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八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作者、所作無所有。作者無所有,所作也無所有,這個話我們就不懂。前面兩句好懂,這句不懂,這一句才是事實真相。

  

  諸位在這一次講座當中,我請鍾茂森居士把美國太空總署裏面最近發現的新的訊息,給大家做一個報告,這個新的訊息,這科學家發現的,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這是大事情。時間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那要不是真的話就是說明什麼?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也不是真的,空間要不是真的就沒有距離。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是十萬億個佛國土,在哪裏?在面前,沒有距離。這個事情我們就今天用電視這個方式、這個現象讓你來體會。在電視畫面上的,我們曉得電視頻道很多,同樣都在一個畫面上,我們按一個頻道看到一個畫面。如果說這些頻道我們同時都按,所有的畫面全部出來了,那這叫什麼?這叫沒有空間。沒有時間,過去未來也在面前,這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神通,這才叫事實真相。我們現在這個能力失掉了,所以在許許多多頻道當中,我們只能夠見一個頻道。這就好比佛法講十法界,我們今天只能看到人法界,其他的法界我們看不到。就好象電視頻道一樣,我們只能看這一個頻道,只能在這一個頻道裏活動。

  

  我們曉得除這個頻道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頻道,在理上講,法界無量無邊。爲什麼?每個念頭就是一個法界,而且念念不相同。我們可以從江本勝博士水實驗裏頭得到訊息、得到啓示。你看他那個實驗,這十年做了幾十萬次的實驗,從來沒有兩個結晶是相同的。你說爲什麼?隨其所行業不一樣,前念跟後念不相同,那個果報當然就不一樣。你看到水結晶是果,它相似,但絕對找不到相同。我前一個念頭是善念,後一個念頭也是善念,但是前一念善念跟後一念善念不一樣,這水結晶裏頭看得特別明顯。這個道理我們要多想想,要細心去體會。整個宇宙人生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所以我們念念不一樣,念念就是一個法界。

  

  佛菩薩之高明處,他能夠接觸一切層面,他不受它的影響,這叫功夫,我們一般講叫定功。凡夫沒有這個定功,一接觸馬上受影響,自己就亂了,自己在境界裏做不了主,這是很可憐、很可悲。佛經裏面常講「可憐憫者」,說誰?就說這些人,這些人在六道裏頭占大多數。佛菩薩也是爲這些苦難衆生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來教化讓他們認識事實真相。

  

  事實真相只要是明白了,你就不受它的影響,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順境、善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不生貪戀;逆境、惡緣現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沒有瞋恚心。縱然自己被人殺害了,也不起瞋恚心,也沒有報複心,還是歡歡喜喜若無其事。像古德所謂的「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這講殺頭,在殺頭的時候猶如斬春風,爲什麼?沒有生死。那個現象就像一個畫面一樣,假的不是真的。身是假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在這裏操什麼心?你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說得多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明心見性的話。本來無一物,現在有沒有?現在沒有,還是沒有!你求任何一法都了不可得。

  

  所以學佛貴在什麼地方?貴在曆事煉心,這叫真修行。曆事是什麼?我們在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在工作,在這裏頭去練。練什麼?就是練此二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這《心經》上說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此二不二,故不相違」。不相違,不相違背,沒有對立,沒有矛盾。各人行業,各人果報,不一樣。無有作者,也無所作,這確實是有相當的深度。

  

  這一大段的標題「業果甚深」,在這一品經裏面佛菩薩跟我們講「十甚深」。十,實在講不是數字,十是代表無量,沒有一法不是甚深。甚深在哪裏?就是甚深在不二,實在講不二就在面前,你就是看不出來。爲什麼看不出來?是因爲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不二你就看清楚了,你什麼事都沒有了,你的心得清淨了。清淨是一念不生,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到這個時候你就回歸到自性,這個時候我們就稱你作法身菩薩,你就不是凡人。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那真正是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是果,苦是什麼?諸位細心想想,執著苦不苦?分別苦不苦?妄想苦不苦?苦!所以《華嚴經》上講的「執著」就是佛在一般大乘經上所講的見思煩惱,《華嚴》裏面所講的「分別」就是一般所說的塵沙煩惱,《華嚴》講的「妄想」是一般經論上講的無明煩惱。無明、塵沙、見思苦不苦?這些東西沒有了,那真樂!真樂從哪裏來?你得要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道理我們不是不懂,這些話我們不知道聽了多少遍,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那麼執著,還是放不下!這就好比說天天在學,考試都得個零分。不是不用功,很用功,但是從來沒有及格過,不但不及格,零分。這個原因我們要很嚴肅、很認真的去尋找,要把這個業因消除,我們的學佛才會有進步。得分少,得一分、二分算不錯了,一分、二分我們就可以到叁分、四分,就可以到十分、八分;從來都沒有得到一分,這是不應該的。爲什麼古人這個修學成績比我們現在人好?這個道理要懂。

