣殊勝,我們能生一念歡喜心,能有一句贊歎,功德就不可思議。爲什麼?我們心裏歡喜贊歎,就是幫助聽衆,我們對這個法師、對這個法門肯定,增長他們的信心,這些人只有從誠敬裏面才真正得到法益。
所以隨喜功德,這個功德從哪裏來?功德就是幫助聽衆、幫助大衆建立信心,啓發他的誠敬,他真正能受益。他在法師那裏受多少利益,你這隨喜贊歎的人得的功德跟法師平等。決不是說法師有十分功德,我只得一分,不是的,圓滿的,圓滿功德。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生起歡喜心,嫉妒、障礙的念頭從根拔掉了。嫉妒、障礙誰受傷害?自己受傷害。別人受傷害只有一、二分,自己受傷害百分之百,你說怎麼得了!爲什麼不把念頭轉起來修隨喜功德?
隨喜裏面達到究竟圓滿的,那就是成就法師,成就法會,成就衆生。這種隨喜功德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怎麼成就?普賢菩薩十願裏面「請轉*輪,請佛住世」。這個法師講得好,諸位要知道,法師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也稱法師,這諸位要懂得的。男女老少只要能講經說法,講得很如法,沒講錯,都稱爲法師;和尚也是在家出家都可以稱的;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四個名稱一定是出家的,在家人不能稱。所以和尚跟法師是通稱。和尚是梵語,意思是親教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指導的老師。這個法師他直接指導我,他就是我的和尚,就是我的親教師,現在學校裏指導教授。
所以我這一生學佛,我兩個和尚,早先章嘉大師,我跟他叁年;大師圓寂之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是我的親教師。這諸位要懂得。和尚不是專稱出家人,現在人不懂得這個名詞的意義,往往錯會了。所以在家居士,無論是男女老少講得好的,都是佛門弘法的法師,弘法的大德。他的教化確實有成就、有成果,有很多人受益,這個法師也能稱之爲和尚,在家居士都可以稱和尚。我初學佛的時候,初次跟李老師見面,看他的客堂裏面挂的有孔德成先生送他的字畫,上面題著「雪廬大和尚」。我們那時候剛剛學佛看到這個名稱感覺到奇怪:這李老師在家居士,怎麼稱大和尚?以後就搞清楚、搞明白了,他教化一方,跟他學的人很多很多,和尚這個稱號他老人家當之無愧。像我們這些人,他是我們的和尚、親教師,這要懂。就是有這些好的善知識,我們要請他來講經。這幾年我們發現楊老師講得不錯,蔡禮旭老師也講得很好,我就叫他到學院裏來講,果然不負所望,得到許許多多聽衆的贊歎。所以我又讓他到墨爾本去講十五個小時,在雪梨講十五個小時,一般反應都非常好、非常熱烈。今天下午他是在布裏斯本我們學會裏面,大概是講二、叁個小時。一般地方不知道請轉*輪,我替他們代請;像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也沒有人知道他們,我替他們代請,讓他們各地巡回去講演。今年下半年,我現在已經接洽好了,南北美有四個國家一共有九處。在國外,講的時間最長大概是五天,再多他們就很難接受。一個地方五天,九個地方,這一巡回大概要兩個多月,一天講五個小時,五天也可以,二十多個小時。這樣把中國傳統的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綱領「倫理道德」介紹給全世界。
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在祈求化解沖突,促進安定和平,《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大家都知道,七十年代英國的湯恩比博士說過「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他說出來。孔孟學說是什麼?大乘佛法是什麼?沒有具體說清楚。我們今天非常具體的推薦出來,《弟子規》跟《十善業道》;《弟子規》就是孔孟學說,《十善業道》就是大乘佛法。決不能好高骛遠,高深的東西不切實際,我們今天一定要把它落實到生活教育,落實到我們現前工作待人接物。所以這個推出來之後,非常受大衆歡迎,真正有了效果。
今天我收到一份鍾茂森居士的《聽講記》,寫得好!我也鼓勵同學們聽了之後,都應該寫一篇心得感想。這是什麼?這就是我剛才講的隨喜功德。你把你的心得感想寫出來跟一切大衆去分享,增長大家的信心,增長大家學習的意願,你這個忙幫大!你這個功德決不在蔡禮旭老師之下,他有多大功德,你就有多大功德。他很辛苦,要上臺去講四十個小時,你是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把他的功德全部拿過來。這個隨喜的理論、因果真正透徹了,你就不會懷疑。所以請轉*輪、請佛住世沒有人會,我們要主動去想辦法。在這個地方講了幾天之後,有些人聽到了,自然他就宣傳,以後那個影響愈來愈大,聽講的人愈來愈多。我們很快就會把這些現場的錄相放在我們的衛視,放在我們的網路傳播出去,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都能聽到,都能夠受益。你們的心得、感想、報告這些文字,我們也完全在網路上發表。
這都是如來教誨。可是後面兩句我們就講得少,幾乎沒有說,「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所以在前面,我只偏重造業感果,這裏說得很多,與我們現前有密切的關系。後面兩句,這是依真谛說的。前面兩句是俗谛說,後面兩句是依真谛說。雖然前面說得不多,後面這九首偈比喻裏面有很詳細的說明,這就是佛知佛見。所以這九首喻,清涼大師在前面這一行半的《疏》文裏頭總說,「通相而明,喻于業果從緣無性」,緣生,性宗裏面稱爲緣起,緣起跟緣生一個意思,凡是緣生都沒有自性。「不壞事相」,這個意思很深很深,爲什麼不壞事相?事相也沒有性,亦無性。
第一首偈是用鏡子來做一個比喻,我們知道,這鏡子我們常用,鏡子能照外面的影像,影像照在鏡子裏面,『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古人常講「胡來現胡,漢來現漢」,講這鏡子裏面,胡是什麼?在中國人講,外國人都叫胡人,意思就是說外國人。外國人照這鏡子,鏡子裏面現外國人的面孔;漢是中國人,中國人照這個鏡子,它就現中國人的面孔,「現像各不同」。佛菩薩教我們從這裏面去體會。
所以我們學這一首偈,要懂得活學。那就是你每天早晚照鏡子,你把這首偈寫出來貼在你鏡子旁邊,照鏡子的時候,你把這首偈念一念,久久可能你就開悟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爲什麼?這就提起你的疑情,宗門裏面常講: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你不疑…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