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一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講到「常住一心」,一心是真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因爲這個一切法,一切法相從哪裏來的?心現的,性就是心,心現識變。心在哪裏?識在哪裏?就在相裏頭。不能說性是性,識是識,相是相,那你就錯了,你還搞了這麼多;能大師不是告訴我們,佛法是不二法嗎?你怎麼搞這麼多?又是相,又是性,又是事,又是理,搞這麼多,不二法!什麼時候我們能看到整個宇宙一切現相是不二法,你就見性了,這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原來是一樁事情,萬法歸一,一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一心,就是講的真實性。

  

  這個道理如果你要是不能夠體會,你就想到古人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金作器,我們做金器,幾千種、幾萬種沒有一個是相同的,花樣都不同。你看琳琅滿目,千萬種擺在你面前,什麼東西?除了黃金之外,什麼也沒有,體就是黃金。金在哪裏?金在器裏頭;離開器沒有金,離開金沒有器,你想這個比喻。今天森羅萬象,包括虛空,都是心現的,都是識變的,心現識變,森羅萬象,原來是一,不是二。這個一是什麼?一就是自體,佛法稱之爲法身,法身才是真正自己。我們這個身也是法身之一,因爲是大宇宙所有現相之一,沒有離開大宇宙,沒有離開法身。心現識變,一定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然後你的心清淨了。爲什麼?于一切法不再執著,爲什麼不執著?執著不到,剎那生滅,你怎麼能執著得到!

  

  我們現前生活所謂是緣,業緣,你的緣很殊勝,你丟都丟不掉;釋迦牟尼佛的緣很殊勝,他統統放下,統統舍棄,他的生活快樂無比。他的樂我們也能體會到一些,讀《論語》我們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釋迦牟尼佛有,天天在學習,天天在教學,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看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從各方來的,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是同學,這麼多同學到這邊來,多快樂。自己有德行、有學問,別人不知道,要求別人知道,那你的名利心沒有舍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個君子就是道德之人,我何必要別人知道我?名聞利養舍盡,所以他的生活快樂無比,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這個快樂決定不會減損的。這種樂趣世間人體會不到,有道德的人他懂,你跟他說,他能夠體會得到,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一定要懂得的。你說法性在哪裏?哪一法不是法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你真正懂得相是幻有,生滅同時,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象;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也不是二,你就入不二法門了。

  

  下頭這一句,「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衆生故」,這就是凡夫能成佛,業因在此地。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染法是什麼東西?第七識,末那識是染汙意,它染汙了誰?誰也染汙不上,末那能染阿賴耶嗎?不能;能染第六意識嗎?也不能;能染前五識嗎?也不能。那染什麼?染自身。那阿賴耶是真的是假的?不是真的,也是心現識變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染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執著,分別染汙輕,執著染汙重,粗顯的境界,貪瞋癡慢這是染汙。那我們要問,學禅宗的方式,禅宗二祖慧可心不安,找到達摩祖師,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手一伸:你把心拿來,拿來我替你安。這一句提醒了慧可大師,回光一返照,覓心了不可得,找不到心,心在哪裏不曉得,找不到。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那我就替你安好了,你就沒事了。這一句當中大徹大悟,成爲禅宗第二代祖師,達摩祖師把衣缽就傳給他。

  

  今天我要問你貪心,「我貪心很重,我瞋恨心很重」,我也學達摩:你把你的貪心拿來給我看看,你把你的瞋恚拿來給我看看。你要一反光,不就跟慧可一樣嗎?覓悭貪了不可得,覓瞋恚了不可得!只要一回光返照,你就發現了,虛幻不實;你迷的時候執著好象是有,你覺悟的時候沒有這回事情。所以當我們自己在境界裏頭,悭貪現前,瞋恚現前,你要知道回光返照,沒有這個東西,本來無一物,哪有這個東西?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染還找不到。

  

  「智體不動」,智體是本覺,「具足無漏熏衆生故」,像我們剛才所說的,你要能常常這樣的覺照,常常這樣的反觀,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什麼?這是無漏,無漏熏衆生。所以,造業是這些煩惱習氣,成佛也是這些煩惱習氣,問題就是你要會用。你隨順煩惱習氣,你就造業;煩惱習氣一現行,回頭一返照就沒有了,這就是無漏,無漏熏習。

  

  佛在經教裏給我們說了這麼多,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能夠用得上,能用得上,自己得受用,自己在煩惱苦難當中解脫出來;我們自己能夠解脫出來,才能夠幫助別人解脫。你的生活這個樣子、形象,那是個解脫的形象,你讓別人家看到,聰明人一看這個形象,他就感染了,他就覺悟。中等根性的人,他看到這個形象,他很羨慕你,他會向你請教,他來請教,你就給他解說,幫助他覺悟。下根人雖然比較難,但是他看到你的形象,聽到你的說法,所謂是「一曆耳根,永爲道種」;看到你的形象,一曆眼根也永爲道種,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遇到緣他能成就。

