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八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報,究竟圓滿的十善是法身菩薩、如來果地上的福報。十善業道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隨著你修行的果位節節上升,無有窮盡。爲什麼無有窮盡?它是性德,性德是無盡的。

  

  只要是佛法,大乘教裏面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最後究竟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修什麼法門?十善業道。今天我們十善業道做不到,雖然修,但是夾雜太多了,十善只有一分,夾雜了九分的染汙,不純,所以善功不顯,善的果報也不明顯。什麼原因?不知道從哪裏下手。所以我們才想起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說的話,「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話說得好。特別是我們現代這一代的人,我們讀這句經文感觸都很深,爲什麼?就講我們眼前的事情。我們從小沒人教,父母沒教,長輩沒教,老師沒教,我們怎麼知道?過去家庭裏面有教,這是一百年前、一個世紀之前的人家庭都有教。老人不管識字不識字,有沒有讀過書,但是這些倫理道德都懂得。這個東西紀錄下來寫成書就是《弟子規》。

  

  諸位同修如果有機會你們去看看清朝陳弘謀編的,他編了一部書叫《五種遺規》,搜集了自古以來幾十家家訓;古聖先賢他們怎樣教兒女,怎樣教子弟。《弟子規》就是中國自古以來這些優良的傳統家教集大成,這書好!編這個書指導的原則是孔夫子的一句教訓,「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文是講文藝、藝術。以這句話做綱領。所以這篇東西雖然不長,它講孝,講弟,講謹,講信,講愛衆、親仁、學文,言簡意赅,這個東西是一生都不能離開的。

  

  在佛法裏面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我們講不殺生,不殺生是屬于哪一條?不殺生是屬于泛愛衆。你愛他,你還會傷害他嗎?不會了。人要愛,動物要愛,植物要愛,一切萬事萬物我都要愛。愛,你就不會傷害,是不是不殺生!你還有殺生的念頭、殺生的行爲,泛愛衆你就做不到。所以《弟子規》是《十善業道》的落實,《十善業道》是《弟子規》的綱領。編《弟子規》的人是儒家的,他用的是孔老夫子這個標准。孔老夫子這個標准,用我們佛法大乘教裏面《十善業道》你去一比照、一核對,完全相同。說的不一樣,意思都一樣,真的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無常」,我們講遍計執。再看下面「約依他起,名生滅無常,有起盡故」。這個很明顯,「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條件,任何一個現象的生起一定具足許多條件,缺一個它就沒有辦法生起。所有現象的生起都是要依靠許多不同的條件,依他起就是緣生;緣聚,具足了它就現前,相就起來了;緣要是散了,這個相就消失了。所以它有生滅,有生滅就是無常的。譬如我們住的這個房子,房子是不是現相?它自己不會突然就會生起來變成一個房子,沒這個道理。他們一定是先有建築這個房屋的土地,一定有許許多多建築的材料,鋼筋、水泥、磚瓦、木材這些建築材料,還要加上人工,這是依他起。條件統統具足,房子蓋好了,這個相現前,緣起。這個房子如果是比較簡單一點的,二、叁十年它就壞了。如果你要不是經常保養,在每年或者一、二年翻修一次,它的緣就散掉了,房子就沒有了。所以這是生滅無常,有起有盡。

  

  第叁「約圓成實,名垢淨無常」,這個意思比較深。圓成實,圓是圓滿,成就真實,稱爲圓成實性。垢淨,又說「位轉變故」。在最近我們常常提到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用這個來比喻比較容易理解。他用的是玻璃瓶,大概是醫學上常常用的,或者化學做實驗長長的管子,像這樣的一個瓶子,它沒有這麼大,很小,細長的管子,管子裏面放水。我們把水比喻自性,自性不變,但是它那個相會隨著它環境的感染而改變。我們用一個善念、愛心,我喜歡這個水,我愛這個水,這個水很清潔,令人生喜歡心,它在顯微鏡之下的結晶非常美麗。那我們再換個念頭,還是這瓶水,這個小實驗瓶,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在顯微鏡一看,它那個結晶的圖案馬上就變醜了。美也好,醜也好,是它變化的相,依然是那一瓶水,叫垢淨無常。垢就是不好看的相,淨是清淨的相,剎那剎那在轉變。

  

  江博士告訴我,他這個工作做十年了,每天做很多次,做了多少萬次,從來沒有看到有兩個結晶是相同的。這杯水,我說我很愛你、我喜歡你,那個結晶是一個結晶;你到這個地方來看到這個水,你也很喜歡它們,它也是個結晶,都是很美,仔細一看並不完全相同,找不到相同的。這是什麼原因?我們每個人意念不完全相同,愛它、恨它念念都不相同,前念愛之深,後一念愛之淡薄,它不一樣,不是一個程度。所以宇宙之間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唯識所變,識就是分別,分別執著千變萬化。用佛經上的術語來講、形容是很有意思的,說得很好,「不可思議」,沒有辦法想,沒有辦法說,說不出來,你也想象不到,這叫事實真相。

