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行善,這個能量永遠不會失掉。這個說法接近科學,也符合經論所說,但是經論說得比他透徹,比他精采,他這是粗枝大葉,略知一二。由此可知,我們要是把自性說之爲生命,永恒的!自性不生不滅。
自性沒有空間,沒有時間,遍虛空法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爲什麼?虛空法界是它現的相。所有一切剎土衆生同一個自性,沒有說是你的自性、我的自性、他的自性、佛的自性、凡夫的自性,自性是一個。這個東西奇怪!真的很不好懂,不好體會!所以我常常講到這個問題,用夢來做比喻,這佛經上也常用,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你作夢,夢醒的時候你有沒有去想想這夢從哪來的?夢裏面的虛空法界從哪來的?夢裏面的山河大地從哪裏來的?夢裏面的許許多多人物從哪來的?心現識變!整個夢境是自己心識變現的。所以我們迷了才分自他。
這個分自他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到法身菩薩的境界沒有自他。我還有自己,還有他,你出不了十法界。我知道沒有自他,整個宇宙是一體,心現識變是一體,經上常講「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我們念得很熟!可是怎麼樣?可是我們還是有你我他,所以我們不要說是十法界出不去,六道都出不去。阿羅漢所以能夠出六道,他不執著了,雖有分別不執著。法身菩薩雖然還有起心動念,他分別沒有了,分別執著統統斷盡了。于一切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時候一就現前,一才是真相!這個事情,從前李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他說:你們不妨作夢的時候,如果自己知道現在在作夢,你在作夢裏頭試驗試驗,試驗我一切都不分別,一切都不執著,在那個時候能夠感受到一真法界的境界。雖不是真的,是相似的,你能感受到幾分。否則的話,光是聽佛在經上講,聽到耳熟,我也會講,不是自己境界,自己沒入這個境界。爲什麼自己沒有入這個境界?煩惱習氣沒有斷。
斷煩惱習氣一定要從十善下手。連六祖,這是宗門裏面教學,都是第一你要把十惡斷掉。十惡斷掉之後,再斷八邪,十惡八邪。就是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這八邪。十惡八邪統統斷掉了,我們心性裏面那個不善自然就沒有了。哪些不善?能大師很難得給我們舉出來不善的心、邪迷心、嫉妒心、谄曲心、劫害心、惡毒心、吾我心(吾是我,就是執著有我的這個念頭)、诳妄心、輕人心(是瞧不起別人)、慢他心(就是貢高我慢),後頭還有一個貢高心,這些心自然就沒有了。這些心是怎麼生的?是從十惡八邪裏頭生的。只要把十惡八邪拔除,這我們講習氣,以及一切時中不善的行爲。你看這是宗門祖師大德教人修行從哪裏下手,真正是從基礎、從根本下手,沒有躐等,沒有好高骛遠!能大師說的這些話,他全做到了,這是聖人。這是我常說,他們是自己完全做到,然後再教人,再給你說。自己沒有做到的,絕不說,他自己完全做到了。我們心裏很明白,他不是普通人,他不是這一生才遇到佛法、才修行的。這些人都是佛菩薩乘願再來,示現的。
所以你自性清淨心裏頭本來沒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染汙。清淨心裏頭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斷掉。自性心裏頭本來有的,十善。八邪是什麼?八正道。八正道的反面是八邪,十善的反面是十惡。迷了,八正道變成八邪,十善變成十惡,迷了。迷,自性裏頭本來沒有迷。馬鳴菩薩《起信論》裏頭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迷是不覺,不覺本來沒有。本無一定可以斷掉,只要你肯放下。你這一放下,正面的就起來了。你放下殺生,不殺生就現前了。你放下偷盜,不偷盜就現前了,這十善馬上現前了,一體的兩面。破迷就開悟,開悟就破迷。開悟是十善,開悟是八正道;迷了是十惡,迷了是八邪,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我們今天習氣染汙太嚴重了、太深了,我們不能不從《弟子規》下手。諸位是真修行,真正想救自己,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斷惡修善求願往生淨土,你要不在這個地方紮根;念佛,古人講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自己想想,我念佛心是不是散亂?心要是散亂,那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去不了,沒有感應。所以一定要從根本修,一定要百分之百的落實,你才是個善人。這佛經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有你的分,叫到你了。你如果還住在十惡八邪裏面,佛經裏頭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沒有你的分。那麼現在我們怎麼辦?不認真學怎麼行!