  

  這才曉得,諸佛菩薩在世間做種種示現,祖師大德也是示現自度度他,無一不是爲衆生。這裏頭多少人是自己已經得度,乘願再來的,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他們給我們表演,經上常講的「爲人演說」,演就是表演,表演要用這個身體,要利用這個環境做道具。所以經上常講,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叫遊戲神通,這句話形容得非常妙,遊戲神通,你說他多自在,就跟舞臺表演一樣,沒有兩樣。我們迷惑顛倒的凡夫,是真正在這裏受苦受難,他們是在舞臺表演,我們一覺悟,跟他一樣。第二種是因熏習鏡,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第叁「法出離鏡」,法是方法,怎樣出離苦海?實在講,苦海就是迷惑,如何出離迷惑?叁界六道是迷惑的果,迷惑造業是因,重要的是因,迷惑顛倒的因沒有了,叁界六道的果報就沒有了。正是永嘉大師所講的,「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是迷,覺了就沒有了。法出離我們要求出離法,這也用鏡子來做比喻,你看大師這裏告訴我們的「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礙是障礙,障礙也就是煩惱,我們如何離煩惱?這個地方講的不空法。煩惱礙就是煩惱障,障礙;智礙就是所知障,障礙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爲兩大類。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一般大乘教裏所講的煩惱障跟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障礙了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覺悟。

  

  所知本來不是障,你看如來果地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把自性裏面本有的智德障礙住,就稱之爲所知障;智本來不是障,現在障礙了智慧,就稱之爲所知障。這兩種障礙,每一種障礙都說不盡,統統都表現在起惑、造業、受報,這就是輪回,迷惑造業受報,受報又迷惑,永遠在那裏循環,這是輪回的現象。我們要怎樣求出離?出離的法很多,多到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裏面給我們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一般大經裏也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出離法。我們今天在一切法門裏面選擇的真正是方便法,淨土宗「持名念佛往生」的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給諸位說,正是《華嚴經》末後特別爲我們介紹出來的,普賢菩薩大慈大悲,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在其他方法裏面沒有辦法學習,這個沒有辦法,裏頭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己的根性,煩惱習氣太重,斷不了;另外一個是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不好。今天無論走到世界哪個地方,誘惑的力量太大,你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處在這個環境裏頭,你怎麼辦?自自然然你會隨順這個環境,這個麻煩就大了!

  

  我今天聽蔡老師回來告訴我,居然有做兒女的,還沒有成年,對他的父母說:你爲什麼要生我?我也不知道他父母怎麼答複。佛法裏頭有,父子、兄弟的緣分,乃至于夫妻的緣分,佛所講的,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確實只有佛說得清楚。如果說報恩的,孝子賢孫,他不會說出這個話來;說出這個話來的,大概都是報怨,都來討債的。但是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佛的人立刻就能提起,要怎樣幫助他?那就靠教育,所以教育要從小。小孩一出生就知道這四種緣,四種緣也不曉得是哪一種,好好的教能夠把這個緣轉過來。爲什麼?他覺悟了,他本來是報怨的,覺悟之後不報了,他要學著做個有道德之人,這就好,所以教育多重要!

  

  在全世界,這個話不是我說的,胡秋原先生告訴我的,那時候我才二、叁十歲,他告訴我: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當時我們聽他講這句話並不很懂,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真的嗎?以後我們有機會出國,在全世界到處走走的時候,再接觸到聖賢教誨,明白了,他這句話說得正確。爲什麼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中國人自小接受聖賢教誨。現在中國人不善,是因爲已經有二、叁代我們把聖賢教誨疏忽了,才變成這個樣子。以前的中國人不是這樣的!統統都是接受聖賢教誨,縱然有些爲非作歹,他不敢做大壞事,總是受這個影響,做兒女的不敢悖逆父母。諸位學過《弟子規》,你就知道,中國教育的根在哪裏?在「孝」,孝悌者也,人之大根大本,中國的教育是以這個爲核心。「親親爲大」,就是父子的親愛把它發揚光大,永遠保持而不失。

  

  到民國初年,李老師早年給我們上課,我們教室有五十多位同學,他問了一個問題,「親權處分」。問大家,大家都不曉得,他回過頭來問我,我說我聽說過,很小的時候聽說過。什麼叫親權處分?親是父母,父母如果覺得這個兒子不孝,到法院去告:我這個兒子不孝,你們可以把他處死刑。法官不用審判,也沒有辯護,立刻就照辦。這條法律好!兒子不敢背叛父母,父母一告的時候他命就沒有了,親權處…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