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八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六八集)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三段业果甚深,宝首菩萨偈颂第一首。请看经文: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

  

  这偈颂第一行,『行业』应当念去声,去声就是行(ㄏㄥˋ)业,作为动词讲,不当作名词讲,作动词讲,意思就是讲造业。我们讲造业,造是个动词,随其所造业,这个「行」就是造的意思。『如是果报生』。这一首偈里头含义很深很深,前面我们讲过「答意」,答意里面讲「达体业亡,迷真业起,报因业起,何须我耶」。这前面跟诸位说过了,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再说得贴切一点,我们自己这个身体,一般人所谓「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这就谈这个事情,这是大问题。古今中外哲学、宗教甚至于科学都在探讨这个问题,究竟它的真相是什么?佛法里面讲的大事因缘。

  

  文殊菩萨问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把它记住,菩萨问得好,「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说的。既然无我无我所,为什么有「受苦受乐」?为什么有「端正丑陋」?为什么有「内好外好」?为什么有「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文殊菩萨提出这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十法界里头的,六道里面这十个问题非常显著。末后说「然法界中,无美无恶」。法界是平等的,没有一法对立。这十句五对,苦乐是一对,端正丑陋是一对,对立!现在科学家讲的相对,三千年前,你看菩萨就讲相对的世界。

  

  可是在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相对,平等的。平等的法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业果甚深。『宝首菩萨』回答一共有十首偈,第一首偈是正说,正式答复,答复文殊菩萨,后面九首都是比喻,用比喻来说明,所说的全离不开这一首。所以第一句讲「随其所行业」,就是随众生所造的业,造业有善业、有恶业。第二句这是讲有果报,「如是果报生」,果报从哪里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果报。这果报里面,我们一般总的来讲,祸福、苦乐就现前了;末后两句是法身菩萨、如来的知见。

  

  我们看清凉在这个地方的注解,先把清凉的注解念一遍。《疏》「初一法说,余九喻况」。喻是比喻,这是十首偈,先给我们介绍十首偈里是两个大段落。下面说「今初」,现在我们看第一首,这个初是第一首。「上半」就是前面这两句,「约俗谛缘生,即业报相属,答前现见」。这是答复文殊菩萨所问的,为什么会有种种对立、相对的?是由于行业所感的果报。「次句」就是第三句,第三句『作者无所有』。「胜义即空,印其案定,此二不二,故不相违」。不相违是什么?真跟俗不相违,真跟俗不二;「无所有言,该上业果,则亦无我所」。这些相,幻相,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得太清楚、太明白。

  

  我们总结六百卷《大般若》,也是总结《般若心经》,《般若心经》是总结六百卷,我们再把它浓缩,用一句话来做总结,那就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诸法实相,所以空有不二。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胜义谛是什么?胜义谛是电视的萤光幕;这俗谛缘生是什么?是萤光幕显现的画面。你们想想,所显现的画面跟萤光幕的关系是一还是二?是二,但是此二不二,离开萤光幕,这个影像就显不出来。萤光幕上一丝毫不沾染,这就好象是法性、法界绝不沾染,无善无恶。可是业果所现的幻相,这个幻相确实有善有恶、有苦有乐,显现出来的无不是相对。你要看穿了就没事,你的心就清净;你要是看不穿,你心总是浮动,你的心总是被外境所转,那就很苦!

  

  所以看穿之后,天下本无事,你的心永远是静的,唯有静才生慧,唯有慧才看到此二不二,此二不二是真相。你看到一边,真不是妄,妄不是真,这是什么?这俗谛缘生是妄,胜义即空是真。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执着一边,凡夫执着俗谛缘生,所以心跟着外头境界转;小乘执着胜义即空,所以佛说他堕偏真涅槃。有什么不好处?不起作用,所以堕涅槃坑。这叫两边,空有两边。唯有大乘菩萨真有智慧,他看出来此二不二,他两边都不堕落,所以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得大自在,他才能自度,才能度众生。你堕在一边,自度都度不了,你怎么能帮别人。

  

  再跟诸位说,俗谛就是我们一般讲世间法,胜义就是讲出世间法。我们一般人对于佛法了解不够深的,这真俗二谛没有办法圆融,所以误会佛法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那跟世间法对立的,这是错误的,这是小乘思想。所以小乘的成就不高,充其量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超越六道轮回的修行非常辛苦,没有大乘那么自在。大乘的超越超过小乘太多,还不需要像小乘那么样的苦行就超越了。明了事实真相,这是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所以《华严》跟《大论》里头都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话是真的。世间多少聪明的学者,如果没有真正高明的人指点他,他自己来研究佛教的经典,往往就产生这是错误,也就是真俗二谛他不能够圆融,圆不过来。所以这世智辩聪,不解如来真实义。

