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很佩服,非常贊歎,把自己的工作辭掉,發心來講中國傳統文化,講老祖宗怎樣教化後代的子孫,講《弟子規》,如何落實道德的根本。這我事先沒想到的。緣成熟了,中國的國運好轉了。中國的國運轉了,會給全世界帶來幸福,帶來安定和平,我看到非常歡喜!這些年輕人,我跟他們說:我年歲大了,現在要退到第二線,第一線弘法利生要讓給你們,我們退到第二線當護法來護持年輕人,來幫助他們擴大教學的效果。所以我們想應該是在最近的未來,兩個月頂多叁個月,年輕同學們所講的課程就會在我們華藏衛視播出,在我們的網際網路播出。不必說這個網際網路跟衛星都是我一個人的節目,我們人就多了,我希望是愈多愈好,將來頂多每天二十四小時我占一個小時就足夠了,其余的時間都要讓給你們。現在看看這個願望愈來愈接近,應該可以落實,沒有問題。這講方便。大量流通,還要搞光碟,CD、VCD、DVD這些技術。這裏面當然很重要的要翻成外國的語文,我們要找人做這個工作,可以向全世界流通,把中國古聖先賢傳統的教學展示給全世界的人有緣能看到,我相信會有很好的效果。

  

  在這幾年當中,我們的講座是從來沒有停斷過的,有少數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講座,聽了之後,他們有很深的感慨,認爲做人應該要這樣。這就是聽了《十善業道經》、聽了《弟子規》,歡喜!做人應該要這樣。所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經過這些接觸,我們有信心,中國古聖先賢傳統的教誨一定能夠得到全世界大衆的肯定、歡迎、接受。那就真的應了湯恩比博士的話,二十一世紀解決社會問題,化解沖突,促進安定和平,孔孟的教誨,大乘經教的教誨。真的被他說中了。再看第九句:

  

  【隨其思惟。】

  

  「思惟者,依法求義」。法是方法,思惟有方法。我們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依這個方法你才能明白義理。它也有二義,「一者隨思求何義,二者說雲何思化故」。這裏頭意思有淺深不同。在初學學教義,這是早年我跟李老師學教,李老師告訴我,上等根性的人學教理,什麼是教理?能貫通一切法,一通一切通,這是教理,上根利智。我們不是上根利智的人,那怎麼辦?老師說不得已而求其次學教義,義理。義理能通一宗,也可能旁通二、叁個宗,義理。李老師這樣子勉勵我。決定不能夠執著經句,執著經文的文句,錯了。他老人家所講的跟以後我們看到《大乘起信論》所講的相同。《起信論》裏面,馬鳴菩薩教我們學習的態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求什麼?求教理,這是上上根人。我們雖然讀了,意思也懂得一點,不是我們境界,做不到,做不到是一樁事情,不能不知道。

  

  盡可能在經教裏面悟它的義理。你能夠把言說、名相、起心動念把它控製住,一心一意去學習。學習的方法古人講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是清淨心,你的心是真誠心。對照經本去讀,讀的時候不要想裏頭的意思,字字句句念得清清楚楚。這是什麼?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恭恭敬敬的讀經是戒學,規規矩矩、恭恭敬敬;讀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這修定;定久了,不定什麼時候豁然開悟了,不定是哪一句,在裏面一下開悟了。每個人的悟處都不一樣,而且這個悟處常常有,所謂是積小悟就變成大悟,積大悟就變成大徹大悟。你要懂得方法。

  