清涼下面講了個比喻,比喻好懂,比喻像「旋火輪」。這我們在雜技團表演裏面看過,我們做小朋友的時候自己也玩過。我們玩過多半是什麼?用香,香火。香火一點點,可是我們快速度的把它旋轉,看到有一個光的輪子,在夜暗的時候就很明顯。它是不是真的有輪子?沒有!這個比喻就用這個火輪的相比喻,我們用電視來講,比喻我們電視螢幕的畫面。它是這一點點香火快速度的旋轉,成爲一個輪,你以爲它是一個輪,其實不是的。然後從這個比喻擴大就是整個的宇宙,包括時間跟空間,一切有爲法,並皆速滅,就是這個意思,「剎那生滅,實無自性」,沒有自體。
他後面有兩句話講得好,「命實遷流,妄謂相續」。這兩句話講得太好了,我們要好好的把它記住。「命」就是我們壽命,我們壽命實實在在講是遷流不是相續。相續是佛的方便說,真的給你講是遷流。遷流就是過去永遠就沒有了,不會再回頭的。雖然是遷流,可是後面來的這個相,前面相滅了、後面相生了,那個後面相跟前面相很相似!雖然相似,它絕對不是一個,決定不是。這我們可以從電影的底片非常明顯的看到。一卷電影片一大盤,沒有一張相同的,但是它相似,確實沒有一張相同的。從拍攝電影,你從這個現相裏面你也能開智慧。拍攝出來沒有一個底片是相同的,那就是什麼?實際上,那個現相是剎那生滅的,所以它才不相同。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見到的真相,「命實遷流,妄謂相續」,我們世間人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爲這是相續。
這下面注解我們就不必說了,諸位自己看很容易懂,這是說出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說出來,可是在現相裏面壽命有修短,「修」是長,就是有長有短。這個長短是業力。在凡夫是業力,在諸佛菩薩是感應。衆生感的時間長,佛菩薩應現的時間也長,衆生感的時間短,佛菩薩應現的時間也短,感應道交!有感則應,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問題是你是不是真信,真心想學,自然感應。佛經裏頭的術語叫「法爾如是」,法爾是自然而然,沒有人在這裏控製、在這裏操作,自自然然的,所以這屬于性德。現在我們請看第六首偈:
【智者能觀察。一切有無常。諸法空無我。永離一切相。】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這首偈「令依行時思惟觀察,成四種觀」,這四種觀他都說出來了。「一無常觀,二空觀,叁無我觀,四無相觀」,這首偈是「略標其四」。我們先看看經文。
『智者能觀察』。這「智者」就不是凡夫,智慧開了。在中國佛教裏面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智者。這個標准,真的,華嚴境界。因爲《華嚴經》上都是破無明證法身的人,至少也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明心見性的人,法身菩薩!這名副其實智者他能觀察。這四種現象,無常、空、無我、無相是一不是二,是一樁事情。觀什麼?『一切有無常』。這個有要是就凡夫來講「叁有」,凡夫講叁有。這個「叁」就是叁界,欲界有,有因、有緣、有果;色界有,無色界有,都有因緣果。你修什麼樣的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我們造作的是欲界的。欲界,佛給我們講五種欲: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這五種?如果有,你所有一切造作,從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屬于欲界。欲界的因,欲界的緣,欲界的果報,你離不開欲界。欲界有六層天,六層天上面還有一層魔天,魔也屬于欲界。
如果你修禅定,這個定真的修成了,修成它起作用,什麼作用?把欲伏住了。雖然阿賴耶識裏頭有這些種子,它不起現行,定功伏住,這是佛法裏常講「定共戒」。定就是保持著清淨心,這心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這個欲念對于財色名食睡的念頭不起、不生,不生這個念頭。這不是滅斷,如果是滅斷,就永遠不生,那就證阿羅漢了,那就出六道了。叁界裏頭他是伏斷,伏住了,不是滅斷。如果你定功失掉了,它又起現行。所以這個定功有淺深不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禅十八層天;初禅有叁天,二禅有叁天,叁禅有叁天,四禅有九天。所以總共色界有十八層天,看你定功淺深。色界上面還有無色界,無色界連這個身體都沒有了,真的像老子所說的「吾有大患,爲吾有身」,所以高級凡夫身相都不要了,我們一般人講身都沒有了。這是什麼個境界?一般人講靈界。這個境界高,靈界。
