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叁世諸佛修行證果都以這個爲因地,以這個爲基礎,都是依靠這個。這叁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完全從佛法裏面來講,就是孝親、尊師、慈心一定是落實在《十善業道》。我們今天在此地提倡《弟子規》的學習,《弟子規》是什麼?《弟子規》就是《十善業道》,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仔細把它比較比較、對一對。我現在已經交代臺灣那邊同修,把《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印在一起,印成一個合訂本,你們仔細看看。
爲什麼要用《弟子規》?《弟子規》說得詳細,十善業怎樣落實到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弟子規》講得詳細。所以落實《弟子規》,自自然然就落實了《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比《弟子規》深,前半部跟《弟子規》完全相同,後半部那就深了。但是深還是依基礎上建立的,總離不開這個基礎。換句話說,再深奧的道理,再高深的覺悟,都離不開生活;離開現實生活,那不是佛法。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你看看他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弟子規》上字字句句他是不是完全都做到?這一點不假。我們凡夫要能把《弟子規》統統能夠做到、能夠落實,跟聖人的行持很接近了。我們學習聖賢教誨,那還有什麼困難!
中國傳統教學的特色我們要認識,我們要明了。這個特色是家庭教育,中國教育是始于家庭,不是學校。家庭誰來教?父母教,父母他的天職就是做兒女的君、親、師。君是指導他;親是什麼?親是親愛,養活他,你要養他;師是教他。這個道理我在講席裏也講過好幾遍,每一個人都有這叁種使命,只要是人,你都有君親師的使命,所以在家裏頭君親師。小孩從生下來眼睛張開,他什麼也不懂,他也不會說話,可是他會看,他會看什麼?他會模仿,他會學習,所以中國人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做父母的落實了《弟子規》,家教;做長輩的落實了《弟子規》。因爲在中國從前都是大家庭,大概都是叁代、四代同堂,五代同堂也常見,所以一個家庭一、二百口人口,那是普通的。你們聽蔡老師跟你們報告,中國這個大家庭有一千多口的,這個家庭這麼多人和睦相處。現在你看看,一家算叁個人,夫妻兩個連一個兒子,都會吵架,都不和!人家這個家庭裏面那麼多人口,上上下下爲什麼那麼和睦?他有個道在那裏,那個道是什麼?修身,各個人都是以修身爲本。
修身裏面頭一條「格物」,物是什麼?欲望、物欲,特別對于財色名食睡的欲望,這個欲望要淡。這個欲望要不能放下,要不能夠淡化,每個人都在爭,那一爭,和就沒有了。所以第一條格物,格是格鬥,跟誰鬥?跟自己鬥,自己要控製自己的欲望,要把自己的欲望降低。想到自己要想到家裏別人,我們這個家裏頭那麼多人,我想吃的時候,人人都要吃;我想穿,人人都要穿,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從小他就有這個觀念,從小培養對待一切人平等,大公無私。格物,放下物欲。
致知,這個知是知識、智慧。你有豐富的知識,你真的有智慧,你的意就誠了,也就是說你才能夠以真誠心對待一切人。這個真誠心就是佛家講的菩提心,我們現在把菩提心說成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是菩提心的體,後面四個是菩提心的作用,有體有用。真誠心表現在哪裏?表現在清淨,表現在平等,表現在正覺,這是自受用,一般大乘教裏面講的「深心」。我是怕「深心」這一句大家很難懂,我把它說成叁個,清淨、平等、正覺,深心,自受用。清淨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染汙,不會被名聞利養染汙,不會被邪知邪見染汙,不會被五欲六塵染汙,你的心才清淨。唯有心地清淨,平等心才能現前,你才真正能做到大公無私,善待一切衆生;自己德行建立,你才能感化別人。
別人知見錯誤,行爲上有過失了,不要緊,你要肯定人性本善。他爲什麼會誤入歧途?爲什麼會造作惡業?沒有人教他!現在雖然年歲長大了,教他行不行?行。你看看我們這個「幸福人生講座」裏面,聽衆有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人,還有七十、八十歲的,聽了之後痛哭流涕,給這個年輕的蔡老師下跪。你從這個地方看,人性是不是本善?沒人教!聽了之後,他忏悔:我年輕的時候要有人教我,我就不會造這麼多罪業了。所以這個課程,我也說了很多遍,應該是全民教育,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大家一起來學,我們的社會有救,我們這世間所有災難會化解,包括現在所謂是自然災害都會化解。
這個道理,諸位看看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你就得到啓示。他證明了佛經上所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人心能夠改過遷善,斷惡修善,轉迷爲悟,所有這些物質,物質都是活的。我在東京訪問的時候,我跟江本博士談,我告訴他這是佛經上講的,所有物質都是活的,都有見聞覺知,你現在從水實驗裏面實驗出來了。不但有見聞覺知,它還有德,什麼德?它有色聲香味。你現在看到色,你還沒有發現它有香、它有味、它有音聲。我們以善意對待它,色聲香味都美極了;我們以惡念對待它,色聲香味都不好。
實在說,我聽說臺灣有一些小學,老師做這個實驗,也真的實驗出來了。他們用水果,用米飯、饅頭,把它分爲兩份,一樣的,一個鍋裏煮出來的。這一邊每天對它贊歎,那一邊每天就罵它、討厭它。一個星期之後,這個贊美的這一碗飯發酵了,味道非常好聞;那個每天罵它、不喜歡它、討厭它的那一碗飯,那個味道就非常臭,氣味很難聞。你看這不是香味都實驗出來了嗎?就是音聲還沒有實驗出來。色聲香味,這樣子看起來,色、香、味這叁樣都實驗出來了。境隨心轉!
