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八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五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偈頌第六首,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智者能觀察,一切有無常,諸法空無我,永離一切相。】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提示我們,這首偈是教我們「依行時思惟觀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知道思惟觀察。爲什麼教我們要思惟觀察?如果不知道思惟、不知道觀察,你必然隨著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習氣,這是迷情!隨順迷執一定會造成愈迷愈深,于是知見就不正,把諸法實相全盤看錯了。由于錯誤的知見一定造成錯誤的行爲,造不善業感不善果報,這就是凡夫爲什麼沈淪在六道輪回,真的像佛所說的,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無有出期。所以佛教我們思惟觀察。

  

  「思惟觀察,成四種觀」。這四種觀是一而四,四而一,任何一樁事情從四面去觀察,你才能了解它的真相。清涼給我們指出來「無常,空,無我,無相」。這個觀就是現在哲學裏面所講的宇宙觀、人生觀。這個地方的無我是人生觀,無常、空、無相是宇宙觀,實在說人生跟宇宙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佛法。所以佛法跟哲學不一樣,哲學是分開來說,我們人跟生活環境雖然息息相關,但是它不是一;佛法裏頭你看萬法歸一,佛法裏頭沒有二,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究竟的果證叫什麼?入不二法門,這是究竟果證,這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入不二法門!二尚且沒有,哪來的叁、四。可以說叁、四,但是你要知道叁、四還是說的一樁事。

  

  我們講一體的多方面,從多方面觀察,你才真正認識事實真相。如果你只看一面、二面就産生偏見。譬如我們以這個杯子做比喻,我們這樣子放法,從這面的人看,問你這是什麼樣子?他說凹進去的,沒錯!從這面的人來看,問他它是什麼樣子?他說凸出來的。所以你只看到一面,沒有看到多面,就産生偏見。不能說你錯,瞎子摸象,都對,不能說錯,但是看到完完整整,面面都看到,這才叫智慧。如果沒有面面看到,免不了偏見、偏執。所以佛教導我們,總是要從面面去觀察事實真相。

  

  這個地方經裏面講的『一切有』。前面我們已經談過這「一切有」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講「叁有」,六道輪回裏面,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有業因、有業緣、有果報;另外一個大乘教裏面說一切有是有爲法,也跟諸位報告了。什麼叫有爲法?凡是有生有滅就叫做有爲法。那我們想一想,在這個宇宙之間,哪一法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現在用科學的術語來說,動物,人是動物,動物有生老病死,這就是有爲法;植物有生住異滅,也是有爲法,無常;再說礦物,山河大地、星星太陽,現在科學家給我們說得很清楚,真的像佛所講的它有成住壞空,還是有爲法。

  

  自古以來,古人說虛空沒有變化,虛空裏面所有的萬事萬物是無常的、是生滅的,沒有看到虛空生滅,所以虛空不是有爲法。佛從方便說,方便就是恒順衆生。是的,你們沒有看到虛空的生滅。虛空有沒有生滅?有!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很好,「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個大千世界包括時空在內。不過到近代科學家才發現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在某種條件之下等于零,時間跟空間沒有了。但是這個時間長,你沒有這個功夫你見不到。那這個功夫是什麼功夫?在佛法裏面講法身菩薩,也就是說破一品無明你才能見到這個事實真相。無明沒有破,這個現象就在。這是真難,這不是容易事情。

  

  十法界裏面有時間、有空間,一真法界裏面沒有,也就是時間、空間都等于零。不但諸佛菩薩隨緣示現,隨衆生的感示現。給你說真話,一切衆生業力感召亦複如是。所以世尊在《楞嚴經》裏面講,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象,諸法實相「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當處我們要注意到,如果真的有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真的有空間,就不能叫當處;只有時間、空間等于零,沒有,根本沒有,才能叫當處,真的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我們現在沒有親證,但是大乘佛法熏習的時間長,有這麼一個影像能夠體會到一分、二分。佛經上比喻得好,說燒火,火我沒看到,但是已經感到暖氣,感受到一點暖氣;換句話說,距離這個火是愈來愈近了。我們把火當作事實真相,我們距離事實真相漸漸接近、接觸到了,接觸到暖氣了。

  

  『無常』,清涼大師在《疏》裏面說「然無常等,經論異說」。經論講這個事情講得很多,許多都是佛說的。佛說的有時不一樣,那我們要依什麼來學習?諸位要知道,佛說法是有對象的,世間聖人教學也是有對象的。我們在《論語》裏面看孔子的學生問孝,我們舉這一個例子,夫子跟每個人答複的都不一樣。世尊當年在世,學生來問這些問題,同樣的問題佛的答複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處而異,因事而異。當時聽佛說法的他都開悟了,一聽就覺悟、就明白了,善說!這就是常常講的「佛無有定法可說」。今天我們讀當年談話的紀錄,經就是佛教學的紀錄。這些紀錄不是對我說的,也不是對你說的,是對當時那些佛弟子們說的。那我們要多看多聽,細心的看,細心的去觀察,體會裏面的意思,這就對了,不必執著也不可以排斥。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看出佛說法的那種活潑,自在無礙,善巧方便,你從這裏能看出來,我們才能真正得受用。

