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怎麼會不起念頭?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念頭起是一定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什麼覺?提起觀照!般若觀照,這十二個字非常管用,「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貪瞋癡的煩惱自然就息掉,你那個患得患失的心自然就沒有了,不可得!我們的身不可得,我們的妄心不可得,妄心說到究竟處就是阿賴耶,不可得。你以爲阿賴耶是真的?阿賴耶也是唯心所現。一念不覺,不覺就是起心動念,念頭才動,這就叫阿賴耶;不動,不動就是藏性,動就是藏識,就這麼回事情!覺心不動,無明是動的,這個不動是自性本定,你本來不動;所以不動是真,動是虛妄,本來不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動蕩太厲害了,一下想不動還沒法子,停不住,這種現象很普遍,我們不難懂得。譬如水的波浪,大風大浪起來了,你叫它一下平靜,不容易,慢慢讓它平息;由大浪變成中浪,由中浪變成小浪,由小浪變成微波,慢慢它就靜止。

  

  修行功夫也是如此,用什麼方法把這個浪減弱,恢複到平靜?觀照,觀照是初步功夫;深一步功夫,照住;最高的功夫,照見,《般若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見性,就是見到事實真相。觀照時候沒有,完全用佛的方便法,佛的善巧方便;到照住的時候功夫得力,自己的心清淨了,這時候真正是煩惱輕,智慧長。如果不依循佛陀教誨這個方便法去修,那就難了。沒有真正做到看破、放下,怎樣勤苦修學,那就是現在人所講的佛學,你搞佛學,現在大學裏頭很多有佛學課程的,你可以去拿個博士學位;不是學佛。這個話是從前李老師常常對我們講,搞佛學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叁界,搞得再好還是脫離不了六道輪回;要真正學佛才能了生死,才能脫離輪回。

  

  學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我們講放下,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他真的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了,大家要爭的,當國家領導人,他是王太子,他繼承他父親的位置他就是國家領導人,舍棄,不要了;這是在名位、權力最高的,舍棄了。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是世間人要爭取的,他也放下,出家了。出家過什麼生活?一生過苦行僧的生活,叁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一生過這個生活。真是像夫子贊歎顔回的話一樣,「人不堪其憂,佛不改其樂」。他樂的是什麼?沒有人知道!顔回之樂,夫子知道,釋迦牟尼佛之樂,夫子就不知道了,這是真的。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對釋迦牟尼佛的樂能不能體會到一點?能體會到一點。中國古聖先賢所謂「人生有叁樂」,其中有一條,「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釋迦牟尼佛那個樂,我想不離這個。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廣度衆生,他所表演的,就是他度衆生的方便,就是他度衆生的手段、方法,「你們要想脫離六道,要想離苦得樂,像我這樣就得到了」。世間人看他那個樣子,那種生活方式,苦不堪言,裏頭有真樂在其中,爲一切衆生示現,做個好樣子,做給你看。真正是我們今天沒有法子形容,只能用「純淨純善」,他真的做到純淨純善,無我,無我所,我們今天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非人我、貪瞋癡慢,一絲毫都不沾。

  

  每天一餐,一餐夠了,身體像個機器一樣,它需要能量,沒有能量補充這個機器就發生毛病。飲食就是能量的補充,能量消耗各個人不一樣,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能量消耗大概總是百分之九十或者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你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消耗在這上面;真正勞心勞力,消耗能量並不多,很少很少,所以一天吃一餐足夠了。早年我在臺中學教,跟李老師,李老師也是日中一食,幾十年。我跟他的時候,佛門常講持午,我也做到了,持午就是晚上這餐不吃,就是早晨跟中午,我吃兩餐。這是我學佛沒有多久我就在學習,學習得很成功。

  

  到臺中之後,看到老師吃一餐,我也跟他學。我們知道李老師真的是勞心勞力,他的工作量超過一般人二、叁倍,我跟他的時候他七十歲。那個一餐,精神飽滿,所以我就開始學。我也沒告訴他,我吃一餐吃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他,我說:「老師,我現在學你,每天吃一餐。」哦,多久了?我說:八個月了。他說:「你感覺身體怎麼樣?」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久這樣下去」!他告訴我,什麼好處?不求人,生活簡單,人到無求品自高!維持自己的生活很容易。

  

  我從一餐又變成叁餐,這是到臺北去講經,就是遇到韓館長,住在她家裏,她是一定要我吃叁餐。她說:你住在我們家裏,萬一你身體要是有了毛病,我們家裏擔當不起。一定要求吃叁餐,我就答應了,我把一餐變成叁餐。那個時候我年輕,我吃一餐,中午這一餐,現在普通飯碗我吃叁碗飯,叁餐我就一餐吃一碗。以前我在上班的時候,我的飯量,吃叁餐,中午這一餐大概是叁碗到四碗,晚上也是叁碗到四碗,年輕的時候,吃得很多。學佛之後,到臺北去講經弘法,我就把一餐變成叁餐,還是那麼多的量,分做叁次吃就是了。

