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六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叁大段業果甚深,我們從長行看起,從第一行長行看起: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言:佛子,一切衆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雲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
這是長行這一段文,這段文裏面一共有四段,第一段就是能問所問的人,『文殊菩薩』跟『寶首菩薩』。第二段是確立一個前提,這是世尊常常教誨的,佛弟子都肯定、都承認的,就是『一切衆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這一句的意思,一切衆生只有四大的假名,這是從物質上說的。世尊在《般若經》上常常講,一切衆生的色身,叫五蘊身,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衆緣和合而現起這一個現相,這個現相我們稱爲身相,所以這個身是假有不是真有。
色裏面說爲四大,這個四大是地水火風。我們在學佛經教聽到這個名詞我們就知道,世尊給我們所說的這物質現象,地。它這四個字都是形容,地是個固體,我們現在講物質的形態,地是固體。水大跟火大,我們知道火是講溫度,水是講濕度,現在科學家講電,跟佛講的非常非常接近。可能佛說的也就是科學家今天講的物質基本形態有這麼四種,四種特性。現在講到最小的物質,原子、電子、粒子,無論小到什麼程度,一定是這四種現象。再小,在顯微鏡裏面能觀察到,你能看到它是個物質,它是個物質我們就稱它爲地大。它決定帶電,帶陽帶、帶陰電;帶陽電,就是佛經裏面四大的火大陽電,水大陰電。它一定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這個動就用風來說,所以風是動的,決定沒有一個物質是靜止的,它都在那裏動,它有運動,而且這個運動還是有規律的。這是物質的四種特性。
五蘊裏面除了物質之外,那是精神。精神方面佛說了四個,四蘊。受,感受,苦樂憂喜舍的感受,這精神方面。想是念頭的起伏,我們講思想,你有思惟,你有想象。第四行,行蘊。行是什麼意思?行是行動,就是說無論是物質現象也好,是精神現象也好,你的受也好,你的想也好,都不會止于一個境界,都不會止于一處,它是動的,它止不住的,這就叫行。行蘊是講,心法也是動,物質是動的,思想、感受也是剎那不住。最後說一個識,識是什麼?識是你的精神、物質到底從哪來的?總有一個來處。爲什麼會有這個物質現象,有這四大現象;爲什麼會有這精神的現象,有這種感受的現象,苦樂憂喜舍感受;有這思想,我們一般講的是見解、思想,都包括在想蘊裏面;而且它不住,剎那不停。這個物質現象不斷在變化,我們在上一堂課講過,變化速度之快無法想象。它的存在那真是億萬分之一秒,它的存在,才起立刻就滅,前面一個滅了,後面一個生了,永遠不住,永遠不停,這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所以佛最後給你說出來了,識。
阿賴耶識裏面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佛說這些種子如果是有形狀、有體積,哪怕是它再小,像科學家所說的這個宇宙的原點那是億萬兆分之一,盡虛空也容納不下。好在這個物質現象跟精神的現象都不是真的,剎那不住,並皆速滅,這是阿賴耶裏頭含藏的種子習氣。舊有的種子無量無邊,新熏習的種子也是無量無邊。這是說明宇宙的現象,佛經裏面講的諸法實相,無論是物質、精神這兩方面都是並皆速滅,哪有我?哪有我所?你要去找我、找我所,都不可得!無論是哪個宗派,這是大乘學者都承認的。佛在經上常講!
又何況這文殊菩薩他們這一類真正覺悟者,不僅聽佛說,他們親證了。我們今天是解悟,聽佛這麼說的,沒有證得,菩薩親證這個境界。覺首、財首,我們現在念到寶首菩薩,這第叁信位,我們要知道這是大乘,這不是小乘。大乘信位菩薩他們斷證的功夫,七信以下相當于小乘;第七信位相當于阿羅漢,初信位就是須陀洹,二信、叁信他們斷證功夫應該是在小乘二果斯陀含,但是他們所知障輕,智慧,阿羅漢都不能跟他相比。你看看,他在華嚴會上,當然華嚴會上這些菩薩都是諸佛如來大權示現,不是真的初信位菩薩、二信位菩薩、叁信位菩薩,不是真的,示現的。爲什麼做這樣的示現?爲教化衆生。
我們這些人雖然不是大乘圓教根性,可是也沾了一點邊。清涼大師給我們講《華嚴》十種機,就是這十種人他具足有聽《華嚴》的條件。我們算不算這裏面?當然那最後一個就說我們,最後一個是說大心凡夫,大心凡夫也是《華嚴》的當機者,他聽得懂。大心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心量大能包容,如來在經典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凡夫裏頭,確實他是凡夫,爲什麼?一品煩惱都沒斷,可是心量真大,起心動念他都能想到全世界的衆生,這樣的人那這是《華嚴經》的當機者,他來聽這個經,他能聽得懂,他能有受用。在佛法裏面講發菩提心的衆生,菩提心發了,但是未必能證得。
初信位菩提心就發了,沒證得,什麼時候證得?證得就是初住位,跳了一大截。十信位在學習菩提心,發了之後在學習沒有證得,這個心就是我們常講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十信位的菩薩都有;雖然都有,還有夾雜,不純!所以說沒有證得。這個心一發就是聖人,圓教十信位的菩薩不會退轉了,他們這個位次確確實實是在相似位,相似位在十法界裏面就是四聖法界。我們六道凡夫是觀行位不是相似位,相似就是雖然不是真的,它很接近。我們這個觀行就距離很遠,連相似都達不到。
所以觀行位裏面,就是真正用功依教修行,真的依教修行,真幹!認真努力在幹,這是觀行。如果是遇到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淨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是相似位,他要生淨土那是生方便有余土;分證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念佛不能往生,那就是天臺大師所說的「名字位中」,名字位是什麼?有名無實。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很感慨,放眼我們現前這個世間,不學佛的人咱們不問,我們專講學佛四衆同學,在家二衆、出家二衆,天臺大師六即佛我們是屬于哪一個階段?細心想一想,我們都是大師所說的名字中人,名字位中,也就是說有名無實。有名無實念佛都不能往生,剛才說過,念佛往生至少那個位子最低的是觀行中人。真幹!
