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沒悟。我們每天早晚照鏡子照了這麼多年沒開悟,爲什麼?沒有疑情。提出一個問題沒有答案,這叫疑情。你不要去求答案,到時節因緣成熟,豁然就明白,答案就現前了。什麼時候這個緣才成熟?每個人不一定,但是基本的道理總不外乎清淨心。我們今天不能開悟,是因爲妄想分別執著太重,把我們的悟門堵塞;要真的開悟,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放下少分小悟,放下多分大悟,統統放下就徹悟。
我們讀《華嚴經》,看到菩薩五十一個階位,我們現在念的是十信菩薩。十信菩薩,寶首是第叁信,初信、二信、叁信,叁信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爲什麼有這麼多位次?這就是悟入層次不相同。假如我們把菩薩五十一個位次比作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有五十一個等級,現在我們才放下叁分,寶首菩薩放下叁分,他就有叁分的覺悟。初住菩薩放下十分,他就有十分的覺悟;十行菩薩放下二十分,他就有二十分的覺悟;等覺菩薩放下五十分,他就有五十分的覺悟,他還有最後一分沒放下,那一分放下,他的覺悟就圓滿了。所以古大德常講,初信位不知道二信的境界,二信位不知道叁信位的境界;但是二信位知道初信的境界,上位知道下位的境界,下位不知道上位境界。
悟有大小不一樣,總而言之一句話,要放下。你放下得愈多,對你愈有好處,不但你覺悟,智慧開了,你的福報隨之現前。真的,一個層次智慧、福德、因緣比底下一個位次殊勝多多!衆生最大的障礙不在外面,在自己裏面,自己內心貪瞋癡這個東西放不下。放不下的人患得患失,放下的人心開意解,智慧福德自然現前。你要問爲什麼?佛在此地把真相給我們說出來「無有作者,亦無有所作」。就像前面引的《大智度論》裏頭說的這兩句,「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無作業果者,這是真的,迷的時候有業亦有果,覺悟了,無作也無業果。有跟無同時存在,有無是一不是二,這妙極!
有在哪裏?有在無中,無在有中。我們常常在經教裏頭讀到「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樣的句子我們讀得太多、聽得太多,有沒有懂得?沒懂。怎麼知道沒懂?因爲你沒放下,你要真懂,你就徹底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就能入佛境界。你還是放不下,還是患得患失,甚至于見到別人好事還有嫉妒;即使你不障礙,你還有嫉妒,自己擁有的不肯布施、不肯供養。從這裏,這兩句話你沒懂。你要真懂,那你的做法就跟祖師大德、諸佛菩薩沒有兩樣,真正做到隨喜功德、歡喜供養。歡喜供養的人福德無量,財供養,你的財物不缺乏,真正是心想事成;法供養,智慧無量;無畏供養,健康長壽無量。經上講的「無量壽佛」,哪一個不是無量壽?一切衆生皆是無量壽,只是他自己不知道。佛跟他講他也不相信,爲什麼不相信?你煩惱蓋覆了你的悟門,讀經雖然不反對,不相信,所以你做不到。
一切法從緣無性,緣起性空。可是後頭這一句要知道,「不壞事相」,六道輪回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這個現象我們在這個經裏面,這經雖然我們講得還不多,還是在初分,可是已經透露的訊息也透露不少了。如果我們是利根,從這部經開講一直到今天,這二千五百多個小時,你要是真正聽進去,不能說大徹大悟,小悟、大悟總有。應當也有個小悟幾十次,甚至于幾百次;大悟應該有幾次、幾十次。哪有不悟的道理!這個悟,我們一般講解悟,解悟得不得受用?能得一點受用,煩惱輕,智慧長。可是真正得受用,得受用要證悟,怎麼證悟?落實就證悟。怎麼叫落實?你看每部經後面最後一句「信受奉行」,那就能證悟,對佛所說的深信不疑,完全接受,沒有條件,依教奉行。行,他就有證,證就是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你不行,哪來的證?一定要落實。
行從哪裏行起,這個要曉得,一定要從十善業道行起。我們今天講《弟子規》,爲什麼講《弟子規》?《弟子規》落實十善業道。佛在《十善業道》裏頭,特別在小乘經裏面講得很多,可是中國人現在不看小乘經;大乘經裏頭也說得不少,讀大乘的人都覺得自己根性很利,對于這些小小戒疏忽了,認爲這個東西不重要。所以變成諺語所說的「高不成,低不就」,學了一生沒有成就。這沒有成就是真的,學教沒有大開圓解,學禅沒有明心見性,學密沒有叁密相應。換句話說,你所修學只能算是世間的善業,你沒有造惡業就是,這一生不得受用。不得受用,那就是依舊要搞六道輪回,搞六道輪回就苦了,這一轉世,過去生所學的都忘掉了,叫隔陰之迷。即使你這一生做人還不錯,來生能得人身,得人身能不能遇到佛法?不一定。縱然遇到佛法,你又要從頭來起,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
我們自己現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一生聞到佛法能生歡喜心,很想依教奉行,很想在這一生成就。要知道這一點善根是過去生中,絕對不止一世、二世,實在講也是多生多劫阿賴耶裏頭熏習的善根,才有我們今天這個樣子。這樣子還不行,爲什麼?出不了叁界,自己要很清楚、很明白。但是這一生的緣,實在講太殊勝,我們親近到善知識,有了很好的修學環境、同參道友、大乘經教,我們都遇到、都不缺乏。現在所缺乏的,那就是佛跟菩薩所講的「勇猛精進」,我們缺乏這個。我們不夠精進,跟那些真正用功修行的人一比,我們就是懈怠懶散,這一生要成就太難太難!