  

  離苦得樂是果報,因是什麼?因是破迷開悟。所以佛的教誨就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苦是從迷來的,你不了解事實真相,從迷來的;樂從哪裏?樂從覺悟,明白了,了解事實真相了。佛講般若講二十二年,說法四十九年,般若講二十二年,你就曉得,般若是佛教化衆生最主要的課程。禅宗是般若不是禅定,我們在過去講《壇經》的時候跟大家講得很清楚。般若是真實智慧,從哪裏來的?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現前,我們佛門稱爲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分證佛。

  

  你要破迷開悟,那一定要依聖賢教誨,否則的話,你怎麼悟?你沒法子悟。不依靠老師,我自己來修行,能不能開悟?《壇經》上說得很好,威音王佛以前或者有,威音王佛以後決定沒有。那威音王佛是什麼時候的?久遠劫之前。所以佛法是師道,你不能跟一個好老師學習,你怎麼會成就!聖賢教誨是不是他自己發明的?不是,他以自性智德,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也就是他開悟了。他所悟的跟諸佛如來所悟的沒有兩樣,這是說明他教我們的東西可靠,沒有錯誤。我們對于聖賢教誨還起心動念、還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了解他的意思?這就是「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道理在此地。

  

  你一定要親近好老師,好老師把他自己修學證果的經驗、心得告訴你,提供給你做參考。你自己一定要依教奉行,你要去做、去落實,你才能夠開悟。所以,老師幫學生的忙只有開示,《法華經》上講的「開示悟入」,老師只能做到開示,學生要悟、要入,所以悟入是學生的,老師沒有辦法代替你,你要悟、你要入。悟是什麼?明白了;入是什麼?做到了。你要不能把它落實變成你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你就沒有入;真的把古聖先賢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那就快樂無比。這就是借著別人的真實智德,把自己自性的智德引發出來。好象我們是一盞燈,這個燈是滅的,沒有點燃,諸佛菩薩那個燈是點燃的,我們借著他的火把我們自己這個燈點燃。點燃的時候,我這個燈的光明跟他的燈光明沒有兩樣,無二無別,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你不悟、不入,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那要怎樣悟?怎樣入?業障深重的人,佛有方法,所謂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的方法就是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爲什麼?一門深入,你就定了,定能開慧。所以學東西同時決定不能學很多,真正好老師、善知識決定是教你學一門。我在臺中跟李老師,這個話跟諸位講過很多遍,你想學兩門,老師不教你,而且老師肯定的跟你說:兩門你學不成功,你沒有這個能力。說得這麼清楚。我自己以爲很聰明有能力,老實說你沒有能力;同時學兩門、叁門的,那要像惠能法師那樣的差不多,可以。方老師告訴我,惠能以後沒有看到第二個惠能,他警告我不能學他,學不到的,那真正叫天才。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老老實實聽老師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一條成功的道路。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修,我們繼續看寶首菩薩偈頌第一首:

  

  【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

  

  我們先就世間俗谛來說,這個好懂,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懂得時時刻刻身語意叁業所造,然後它自然果報就現前。在這個地方使我們很自然的就想到,前面講到,我們不能離開老師,所以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就是孝道、師道。中國,在早年我童年時代住在福建,福建省幾乎家家戶戶堂屋裏面供的祖宗牌位都寫著「天地君親師」,這個印象我非常深刻,天地君親師。到以後遇到李老師,這才真正算是接觸到儒家的教誨,在這之前都不能算是正式的。從小在農村私塾裏頭接觸一點邊緣,不能算正式的,對它並不理解,有這麼一個印象,到以後跟隨李老師,這才懂得、才明白了。

  

  中國傳統的教育決定離不開儒家,儒家可以說是主流,在這二千五百年它占的是主流的地位。它教育的特色,實在上就是說「反求諸己」,做這種功夫。所以《大學》裏面講「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它的教育起點在這個地方。修身,怎麼個修法?你要修身,頭一個要正心;要正心,你必須要誠意;要誠意,你一定要格物、要致知,致知在格物,這是真正做學問,真正在修養自己的德行。

  

  儒家這種修行的方法跟大乘佛法完全相應,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發菩提心。「淨業叁福」是大乘修行指導的最高原則,爲什麼?佛說這叁條…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