  

  在那個時候我就跟李老師提出我的一個想法,我說飲食能量的消耗,應當是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修行人,釋迦牟尼佛帶他的這些學生們,沒有妄念,所以他消耗量很少,一餐足夠了。我這種想法,老師聽了之後點頭同意,他說確實是這樣。所以你心地愈清淨,你所需要的補充的能量就愈少。我學佛之後,絕對沒有零食,我不吃零食,我吃東西都很簡單,一切隨緣,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不會去挑叁挑四。這是什麼?世尊當年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我們總要想到本師釋迦牟尼佛,學佛!學佛就要跟他看齊。佛是存的什麼心?大慈大悲!幫助一切衆生,幫助他什麼?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覺悟,其余的那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幫助他覺悟,一覺悟,人就變成菩薩,轉迷爲悟,轉凡成聖,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就是這麼一樁事情。

  

  我們要學這個,你要幫助別人覺悟,先要自己覺悟;幫助別人學佛,自己先要學佛,要學得像!佛一生絕對沒有跟人家競爭,佛看到善人、善行、善事,一定生歡喜心贊歎,決定沒有嫉妒,決定沒有障礙;你就幹壞事,佛也不障礙你,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各個人他自然有他的業因果報,又何況佛有五眼圓明,對于任何一個衆生,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不清楚的,沒有不明了的。不像我們,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這是我們要知道。但是我們學佛,依佛爲師,我們對佛尊敬,對佛信仰,決定沒有疑惑,依教奉行;他是最好的榜樣,依照這個榜樣來學習,這是真學佛。

  

  除了幫助人覺悟之外,現前生活當中有很多困難、問題,向佛請教,佛都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在經典裏面我們看到很多,慈悲到極處,我們從這裏學就對了。這是說明熏習,因緣熏習這是現象的産生。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鈔》裏面第二條「因熏習鏡」,因熏習鏡我們還沒有講完,後面我們把文念一念,諸位就比較清楚。「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我們上一節說到這個地方,現在接著看下面。「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我們就看到此地,但是後面文還有。這是真谛,前面跟我們說的是俗谛,這個地方是真谛。

  

  本經不用法相家所說的,而用法性宗所講的,道理就在此地,跟我們講的真實法,這就不好懂。不出不入,不失不壞,說的什麼?說一切法,就是我們現前一切法。有沒有出入?出入我們把它說作生滅,出生了,入就滅了,不出不入就是不生不滅,現前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失不壞。可是我們現前所看到的、所感覺到的這一切法,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也是佛說的,佛經上常常看到的。佛這些話是隨順俗谛說的,也就是隨順我們的知見,我們凡夫知見,凡夫的看法。說這一切法不出不入,不失不壞,這是佛跟法身菩薩們的看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現在我們也能體會到一些,連科學家也給我們透露了一些訊息,近代科學家告訴我們,時間、空間不是真的。那我們要想象,時間、空間不是真的,時空裏面所有一切現象是不是真的?這些現象要離開時空,它存在哪裏?一切現象也不是真的,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包括時空,包括所有一切萬事、萬物、萬法,所以說萬法皆空。空,不是它不存在,它在,就在我們眼前,當相即空,了不可得。爲什麼?這個相是幻相,相是剎那生滅,遷流不住。我們在前面跟同學們一起學習過,所有一切現相我們講是相續相,相續相都不是真實的,還是叫方便說,佛經上真實說,它不說方便,它叫遷流。

  

  遷流就是用我們現在話,我們講得粗一點,前一秒的相絕對不是後一秒的現相,不是的;如果是,可以用相續兩個字來講,不是的,後一秒的相絕對不是前一秒的現相。這個我們在這次講座裏頭就講了不少次,真的像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裏還有個生滅,就是還有出入。那怎麼說不出不入?這個生滅的速度太快了,幾乎到什麼?生滅同時;生滅同時你就看不出生滅,那就真的是不出不入,不失不壞。世間相常住,《法華經》上說的,誰見到?法身菩薩見到了。

  

  這個我們在講席裏頭也用比喻說過,我們比喻用電影的影片,現在因爲電視發展、開發出來,小的電影機現在玩的人很少,可能已經都被淘汰掉。我這個年齡,年輕的時候,小電影許多人家都有,自己可以拍攝,剪接很簡單,回家自己有放映機可以放。到哪裏去旅行,我們自己來拍攝,這個我們以前都做過。電影,一般人看是看銀幕上的現相,那就是什麼?有生有滅,有出有入。佛菩薩看的爲什麼說沒有生滅?佛菩薩看底片,你看放映機底片上沒有生滅,不出不入。就好象是這麼個道理,真的沒有生滅,生滅同時,這個不可思議。

  

  又何況後面再…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