  

  清涼在此地舉的例子是「依辨中邊論」,《辨中邊論》裏面是用「叁性」來解釋,這是法相唯識裏面講的叁性叁無性。叁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依這叁性來說的。「初約遍計,名無性無常,以性常無故」。《辨中邊論》,清涼《疏》裏頭有說,這個地方省略掉,我們這個本子裏面省略掉。《辨中邊論》上講了四樁事情,無常、苦、空、無我,跟這個地方講的四種觀稍稍有一點差別。這裏有無常,有空,有無我,沒有苦,但是這個地方有個無相,這是經跟論說法就不一樣,可是我們互相參考,互相來觀察。

  

  什麼叫做無性無常?無性無常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遍計所執,遍是普遍,計是計度分別,沒有實體,所以它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頭一個是「得」,你們想想得是什麼意思?得到了。單單說這個得是不相應行法,是抽象的概念。我們世間衆生不了解事實真相,這個抽象概念是牢牢的執著著,那這個東西苦!我們常講患得患失。得到什麼?得到財,財是色法。誰得?我得。執著這個我,我是心、心所法,心、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單單講這個得是遍計執。法相唯識分得很細密,讓我們在這裏了解這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遍計所執,計度分別,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所以在《百法》裏面給它立了一個名稱叫不相應行法,這統統是遍計所執。但是它決定離不開前面這叁法,心法、色法、心所法,它離不開。

  

  後面說無爲,無爲是體,那是根本依。無爲有六個,虛空是屬于無爲,六個無爲只有一個是真正的無爲,「真如無爲」。虛空是相似無爲,因爲你看不出、感覺不到它的生滅,好象它沒有生滅。實在講它也是個生滅法,但是不像我們這一般的剎那生滅很明顯。動物生老病死,植物生住異滅,礦物、山河大地成住壞空,這個很顯然。虛空什麼時候你會看到它的真相?破一品無明就見到了,就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沒法子了解。我們今天在大乘經教裏面聽佛所說,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不是自己親證。佛這樣教給我們,佛教給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去親證,然後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真相是什麼?心現識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六祖大師他老人家在《壇經》裏面也告訴我們,一切萬法從自性生,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你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曉得萬法跟自己的關系,這很重要。你要從哪裏下手?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修行的原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教我們明心見性的方法。方法固然很多,原理原則只有一個。這一個就是戒定慧叁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無明就破了,真相大白。你要是知道這個原理原則,你就曉得從哪裏下手,從持戒下手。所以六祖教人下手的方法,先去十惡,再去八邪。這昨天跟諸位說過,從十善業道下手。十惡斷了,十善就現前;八邪除掉了,八正道就現前。十善跟十惡,八邪跟八正,一體的兩面。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真的懂得了,我們就非常喜歡,而且知道這必要的,除這個之外沒有別的方法。

  

  去要去得幹淨。殺生,不殺生,把殺生斷掉,不但在事上不犯,最重要是心。心裏面決定沒有傷害衆生的意念、念頭,這一條你才真正轉過來。去偷盜,盜在經教裏面稱爲不與取。這個物是有主的,主人沒有同意,我隨便拿來,這就是盜的行爲。不但我們在事相上有主之物我們不能隨便取它,更應該從心念裏面下手,決定沒有占有的念頭。這我常講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控製的念頭,沒有占有的念頭,要緊從心上下功夫。因爲我們真心裏頭沒有十惡,真心裏面顯示出來的純善;十善到了純,這個純就是一絲毫不善夾雜都沒有,這是真心。十惡除掉,心清淨了;八邪除掉,真心就顯露了。

  

  所謂因戒得定,定要不要修?不要修,爲什麼?自性本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你自性本來是定的,被什麼給擾亂?被十惡八邪給擾亂了、搞亂了。其實亂是十惡八邪在亂,我們自己本性並沒有亂,這個道理要清楚。所以你只把作亂的十惡八邪除掉之後,自性本定它就現前。自性本善,儒家都講「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就是十善,十是代表圓滿的意思。自性本定就是八正道,你才曉得這十善業道看起來簡單,功德不可思議!佛祖在經上常講,下品十善是修羅的福報,中品十善是人間的福報,上品十善是諸天的福…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