  第二個說「雲何思化故」,這也是在思惟裏面。你知道觀機,像菩薩所講的「十隨」,十隨是諸佛如來觀機。這十條是從綱領上說的,細說,每一條裏頭都有十條,就有一百條;一百條裏頭,每一條裏頭又有十條,就一千條。你這樣才知道諸佛如來觀察的微密,經上常常贊歎「微密觀照」,我們對這一句話很不好懂,很難體會什麼叫微密觀照。我們是看十面都不容易,粗心大意,十隨都照顧不過來。十十成百,我們哪有這個能力?這就常常想著佛怎樣幫助衆生覺悟?菩薩怎樣幫助衆生覺悟?乃至于這些古聖先賢,其他宗教裏面的創始人,我們讀他的經典,他怎樣幫助人覺悟?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有體會,知道在當前這個環境我們應該要用什麼方法。譬如現在這個世界許許多多的國家都在提倡多元文化,重視宗教族群的團結,好事情。因爲資訊發達,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點點滴滴的小消息,全世界立刻知道;交通方便,飛機還在不斷的改進,科學家的預測,將來飛機環繞地球一周不用一天就能辦到。說美國到中國,橫渡大西洋四個小時,地球變成一家!這個關系多麼密切。

  

  所以族群、文化、宗教,這裏頭決定不能有隔閡,不能有誤會。要怎樣把對立、誤會、隔閡消除?最重要的方法是互相學習,這根本方法。彼此互相往來,這是表面,這是外表。要真正講到實質,一定要互相學習,那就是譬如我們佛門弟子,我們一定要很認真的學習其他宗教經典,才真正能跟他相處。我們在他經典裏面發現很多寶貴的東西,自然對它就尊重,不敢輕視。一看到不亞于佛經!那種恭敬心從內心裏面生出來,不是表面的。所以說彼此互相認識得愈深,你那個誠懇的心自然就流露出來。

  

  我們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大乘的菩提心,一切衆生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無二無別。所以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就是皆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衆生的真心,那現在爲什麼你不真誠、你不清淨、你不平等?統統是受外面環境的染汙。所以儒家講那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大家都一樣,跟諸佛如來一樣,跟諸大菩薩一樣,跟神一樣,跟上帝一樣,沒有兩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今天求學,求學所爲的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佛教化衆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講的是什麼?我曾經問過鄭石岩教授,這是早年他剛剛在輔仁大學教書的時候,一句話「諸法實相」,《般若經》上講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用六個字來說,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這六個字全都包括了,真正是大學問!

  

  我們跟佛學習,這是絕對正確的。跟佛學習,你對佛不能不認識,你怎麼認識佛?你要讀佛的傳記,傳記在《大藏經》裏面。我初入佛門的時候,章嘉大師就介紹我讀佛的傳記。兩種,一個是《釋迦方志》,一個是《釋迦譜》,都是古人寫的。這是老師把釋迦牟尼佛介紹給我。我要了解他,我要認識他,這發心跟他學習,佛存的是什麼心?佛說的是什麼話?佛一生幹的是什麼事?舍己爲人,教化衆生。所以我們讀了之後,我們感動、佩服。釋迦牟尼佛這個人,要用今天我們社會一般的看法,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現在人用這個名詞。他本身這一生的行誼,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一生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要報酬,沒有收人家學費。孔子還收一個束修,釋迦牟尼佛沒有,釋迦牟尼佛每天去托缽,學生們跟著一起出去托缽。所以他的身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太偉大!

  

