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一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七一集)

  

     諸位同學,「寶首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經文注解得比較長,引用經論也多。前面我們講到《疏》的第四行,我們還把這個文念一念,從「初中初偈」這個地方念起,然後接著我們看看大師後面的開示。「初中初偈,雙喻業果皆真心現,雖無實體,而相不同,次偈(次偈是第叁偈)喻能生因緣相虛」,後面第四首偈「喻所生業果無實」,這個意思在前面講得很多。現在我們看「今初」,就是第二首,就是我們讀的這一首。「若法相宗,唯以本識爲鏡(法相宗講的),今依法性宗,亦以如來藏性而爲明鏡」。本識是阿賴耶,阿賴耶之體就是如來藏性,如來藏性就是前面講的真心、本性。

  

  先把這個比喻說清楚,比喻裏面講鏡子,這是什麼鏡子?『淨明鏡』,大師《疏》裏面只是舉了一個綱要,《鈔》裏面有細說。《鈔》裏頭我們看到,《鈔》是《疏》的注解,就是注解的注解。這是清涼大師慈悲到極處,唯恐後人對于他這個《疏》還是看不懂,所以再加以解釋,讓我們後學的人省很多事情,不必去查這些經論,他都把它舉出來了。所以《鈔》,「亦以藏性爲鏡者」,不是以藏識,阿賴耶稱爲藏識,藏識所依的這是性,以這個爲體,爲鏡子,比喻作鏡子。「初辨定鏡體」,這也分好幾段來講,「言亦以者,非揀本識,識亦喻鏡」,就是此地這個經文不是講阿賴耶識,是講阿賴耶識的體性,用這個來比喻作鏡子。但是大乘教裏頭像這種比喻很多,也有用阿賴耶識比喻作鏡體。「故楞伽雲」,這《楞伽經》上講的,「譬如明鏡,現衆色像,現識處現,亦複如是」,《楞伽經》裏面講的「明鏡」就是阿賴耶識,就是本識。

  

  這個幾句說得中下根性的人容易懂,這是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六道,包括我們現前所有的這些現象、境界都包括在其中。你看今天科學家,用了多少人力、多少時間在這個地方探測研究,尋找宇宙的奧秘。宇宙從哪裏來的?一直到現在,說法很多,都沒有定論,都是在猜測,誰也不敢說哪一種是確實的;但是佛經裏面說的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佛經是不是像一般宗教典籍裏面所說的神造的?佛經裏頭沒有這個說法,佛經裏面講「心現識變」,所以心跟識都可以比喻作鏡體,這個明鏡之體,都可以;用識比喻作明鏡之體意思淺,用性(用識性)說得就深了。這是說能現的,這個諸位要記住。

  

  我們眼前所有的境界,能現是藏性,它當中起變化這是藏識,在這個地方不用藏識而用藏性。所以他底下說「但法相宗,不用如來藏爲鏡,今雙用二義,故致亦言,言如來藏爲鏡者,起信論釋本覺內體相合」。它怎麼說法?它說「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就像淨明鏡一樣,這個四大跟虛空相等。四大是什麼?第一個是「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這是從體上講的,如實空,真空;體,真空裏面什麼都沒有。

  

  宗門,你看《壇經》裏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這個話是因神秀大師這首偈而說的。神秀大師的偈頌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神秀大師講的一首偈。六祖就把它改了一改,「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的是什麼?說的是現前所有一切境界相。你看,神秀說這個相有,完全是著在「有」上說的,而能大師說的是「空」;諸位必須要知道,空、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那爲什麼神秀大師說有?神秀大師著了相,能大師離相。你看即相離相,並不是相沒有,相有,相擺在面前,當相即空,這就見到真相;空有是一不是二,體是真空,相是幻相。

  

  相怎麼來的?他第二句就說了,所以第一句如實空這是講體,第二講「因熏習鏡」,因熏習鏡就是「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我們看這個就很容易懂,看前面那個就不懂,殊不知前跟後它是一不是二。這裏講四種,一而四,四而一,一樁事情四個說法,四種說法說一樁事情。這個事還要用比喻來講,不用比喻來講我們很難懂。譬如我們現前在電視機面前,諸位看到電視機螢光幕上現的色相,前面講如實空,那是講什麼?是講螢幕,螢幕真的什麼都沒有!我們打開頻道,現相現前了,現相現前我們要問,這個現相有沒有離開螢幕?沒有,現相跟螢幕融合在一起,你有沒有看到螢幕上沒有東西?雖然色相現前,螢幕上還是沒有東西;螢幕是體,現相是起作用,體跟用是一不是二。

  