學教,哪一個學教的人不是全心全力都在經教上!我們過去學教,難,在家,在家是你有工作。這一天工作完了下班,利用晚上的時間、早晨的時間,一天頂多叁、四個小時。這叁、四個小時真正不放棄,算不錯了,這算不了勇猛精進。勇猛精進的人,晚上讀書讀到二、叁點鍾,很平常,我們現在能行嗎?第二天早晨工作還是照辦。長時間睡眠的時間不超過四個小時,很多時候睡眠只有二、叁個小時,這算是勇猛精進,他的佛法跟他的工作都沒有耽誤。能夠把工作統統放下,專心學佛,那就很難很難。而實在怎麼樣?環境也很不容易,你真正是這樣做法,在一個寺廟道場,人家看到你這樣精進、這樣努力,別人的嫉妒心生起來,想盡方法要把你趕出廟門。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環境,不容易。
今天我們的道場提供大家修行,我們這個道場沒有很多的事情給你做,絕對沒有叫你到外面去化緣,生活非常安定。你晚上工作一夜到天亮,人家看到只有歡喜贊歎,不會嫉妒你,不會把你趕走。這樣的環境很不容易得到,得到了要知道珍惜。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修,我們繼續看寶首菩薩偈頌第二首。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注解,「初叁頌」,就是第二、第叁、第四這叁首偈;「喻業報無性,不壞虛相」。後面九首偈它也分四個段落,前面叁首這是一段,都是比喻業報無自性,沒有自體,但是它有相,就是我們常常讀到的「相有性無,事有理無」,如果從體相用來說,也可以講相有體無。第五首偈是比喻「無造受者」,正是前面講的「作者無所有」,作者、所作都無所有。第六首是比喻「性一相殊」,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一樣,性是一,就像古人所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到做金器這些工廠裏面去參觀,現在的展覽室,展覽室一萬多將近兩萬件,它的樣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但是你看它什麼?性是一,全是黃金,都是金器。這個宇宙也是如此,整個宇宙這些所有的現相是無量無邊,性是同一個。這個性是法性,我們佛經講「真如本性」,是一,變出來的相無量無邊。末後有四首偈,從第七到第十,「體無來處」,體無來處就是自性、就是法性。清涼大師先把這個給我們指示出來。
然後我們看這第二首「初中初偈」,這就是第二首,第一段裏頭第一首偈。「雙喻業果皆真心現,雖無實體,而相不同」。清涼大師給我們注解的,簡簡單單就是這四句,但是他老人家《鈔》裏面講得很多。我們先就這些年在大乘教裏面所學習的,我們來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提示。這首偈雙喻業果皆真心現,偈頌裏面是用一面鏡子做比喻,鏡子裏的現相,現相是果,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是鏡子的光,照見這個境界相,佛菩薩用這個做比喻。可是諸位要知道,比喻只能比喻到仿佛,沒有辦法比到很逼真,這個道理要懂。佛說法常常用比喻,讓我們從比喻裏面悟入真實,這個教學就成功。中下根性的人,這個方法很有效果,古今中外好的老師善用比喻。
「隨其所對質」,質是本質相,「現像各不同」,這個好懂,鏡子對著外面境界,這是因;鏡子裏面現的相,這是果,「雙喻業果皆真心現」。《華嚴經》上給我們說「心現識變」,真心能現,妄心能變。識,識變。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識。識能把心現的相,我們一般講扭曲、改變,無論它怎麼樣個扭曲,怎麼樣變化,佛家講的十法界或者我們一般講的六道,六道裏面的差別最大,很容易、很明顯的你能看得出來,現像各不同。爲什麼會不一樣?業因不一樣,這就是好象這個鏡子它所對的這個本質相,它現的相就不一樣,「胡來現胡,漢來現漢」。
注解裏面講「皆真心現」,這句話非常重要!不管怎麼變,沒有離開真心,都是真心現的,所以講現是真心,講變是妄想。這樁事情我們在此地可以說常常來做相當深入的探討。難得近代日本江本博士用了十年的時間,用水來做實驗,成績相當可觀。我們得到這個訊息,跟他聯絡,請他到此地來給我們做了幾場報告;我們也曾經兩度到東京去訪問他,參觀他們的研究室。我們想深入的明了通過科學實驗證明佛所講的「唯識所變」,這個道理非常重要!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的身體,我們生活的環境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所變現的、所主宰的。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肯定了,我們明白了,現在這個世間是個動亂的時代,有史以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動亂,真正…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