  幫助一切衆生最究竟的、最圓滿的、最有效果的,是幫助他覺悟,是幫助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才叫徹底解決問題,這叫慈悲救濟。不是說你沒飯吃,我送一點東西給你吃;你沒衣服穿,我送幾件衣服給你穿,這是救急,只能救一時,不能永久。佛的方法是救你的永久,你只要覺悟了,你智慧開了,你的能力現前了,你就可以過很好的生活。知道一切法,你看性相理事因果,中下根性的人,性相很難,理事也不容易,因果容易。我種善因,我會得善果,真幹,真幹他就真的得到了。袁了凡先生聽雲谷禅師的開示,依教奉行,他的命運就改了,每年的收入增加了,財布施的果報;每年參加考試名次提前,法布施的果報;他壽命只有五十叁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健康長壽他得到了。你要問他怎麼來的?叁種布施,他懂得修因!沒有別的,這個東西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算是很有幸,我二十六歲遇到佛法,也就是二十六歲這一年,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讀了非常受感動。在年輕的時候,了凡先生所有的毛病我全具足,他老人家的智慧、福報我不如,我的前途比不上他,于是我也努力學習斷惡修善、改過自新,我確實沒有求富貴,沒有求功名。我這個行業,章嘉大師替我決定的,他說:你還是走這個路子好。大師問我:你在這一生當中想幹些什麼?我說:我從小就是這一個念頭舍己爲人。他老人家聽了之後,那你出家走弘法利生比社會哪一個行業都好。我想想有道理,所以我出家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學經、講經、弘教,一生我的方向目標沒有改變。沒有求財,財富不缺乏;沒有求長壽,真的壽命延長了。年輕的時候很多人跟我算命都過不了四十五歲,我明年八十歲了,我的功夫超過了凡先生。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一點都不假!你要真正有所求,你不到佛門,你到哪裏去?可是佛門裏面的求,這是老師告訴我的,「如理如法」,你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不如理、不如法你求不到。如理如法求,有的時候也求不到,這什麼原因?老師很慈悲,怕什麼?怕我求的時候沒有感應,我就退心了、就不相信了,所以預先就跟我說:當你有求,求不到是你有業障,不是求不到,你的業障把你的希求障礙住了。那這事怎麼辦?消除業障,忏悔。業障消除之後,你所希求的自然就有感應,它就現前了。我這五十多年來屢試不爽,我有信心,不是偶然的,這是真理,現在知道完全是感應。特別是日本江本勝博士那個實驗,我非常欣賞,跟佛法講的相應。

  

  我們今天如果真正希求世間災難化解,和平能夠實現,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只要全世界的善心人,我們每天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時間就是同步),從自己內心、真心裏面來祈求,祈求這個世間災難化解,和平落實。如果統有這個信念,人要多會産生很大的力量。江博士不過是五、六十個人,在日本琵琶湖那裏做一個實驗,求湖面上的水幹淨。水是染汙、骯髒的,那個地方風浪很大,祈求風平浪靜,水幹淨沒有染汙。五十幾個人,他找了一位法師,大家在那裏做祈禱,祈禱一個多小時,叁天之後,湖水果然幹淨了。他照的有照片,祈禱之前跟祈禱之後。祈禱之後就是叁天之後風平浪靜,湖面從上面能看到底,幹幹淨淨。

  

  由這一樁小事帶給我們的信心,只要我們真誠的祈禱。現在我們華藏衛星提示每天我們做兩次祈禱,時間一次是半個小時,好象是一個星期一次,我都搞不清楚。呼籲全世界同步,同步的力量很大,不管你在什麼地方,我們這個心念超空間。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在同時,同時裏頭有時差,我們要把它注意到,同時來祈禱效果很大。祈求化解沖突,促進世界和平。這思惟求義。末後一條:

  

  【隨其觀察。】

  

  「觀察者,如說修學」。這個好,所以『觀察』是如說修學。因爲你在《十善業道經》上看到的,佛教龍王,「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一法就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觀察是什麼?觀察是如說修學。常念是心善,思惟是思想善,觀察是行爲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佛說「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十法界裏面所有一切障難你全部都化解了。我們要相信「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诳語者」,我們要相信。世間災難再多,我們能夠存善心、念善念,如說修行,我們在災難裏面可以不受災難,這我們自己有信心。再大的災難,死傷嚴重還有少數生還的。那些少數生還的必定有善因,善因善果!

  

  「觀察二者」,第一個「如修學時」,第二個「稱宜爲說觀察相故」,後面這意思深了。財首菩薩下面的答複,這十種甚深都著重在後面的意思,後面才是甚深。前面我們中下根性都可以學,所以如說修行就非常重要。如說修行何以說觀察?這個意思要懂,佛法的修行常常說修觀,什麼叫修觀?不用心意識,觀照,照住,照見,如說修行,這個意思很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把這個意思再補出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二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