  你說現在我們在這螢幕上看到法師在講經,看到法師的樣子,這種看法就是神秀大師的看法;惠能大師的看法就不一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相離相。不是說相沒有了,你才曉得電視螢光幕上什麼都沒有,正在現相的時候,也知道螢光幕上什麼都沒有。相是什麼?幻相,相不是真的,相剎那生滅;螢光幕是體,體是自性、實性,實性不生不滅,雖現一切相,于它一絲毫妨礙都沒有,它並沒有被汙染。

  

  這些事情統統在我們眼前,決定沒有離開我們六根面對的這六塵境界,沒離,必須要知道,外面境界不是實在的。那我們現在能夠見外面境界的六根,我們根中之識、根中之性,你說這是真的是假的?大乘教裏頭學多了,經教裏頭有答案,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絕對不是說這是真的,那是妄的,那你就錯了;這是真的,那是妄的,是二法,真妄是二法。你看《壇經》裏面惠能大師講的,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什麼?佛法是覺悟,什麼時候到不二,你就真正覺悟了;你還在二裏面,你沒覺悟,你是凡夫。真正覺悟了的時候是不二法,所以大乘教裏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的時候萬法是一,所以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經上常講真谛、俗谛,這二谛,二谛不二,我們在前面讀過。從阿賴耶識,從識來講是俗谛,正是因熏習這個鏡,鏡是比喻,就是阿賴耶識裏頭種子它起現行,所以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現前,就像電視螢光幕裏面的色相,它現前了。所以你在這個境界裏頭,怎麼樣能看出不二,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你的智慧也現前,德用無量無邊。現在我們要問,要怎樣才能入不二?沒有別的,佛祖教給我們的方法,「放下」。你說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入不二。今天我們爲什麼看什麼都落成二叁?諸位要知道,分別、執著裏頭才有二叁;離妄想分別執著,到哪裏去找?一都找不到,還會有二嗎?一也不可得。由此可知,我們這個迷,迷在哪裏?就是迷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說了很多。

  

  我們讀經、聽教不開悟,什麼原因?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我們在經典、在古人注疏看到很多,聽佛講經、聽祖師大德講經,他就開悟了。聽佛講經的,諸位在經典裏面讀到;聽祖師大德講經的,《壇經》是很好的例子。爲什麼他們聽經學教會開悟,我們爲什麼不能?一般講根性不一樣,他們的根利,我們的根鈍。這個話說得沒錯,也說得很明白,可是我們現在人聽不懂,聽不懂就是不契機。我們是現代人,面對著大家也是現代人,我們要知道現代人的根性要用什麼方法來教。六祖惠能大師、印光大師教不了現代人,他生在那個時代,教那個時代人行,教現在人不行。所以佛菩薩要來到我們現在,應化在這個世間,示現的是現代人,才能夠幫助現代人,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現在人我們應該怎樣講,大家才好懂?那些人聽了,他真的就把分別執著放下,就開悟的,所以講利根。我們這什麼叫中下根?聽了之後毛病習氣還是在,還是放不下!或者可以說,當聽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好象明白了,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好象是懂了。聽完之後,出了講堂,毛病習氣又現前,剛剛那一點點似乎悟處完全不見了。這是我們現前的現象,我們要懂。不是沒有悟處,有!你悟的時間很短,剎那之間,或者是幾秒鍾、幾分鍾,妄念又起來,分別執著又起來,特別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這一點我們就能體會到,我們的煩惱習氣多重!這些東西障礙我們的悟門,所以我們不覺悟,解悟尚且不能,何況是證悟。

  

  我們真正要想成就,應該怎麼修學法?那就是我們要相信佛陀,「信爲道元功德母」,相信佛有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就是他在經典裏面教導我們的,我們只要能夠依教奉行,逐漸逐漸走向悟入的道路。這個善巧方便頭一個就是持戒,現在人一聽到持戒就搖頭,持戒就是守規矩。爲什麼?這些規矩都是幫助你淘汰你的煩惱習氣,恢複你的性德,你說這個東西重不重要!我學佛,我學佛的理論,我可以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得意忘形,結果怎麼樣?一分一毫的受用都得不到,真實受用得不到。

  

  受用最明顯的,身心清淨,妄念不生,這功夫成就。我們現在在學習過程當中,你總得要妄想分別執著一天比一天少,那就有進步!妄念少,你智慧一定增長,所以煩惱輕,智慧長。煩惱怎麼輕?你對于世緣要看得破,要放得下,真正相信經典裏頭所說。用什麼方法看破?《金剛經》好,幫助你看破,《心經》更好,文字少,我們總結的就更少,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們想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不是說的這十二個字?《金剛經》是不是說的這十二個字?我們要常常把這個放在心上,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時一切處與一切人一切物接觸,心裏頭念頭才起,執著的念頭、分別的念頭,古大德教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一定會起念頭,你不起念頭那你是佛菩薩再來的,你就不是凡人。凡人在六道裏頭無量劫的流轉,你…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