欲界裏面我們常常聽說,人死了之後,神識(這世間一般人講靈魂)跟身體脫離了。脫離之後,他又會找一個身體,他就又投胎去了。業力在那裏支配他,引導他,這叫引業,引導他到哪一道去投胎,他又去得個身了。所以,通常這個神識在沒有投胎之前,離開身體沒有投胎之前,絕大多數他的活動時間只有四十九天,絕大多數。四十九天他就投胎去了,這我們要知道。可是四空天他不去投胎,他在很高很高的層次,靈界住在那個地方,他沒有身體,當然他也不需要房屋、房舍,他統統都不需要,所以叫無色。色就是物質,沒有物質,在我們一般講精神的世界。他的定功很深,定功深那就是他的壽命很長,最高的層次八萬大劫。
八萬大劫,我們很難想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什麼叫大劫?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叫一個大劫,世界成住壞空一次是一個大劫。八萬大劫,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你慢慢去體會,這是多麼長的時間。但是八萬大劫到了的時候,他定功失掉了,這一失掉,他的煩惱馬上就起來,連財色名食睡都會起來,所以他立刻就墮落。爬得高,摔得重!所以在那個境界裏的掉下來都是跌到底谷,就是地獄。四禅天以上這四空天,壽命到了之後多半是墮落在地獄。所以佛說這不究竟。爲什麼?他定功不夠,只是把煩惱伏住,沒有把煩惱斷掉。
煩惱斷掉就是把煩惱轉變成智慧,煩惱跟智慧體是一個,就是迷悟不同。迷了,智慧就變成煩惱,悟了,煩惱就恢複變成智慧,轉變。所以佛講教化,佛「教」,你要能夠「化」,轉化。化煩惱爲菩提,化惡念爲善念,叫轉迷爲悟、轉惡爲善,轉變,這就正確了。不是把煩惱真的滅掉了,煩惱滅掉之後,那智慧也就滅掉了,哪有這個道理?都是性德!一個是性德在清淨,一個性德在染汙。怎麼樣把染汙轉變成清淨,這就對了。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染淨。有染有淨,那個淨還不是真正的淨,相對的,它還是一個染汙。染、淨兩邊都沒有,叫真淨,叫純淨。那是什麼?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這一切法本來是這樣的,所以叁有無常,無常就是不是真的。這是第一個說法。
第二個說法大乘裏面講的,這「一切有」,有就是有爲法,像《百法明門論》裏面講的一切有爲法無我。一部《百法明門論》就是解釋世尊常常講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我」,也可以說「一切法無常」。所以天親菩薩把一切法歸納成百法,這一百法展開就是一切法,告訴你這一切法無我!你找人我不可得,找法我也不可得。我們從百法裏面看,那就很明顯了。
百法一共分五類,第一大類「心法」,法相宗講的八識,叫八心王。八識:阿賴耶、末那、意識、前五識(那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以一共是八個識。前面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是第六,意的根就是末那,那個根就是執著,意是分別,造業這兩個最重。前五識叫幫凶,本身不造業,它聽命于第六、第七,幫助第六、第七去造,那就變成幫凶。這不是真的是假的。第二大類叫「心所法」,屬于心法,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心理作用,心起作用有五十一類,叫心所法。叫心心所。第叁個叫「色法」,色法是物質。我們今天講心、物或者講精神、講物質,心心所是心、是精神,色法是物質。色法有十一個,五根六塵。五根是我們人身,眼耳鼻舌身,這都是物質。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所以五根六塵這十一種、十一類,這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
除了精神物質之外,還有一類法叫「不相應行法」。它不屬于心,它也不是心所,它也不是色法,但是它確實有,是從心心所裏面反應出來的。我們把這一類法,現在的說法就是抽象概念,比如時間、空間,這些是抽象概念。有二十四類,二十四個不相應。這統統叫有爲法,有爲法就是有生有滅。凡是有生有滅,就是無常,一切法無常。從這個地方你就能夠推知,就能推想到『諸法空無我,永離一切相』。這個清涼注解也注得很詳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明天接著來學習這首偈。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七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