所以我們只要人人都存好心,人人都是善心,我在去年寫了十個字,「愛心遍宇宙,善意滿人間」。我們常常用愛心、善意對宇宙,對人間,對一切萬事萬物,什麼災難都沒有了,沒有不能化解的。教育的功能就是轉惡爲善,轉迷爲悟,轉凡爲聖,這是教育的功能。不通過教育,人很難轉變,他隨著惡的習氣,他才造作許多惡業,感受到苦報。所以大乘佛法跟孔孟思想很多地方都是不謀而合,這兩樣東西真的可以相輔相成。在中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曆代這些高僧大德祖師們,他們在佛教上有成就,他們在儒學上也有成就,我們看他的文章,看他的注疏,你們看,哪一個祖師大德的注疏裏頭沒有引用儒家、道家東西?有!儒跟道,你看看他們的一些言論、著述引用佛法。儒釋道在中國這兩千年當中,實在講它也融化成一體,道並行而不相悖,彼此相輔相成,造成和睦、繁榮、興旺的社會。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的,要把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找出來。
所以根,佛法的教誨是從斷煩惱。斷煩惱障、斷所知障,從這下手。儒家格物是斷煩惱障,致知是斷所知障,兩種障礙沒有了,菩提心自然現前。誠意、正心,我們現在講的這個菩提心,誠意就是真誠,正心是什麼?正心就是後面四個,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正心。儒講得簡單,佛法講得詳細,就是經論裏面所說的,它講叁個,深心、大悲心,我是把深心講成叁個,清淨、平等、正覺,深心;慈悲就是大悲心。《觀無量壽佛經》佛所講的,至誠心就是真誠;深心是一樣的,跟《起信論》是相同的;後面這一條回向發願心,回向發願就是慈悲心,慈悲心是他受用。對待人要一片慈悲,對待自己要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有了,諸位看到夏老居士會集的這個本子,菩提心在上面。
菩提心現前,你的身才修了,爲什麼?你身跟這個完全相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你的身修了。「身修而後家齊」,家裏頭每個人都修身,這個家怎麼會不齊?齊是整齊,一絲毫不紊亂。「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中國自古以來,國融入了社會,那個社會是什麼?天下。天下是大社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世界,中國人常常講天下,而不講國家,國家是小,天下大,中國人把國家融入社會,融入了天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四海之內,在過去人的觀念是宇宙、是個地球,除了我們自己國家,周邊還有許許多多國家,皆兄弟也。所以中國在曆史上,確確實實從來沒有侵略過別人的領土,從來沒有對其他的國家族群發生戰爭,沒有的。他爲什麼這樣的和睦?聖人教誨。這聖人教誨在中國可以說集中,就正如湯恩比所說的「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外國人講的。
在中國,我們講《十善業道經》,曾經講過「雍正皇帝上谕」,雍正皇帝他的思想當中、理念當中,儒釋道是一家。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所以我讀了「雍正上谕」之後,我覺得多元文化這第一個說出來的應該是雍正皇帝,而且他真正落實,他對于叁教平等的尊重。而平等的在社會上大力的來推動,使儒釋道能教化一般的平民百姓。儒釋道叁家都是教人爲善,沒有教你做惡人,都是教你做善人。這是中國傳統教學,我們必須要知道,特別要懂得家庭教育。這是中國教育的特色,全世界我們沒有看到其他國家民族是這樣教的。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那就是佛法裏面四弘誓願裏所講的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包括世出世間,成就後得智。
家庭教育,這最重要的是德行,道德的教育。道就是倫理,五倫是大道,這是孔孟所說的,五常、八德是德。八德,自古以來有兩種說法,我們把兩種融合在一起,除掉重複的,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從家庭到學校都教這個。人,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這十二個字,與這十二個字都能相應,這個人是有道德。兩千年的曆史,奉行道德的人很多,曆史上都有記載,這些道德的故事講不完。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條目,就是《弟子規》,總共叁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