  

  他是從這叁種性來說無常,萬法無常。體,體是法性,體就是真心,永恒不變。體不是心也不是物。我們講的心,心是依他起,八識五十一心所的心;物是物質,都是從自性裏面變現出來的。但是自性不是心也不是物,它是永恒的,它沒有生滅。心法跟色法(就是精神跟物質)都是生滅法,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無常裏頭有真常,真常裏頭有無常。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再接著看清涼大師《疏》裏面講的第二段,「空亦有叁,一無性空,性非有故」。無性空是遍計所執,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說「此無理趣可說爲有,由此非有說爲空故」。這個意思也就是這個空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疏》裏面說得簡單,性非有故。無性空這個性,性沒有。這個沒有,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我們六根緣不到;你眼看不到,耳也聽不到,鼻也嗅不到,身體也接觸不到,你連想象都想不到,所以說它是空。

  

  無性之性就是真性,它存在,現在科學家給它建立一個名相叫能量。能量有很多很多種,能量不是一種,物質有能量,精神也有能量。這個性也是一種能量,但是這個能量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精神跟物質的能量是有限的,這個能量是無限的,沒有生滅的。所以大乘教裏面把這個性,在有情衆生的這一邊說之爲佛性,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這就是從精神上說,叫它做佛性。在物質上說,就是一切(動物不算,動物算有情)植物、礦物連虛空法界,說爲法性。所以法性這個範圍大,統統都包了,動物、植物、礦物什麼都包括在裏頭。佛性只是動物這一部分,在有情衆生稱之爲佛性。現在我們把佛字去掉,法字也去掉,單單講這個性,就是此地所講的無性空。爲什麼?性非有,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所以稱它爲空。

  

  第二種說法叫「異性空」,異性空是依他起,清涼在注解裏頭說得很好,「與妄所執自性異故」。不是真有,但你也不能說它沒有,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與妄所執自性異故。第叁叫「自性空」,自性空是「二空所顯爲自性故」。二空就是前面兩種,所以這是屬于圓成實性。從前面講的無性空、異性空所顯示出來的,這就是自性空。自性能現,你要問,它爲什麼會能現?它現的是什麼?虛空法界。這個事實真相如果我們參不透,佛在講經的時候常常用比喻,希望我們從比喻當中能體會。而佛講比喻講得最多的是講夢,爲什麼?人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你曾經做過夢,許許多多人常常都作夢,天天都作夢。夢,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是意識變現出來的。那我們要問意識在哪裏?意識是什麼樣子?找不到,找不到是空。它爲什麼能現相?它爲什麼要現相?這是第二義,容易解釋。確實是阿賴耶識裏面含藏著習氣種子,在你睡眠的時候,你的意識不集中成爲一個散漫的狀況,所以這些種子容易起現行,就變成夢中的境界。你的精神意志稍微集中,你就清醒了,它就沒有了,這境界就沒有了,這個容易懂。

  

  那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自性爲什麼會變成虛空法界?在六道裏頭,那是阿賴耶識裏面含藏著十法界的種子,遇到緣,自自然然它就起作用,就現行,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所以佛講「法爾如是」,這個法爾就好象自自然然的,佛不用自然,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法爾比自然還要純,自然可能還有個因緣,沒有。所以佛在楞嚴會上講「非因緣,非自然,法爾如是」。這是自性的本能,或者我們講自性的德能,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質,所以它不是心也不是物。但是心法跟物質都是從它這裏變現出來的,先變心法然後再變物質,我們後面會講到。因爲《華嚴》也是法相唯識宗所學的經典,法相唯識宗主修的有六部經十一部論,《華嚴》是六經之一,這裏面也講到。

  

  我們今天講唯心唯物,心跟物在大乘教裏面就是見相兩分,見分是心,相分是物。這兩分從哪裏來的?從自證分來的。自證分就是自性,自證分不是見分也不是相分,見相兩分是從它這裏生出來的,所以見相同源。換句話說,心物同一個源起,從自證分生。你怎麼知道有個自證分?還有個證自證分,證自證分跟自證分是一體的兩面。古人用鏡子做比喻。古時候的鏡子跟我們現在的鏡子不一樣,中國古時候是銅鏡,就是一個銅把它磨,磨得很亮能夠照見,所以叫銅鏡,古人用這個做比喻。比喻這四分就很有意思。把銅鏡的銅比作證自證分,銅磨光的這一面,這一面鏡子就是自證分,這一面鏡子能照叫見分,鏡子照見,鏡子裏面有影像,那個影像就是相分。一面鏡子,知道這四分是一體。所以證自證分跟自證分可以說是屬于體,我們在哲學裏面講萬有的本體,從它這個地方生出精神、物質。精神就是能照,照見,物質就是照裏面的現相,這現相就是物質。這個比喻我們比較容易理解,我們從比喻裏頭細心去體會諸法實相。這是講的「自性空,二空所顯爲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