我們很想真幹,爲什麼幹不出成績出來?這一點要曉得,佛法裏面一入門就傳給你叁皈五戒,我們叁皈五戒受了,我們是觀行即裏面,還是相似即裏頭,還是分證即?統統不是,我們是名字即中,有名無實。爲什麼?你想想看叁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皈依覺,覺而不迷,我們今天依然是迷而不覺,皈依佛這一條沒有。法是正知正見,我們現在依然是邪知邪見,邪而不正,皈依法這一條也沒有。僧是清淨,淨而不染,我們今天依然是染汙,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大家都知道,現在這社會是個大染缸,我們每天泡在裏頭染,愈染愈嚴重,皈依僧這一條也沒有。叁皈有名無實要知道!知道之後人家問你有沒有皈依?我們不敢講。我在形式上受了,實際上沒有,講老實話,五戒也是一條都做不到,這怎麼能往生?阿彌陀佛再慈悲,把我們拉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邊的人都側目而視,我們跟他格格不入。你怎麼辦?所以阿彌陀佛也省事,不來了。我們怎麼辦?
我們這一生想不想到極樂世界去?不到極樂世界去,在六道裏面,那自己得想一想,我們自己這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業多還是惡業多?自己問自己,不要去問別人,果然善業多,還不錯,來生叁善道受生。如果說惡業多,那來生就叁途去了,你說這多可怕!我們要問一問,爲什麼古人念佛都能往生?現前這個世間念佛往生的人還算不少,我們時有所聞,細心去觀察這些往生人都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老實人。老實很難得,老實人是好人。我們自己細心檢討,我們不是老實人,老實就好了,爲什麼?老實人不胡思亂想,老實人不胡說八道,老實人不胡作妄爲,所以他念那一句佛號他能夠帶業往生。你想想我說的這個不老實,你承不承認?
胡思亂想、胡說八道、胡作妄爲,不老實。不老實你就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大德講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這個心散亂就是我剛才講的這叁樁事情,身口意都不老實,所以「喊破喉嚨也枉然」。天天念佛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去不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那真的要想在這一生要去?不是沒有辦法,辦法真有,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真是慈悲到極處,知道我們根性很劣,業障很重,對我們這一類的衆生也都照顧到,我們要懂得感恩。
真正要救自己,從哪裏學起?我們在經教裏面讀得太多了,叁皈五戒要以十善爲基礎。十善,我們都能說得出,身不殺生、不偷盜、在家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癡,我們都能說,沒做到!做不到。爲什麼做不到?從小沒有接受過做好人的訓練,這一點,那我們就大大的比不上古人。今天我們這科學技術、物質文明是超過古人很多,但是倫理道德這方面的教育遠遠比不上古人。倫理道德是從小就培養你做一個好人,我們沒有接受過這訓練,所以我們做人那個根,根本壞掉了,我們深深感觸到痛苦不能成就的因緣。
現在我們自己要想成就,這我常講的我們要從根本做起,從頭開始學做人。這樁事情佛在戒經裏面講得很清楚「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無有是處」,這佛說的。中國佛教確實只有大乘沒有小乘,這古大德也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爲什麼中國不學小乘就學大乘?中國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儒家講的倫常大道,行!現在學佛的人小乘沒有學,這個儒道也沒有學,沒有根,所以你不成就。我們明了這個因緣之後,這才特別強調要學做人的根本。所以我們辦「仁愛講堂」,…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六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