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故」。
「無我亦叁」,第一個是「無相無我,我相無故」。無相無我是遍計所執性,這個相本來沒有,所以叫無相,「即此無相說爲無我」,無相無我。我們現在要問,我相到底有沒有?你要是稍稍契入大乘,你就知道真的沒有,正如《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一切法的真相。那我們這個相有沒有?沒有,剎那生滅,遷流不住。就像那個旋火輪,你看到那個火是一個輪,不是的。它好象是一點一點的相續,實際不是相續是遷流。它速度太快了,你看到好象是個輪,實際上根本輪就不存在。我相亦複如是,所以說是無相無我。現在科學家也發現到這個事實真相,說宇宙之間沒有物質存在,只有能量,沒有物質,物質是能量變現的。這些發現逐漸逐漸與佛法講的接近了。
所以我常常感到遺憾,這些科學家沒有能夠看到佛教的經典,他們如果能夠接觸到佛教經典,會對他們有很大的啓示,他會有更多的發現,有更精辟的解釋。但是中國古聖先賢留下來的這些典籍,我們都知道用文言文寫的。你要想讀中國古聖先賢遺留下來的這些典籍(這些典籍確實是智慧、是經驗),那就不能不學漢文,還得要學漢文,學中文裏面的文言文,你才能夠直接讀誦研究漢學裏面古聖先賢的智慧、經驗、教誨,你才能受益。如果你要不認真學習,這個典籍在,我們講堂裏面這麼多書架都是的。世間法的我們這裏頭有《四庫全書》,出世法的,我們這裏面有十幾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經》,現在放在這個地方沒人看,爲什麼?鑰匙沒有。
鑰匙就是文言文,你能夠通達文言文,這個鑰匙你就拿到了。你要是拿到這個鑰匙,你要是打開這個寶藏就欲罷不能,你會感覺到時間不夠用,夜以繼日。以前你們都知道楊老師楊淑芬在此地,《四庫全書》我看只有她一個人在翻,每天晚上看到叁、四點鍾,天快亮了,舍不得放下,她有這把鑰匙。這一把鑰匙取得也並不難,《叁字經》、《弟子規》裏頭都講,教學最重要的「專」,《叁字經》上講「教之道,貴以專」。教要專,學是更要專,你就拿到了。要多少時間?在一般講是一年,不長。我們沒有把一年的時間專用在這門上,所以不行。
以前李老師教導我們要拿這個鑰匙在古文,取古文。爲什麼不取經典?經典是當時最淺顯的文言文,就等于那個時代的白話文一樣。所以佛經的體例在中國文學裏面稱爲「變文」,文學史裏稱之爲變文,變化的變。你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漢唐時候的翻譯,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間,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我們現在看看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很淺顯,好懂。你要把《古文觀止》拿來比較,古文難懂,佛經容易懂。佛經爲什麼用這種文字?祖師大德爲了普及佛法、普度衆生,用最淺顯的文字,譯經的法師他的一片慈悲心。所以你能看得懂佛經,你不見得能看得懂古文,中國儒家、道家、諸子百家的這些東西你未必能看懂。你能看得懂儒家、道家、諸子百家,那你讀佛經就輕而易舉,一絲毫困難都沒有。願不願意拿這把鑰匙?現在不能夠強迫,現在我們是講的民主自由開放,完全是自己發心,自己想不想要這把鑰匙。
無我第二個叫「異相無我,與妄所執我相異故」。異相無我是說的依他起,意思是講相有不是沒有。雖有相不是像它遍計所執的,爲什麼?相是依他起的,決不是憑空想象的,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無相無我是個抽象概念,所以我相無故,這個地方不能講我相有。我相是什麼?身相,身有。身是不是我?一般人就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在哪裏。總是這樣執著,這是我,我在這裏。這就是異相無我的意思。第叁個意思「自相無我」,這是屬于圓成實,圓成實性自相無我,「無我所顯爲自相故」,這個無我所顯就是前面兩種無我,無相無我、異相無我,這兩種無我顯示出來就有自相無我,無我所顯爲自相故。就這個自相稱之爲無我,這是無我的叁個意思。
後面還有一句「無相亦叁」,第一個「相都無故」。相有沒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你要是說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相都無故。第二「相無實故」。因爲相無實,所以它都無。相不是實在的,相不是永恒的,雖有,時間太短暫了,古人用旋火輪做比喻,比喻得好。旋火輪在快速轉動的時候有沒有輪的相?好象是有,實際上呢?實際上沒有。相有無實,不是真的,是光的點轉動得太快了,我們看起來好象是有。第叁「無妄相故」,後面它有一句「然皆融攝,則此宗意。而偈正意,多約前二性辨」。前二性就是遍計所執跟依他起。說得那麼多,說的是一樁事。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從一樁事情面面觀察,我們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相是幻相,事也不是真有。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問:你要不要放下?最後真正的用意是放下,明了事實真相叫看破。
佛的千經萬論、千言萬語把諸法真相說破,讓你明白,讓你了解,看破了。看破之後,你才肯真正放下。也許有人問,這是很普遍的,我想自古以來都不免,世尊當年在世也不免。我統統放下之後,我的生活怎麼辦?提出這個疑問的人他有沒有看破?沒有。了解事實真相之後,不是跟你說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那你怎麼樣放?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放下是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再起心動念了,這叫放下。放下跟提起是同時的。釋迦牟尼佛放下了,放下之後怎麼樣?現身說法,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如果你要誤會,我什麼事情都不幹了,我統統放下了,那釋迦牟尼佛成佛應該不要再教化衆生,也統統放下。爲什麼?在這個世間示現是給大家做榜樣、做模範。身體要不要生活?需要。但是生活很簡單,吃飽了,穿暖了,有個地方遮蔽風雨,夠了。給我們示現的是「于人無爭,于世無求」。