  

  如果佛法真的叫出世法,消极的,那诸位想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辛辛苦苦四十九年到处教化众生?我们看世尊之所作所为,那是无比的积极。四十九年没有休息,每天跟大家上课(讲经说法就是上课),而且上课的时间是每天八个小时。这经上我们看到的,世尊当年在世每天「二时讲经」,那是印度的时。印度把一昼夜分为六时,白天三时,夜晚三时。昼三时叫初日分(日是有太阳)、中日分、后日分;夜三时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我们中国在古时候,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来说这个时辰,所以中国时辰是十二个时辰,十二时,印度是六时。我们现在用西方的单位,西方单位把一个昼夜分为二十四时,所以叫做小时,我们中国人叫小时,为什么叫小时?比中国小,比印度更小。所以你就晓得印度那个时候一时是现在的四小时,那二时呢?二时就是八小时。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说法八个小时,四十九年没休息。

  

  所以,我们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佛教是什么?佛教是教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教育的内涵真的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无论什么人你有问题,你要是遇到释迦牟尼佛向他请教,他都跟你说明、解说,都教导你,教导你非常满意,这在现在遗留下来的《大藏经》里面我们看到。从《大藏经》里面你仔细去观察,我们肯定佛的智慧博大精深,确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己完全做到了。

  

  在这个世间因为还有个身体,身体,色身,需要养这个色身,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四样是最基本的,不能再少了,所以佛定的这四样叫「四事供养」,这四桩事。饮食,托钵,托钵这个意义很深,是给众生种福田。众生有缘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跟佛与佛弟子结缘。佛与佛弟子,佛弟子都是菩萨、罗汉,福田僧,你供养他们真的种福了。衣服很简单,都是捡一般人丢弃的旧衣服,破烂的旧衣服,那怎么办?把这些旧衣服有可以用的那一块把它剪下来,然后把它缝在一起,这就是袈裟。你看我们现在是整块布做出来,从前就是小块小块、一条一条的凑起来,成为一件衣。饮食容易得到,衣就比较困难,过最简单的生活,过最快乐的生活。世间人认为这很苦,佛菩萨非常快乐。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到外面托钵,吃完之后就没事情了,老师跟学生在一起讲经说法、研究讨论。所以它是教学。

  

  在当时没有任何宗教形式。这个宗教仪式,这些仪式、规矩,仪规都是后来祖师们因为自己有道场,道场住的人很多,人多当然要守规矩,所以就定了有五堂功课。所以诸位细细观察,佛教在最初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里面没有拜天,没有拜上帝,没有拜神。释迦牟尼佛是老师,一直到今天我们还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就是最初创教,建立这种教育最早、最根本的老师,称为本师,像中国尊称孔子为先师,至圣先师。我们自称,跟着佛学习的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儒家也是这样自称的。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佛教给我们什么?佛了解果报所生是随其行业,每个人行业不相同,每个人果报不一样。这个事情在哪?就在现前。我们今天生活在图文巴,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你说一样不一样?不一样。我们饮食起居都在这个学院,可是每个人每一天你自己苦乐的感受不相同,什么原因?因为你造的业不一样。造什么业?起心动念就是造业,言语是造业,一举一动行为是造业,不一样。我们是凡夫没有入佛的境界,也就是这个经教我们虽然天天听没听懂,没有契入。契入怎么样?契入就心开意解,你就法喜充满,你不会受外头境界的影响。因为不能契入,没有办法契入,我们还是凡夫一个,天天听,听经上的,经上是世尊的境界,是世尊那些大弟子的境界,大弟子是法身菩萨,不是我们的境界。他们已经不受外面境界转了,超越了,他们知道此二不二,我们这个此二一定是二,你有什么法子?这个错误的观念不肯放下,你就永远不能入佛门。

  

  障碍外头没有,佛法讲内学,这跟儒家讲的完全相同。儒家所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反过头来求自己,这正确的;求自己,这就是内学。反求诸己,你慢慢觉悟了,外面对你的影响那个程度就愈来愈低。不会看到外面一点,自己心就慌、就乱了,六神无主了,这可怜,这佛经里面常讲「可怜悯者」。佛法是究竟了义的大法,这个究竟了义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学的名词是「诸法实相」,彻底明了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真正彻了之后,『作者无所有」,这个无所有里头包括所作,因为它这个句子,偈颂是五言颂,每一句是五个字,无所有包括所作…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