生活所需是福報,福報是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的,當然我們凡夫沒見性,性德裏面的福報我們享受不到。那我們今天所享受的?享受是修得的,我們這一生貧富貴賤,這是命!貧富貴賤在果報裏面是屬于滿業,前世所修的,這一世你來享受。前世你修的因多,譬如財富,財布施多,這一生當中,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發財。你做的工作是緣,你命裏有的財富是因,人家跟你做同樣生意他不會發財,你會發財,緣相同,因不相同;你命裏頭有,他命裏頭沒有。
財富是過去生中修的,在這一世當中果報現前。你修得多,你得的就多,修得少,得的就少,是這麼個道理,不需要刻意去經營,用不著。用清淨心,用真誠心。如果真的有智慧,我錢財多了,除了我自己正常生活之外,你再拿去布施,愈施愈多。中國古時候範蠡就給我們做了個典範,叁聚叁散,他永遠散不盡,爲什麼?愈施愈多。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就吝啬、吝財,不肯修財布施,這樣子他的財富就有限,他命裏頭的財用完就沒有了。所以,不懂得業因果報!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我們要想得這叁種果報,你就修這叁種因,不要疑惑,不要有所希求,自自然然的果報就現前了。你利益一切衆生的心無盡,那你這叁種果報也是無盡的。
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多,佛在經上常給我們說財寶是五家所有。你命裏頭沒有,你雖然得到,你守不住。大火會把你燒掉,大水會把你漂掉,還有盜賊,還有敗家子,你怎麼能守得住?所以有智慧的人怎麼守?散財就是真守,幫助一切苦難的人,你那個財用永恒不盡,無論做什麼事情是財源滾滾而來,災難也能化解。災難怎麼化解?無我就化解了,無我誰受災難?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是用修自己的功夫來化解災難。這很有道理,因果上講得通。災難是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爲所招感來的果報。修自己,把自己不善的念頭去掉,不善的言語去掉,不善的行爲去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十善業相應,這個人怎麼會有災難?什麼樣的災難對他都不會造成傷害,火不會燒他,水不會淹沒他,甚至連惡人都不忍心殺害他,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今天世界上劫難這麼多,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善的多,善的少,所以才有這樣的果報現前。那要怎麼樣拯救這個社會,化解這個劫難?沒有別的,教育,教學爲先,讓大家覺悟。在這個世界,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地區,哪一個種族,哪一種信仰,你去調查調查,你去問問,你要不要財富?你要不要聰明智慧?要不要健康長壽?這叁種祈求超過了國家界限,超過了種族界限,超越了宗教信仰界限,超越了文化的界限,是一切衆生共同的希求,共同的願望。佛法裏頭講得透徹、講得清楚,「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肯去十惡、修十善,今天我們勸導大衆,你認真落實《弟子規》的修行,你就能改造命運,你就能化解災難。你自己一個人化解了,就影響你一家;你一家化解了,就影響你的鄰居,鄰裏鄉黨。
如果我們能有效的使用衛星電視、網際網路,把《十善業》、《弟子規》的教學向全世界來推展、來介紹。這裏面首先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把語言文字這個問題解決,那就是要翻譯,把它翻譯各種不同的語文,向全世界快速的推展介紹。人人都明白了,人人都覺悟了,人人都回頭了,這個世間的災難就化解了,古老的預言就不靈了。預言說的是常數,但是諸位要記住,數是常數不是定數,會變的;斷惡修善的行動就是變數,《了凡四訓》裏面講得透徹、講得清楚。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認真努力的去幹,真有效果,這不是假的!
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章嘉大師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把這個道理講給我聽,我明白了,我相信,依教奉行,這一生改造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學佛實在講老師很重要,這樁事情自古以來可遇不可求,學生對老師的信心,誠敬是你學習成敗的關鍵。好老師真的遇到了,那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一個老師教很多學生,這許多學生在一生當中成就的不一樣,有的成功了,有的半途而廢,有的墮落了。什麼原因?一個老師教的,對老師的誠信、對老師的誠敬不相同,道理在此地。換句話說,你要樂意接受教誨,你才真正能有收獲。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八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