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叁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五叁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二段教化甚深,長行,文殊菩薩問財首菩薩最後的這一小段,我們把經文念一念:

  

  【于如是諸衆生中,爲現其身,教化調伏。】

  

  這一段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用這科題「能化差別,先牒十隨,後現叁業」。前面這個十隨,『于如是諸衆生中』,這就是先牒十隨,然後現叁業。在這個地方我們很明顯的能夠看到,也是深深的體會到,一切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應化在十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也沒有定法可說。現身說法總不外十隨,這真的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現叁業,叁業是身、語、意,一般經論都講現身,語、意用一個身也都包括了,語意不離開身。『教化調伏』,通于語意,語裏頭有教化、有調伏,意裏頭也有教化、也有調伏。後面這一句說得好,「爲以十隨化故」,這個化是教化。「衆生非空耶,爲以衆生空故,十隨虛設耶」,這個意思很深。十隨現身說法教化衆生,十法界依正莊嚴有沒有?有,非空,相有、色有,可是你要記住性空理無,這才圓滿,這才真正不著相。不但四相空了,四見也不可得,這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這個地方完全爲我們顯現出來了。下面這是第二段答:

  

  【時財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沒有正式答複之前,清涼大師把這個答義(答複的義趣)爲我們做了一番開示,這番開示非常好。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答中,准諸深經,及此偈文,略有四意」。准,就是我們現在講參考依據這一切大乘經,以及向下這十首頌,十首偈的偈文,略有四意,第一個「佛見衆生,本來自空,非斷空故,不礙隨化。偈雲,諸法空無我,衆報隨業生」。這是舉財首菩薩答的偈文,這個意思很重要。佛見衆生本來自空,不是把他分析,我們這樣體會到空。這分析空科學家現在常用。人身體是個物質,物質裏面最小的是分子,這個身體是無數分子衆緣和合;分子再分析可以變成原子、電子、粒子,經過這麼一分析,就曉得這個相是假相不是真的。宇宙之間森羅萬象,體是一個。假設我們說這個體是粒子,體完全相同,只是這些粒子排列的方式不同,科學裏面講方程式、組合不同,所以森羅萬象其實分析到最後這粒子完全相同。這是從分析知道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叫從分析明了空義。

  

  斷空是什麼?這個相滅了之後,空了,叫斷滅空。這大家也能體會。人壽命到了,死了,這個人不在了,空了;樹木花草枯了,枯死了,這也空了,這叫斷空。佛看一切衆生這個相在,在,本來自空,不要等你斷滅也不必用分析,佛怎麼說?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但物質的色相了不可得,你的精神現象也了不可得。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物質的色相是相分,精神的現象是見分,見相同源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所以精神跟物質可以轉變。這個道理在佛法裏非常明顯,佛講得太多了。可是精神跟物質怎麼個轉變法,現在科學沒有辦法。科學今天能夠轉變的是物質轉變成能量,這個能量是質能,能量可以變成物質;但是跟見分,見分是屬于心理,精神怎樣能變成物質?物質怎樣能變成精神?這個科學現在還做不到。我們希望科學再進步,總有一天它能做到,有這個理論在。不但有這個理論,也有這個事實存在。

  

  所以一切諸法本來自空,在我們一般大乘教裏面常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當體,這個東西在面前,森羅萬象就在面前。實際上這些現象大乘教裏頭講得很多,《華嚴經》裏頭佛是常常提起,前面我們聽佛說過,這一切諸法「並皆速滅」。什麼叫並皆速滅?這是說它剎那不住!尤其並滅速度太快了,快到我們無法想象。像前面清涼大師引經論所說的「業是所造,心是能造,能造所造,並皆速滅」。我們讀這一段經文的時候,引用佛在《仁王經》上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說明這個東西它不能常住。不但不能常住,暫停都不可能,不可能暫停。你看到生了立刻就滅,下面一個現象又生,生了又滅,生滅的速度太快了。

  

  「一剎那九百生滅」,我說過很多次,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的速度比這個還快。你決定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它已經不在了,你起心動念有什麼意思?起心動念就錯了。所以一定要曉得,一切諸法當體即空,並皆速滅。能現所現、能變所變,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如果你對于這個事實真相,果然是通達明了,佛說的,你在一切諸法裏面決定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當然是更不可能有分別、有執著了。這個時候你這個境界就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縱然你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肯定你已經契入正等正覺,法身菩薩!你一定契入法性,契入法性就是證得法身。證得法身有沒有證得法身的念頭?給諸位說,沒有。你有這個念頭,你在諸法現前的時候,你還會起心動念,還會起心動念你決定沒有證得。一定到不起心、不動念,真正放下了,那就叫契入,那就叫證得。我們再用一句通俗的話說,你跟諸法實相融成一片了。《楞嚴經》裏面所講的首楞嚴大定。

  

  早年我們讀《楞嚴經》、學《楞嚴經》,首楞嚴大定名相很熟悉,境界沒有法子體會得,確實不知道那是什麼境界。這麼多年修學,現在在《華嚴經》裏面才真正體會得一點,可是自己得不到,爲什麼得不到?自己在境界裏頭還是會起心動念,自己曉得毛病,爲什麼不能證得、爲什麼不能契入?還會起心動念。你要問爲什麼還會起心動念?道理很簡單,這是無量劫來的習氣,時間太久了,現在雖然知道這是錯了,一下改不過來,這才起心動念。自己已經知道這是錯的、這是不應該的,這一點已經是很可貴了。諸位想想,一切衆生哪一個不起心動念?他知不知道?他不知道。我們雖然有老毛病、有老習氣,自己曉得這是毛病、這是習氣,他們現在還不知道這是毛病、是習氣,那比我們就差一截了。

  

  我們今天要做的,還是章嘉大師教導我們的方法,「放下,看破」,放下什麼?放下于一切法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一定是先從分別執著先放下,然後再練一切諸法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入法界,禅宗裏面講就明心見性了。還起心動念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充其量你學得不錯,你在四聖法界,你不能夠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面的人于一切諸法確確實實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道凡夫的家常便飯!六道凡夫哪個不是這樣的?這裏面就講究善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善的,就感叁善道;如果是不善的,那感叁惡道。六道裏面的依正莊嚴,消業的,你造的有這個業,那你當然要受這個果報,總是不知道一切諸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真的你入這個境界,曉得諸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我們要問這個世間還有沒有災難?沒有了。

  

  這一次印尼這個地震海嘯的大災難,這過了不久。現在這個世間有很多預言,預言家發表了一些談話,說今年(二00五年)還有許許多多的災難,也有些好心的同學從網路上節錄下來給我看,他們知道我不看報紙。我看過幾篇。有同學來問我:法師,如果這個預言是真的,那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躲避?真正不受災難的方法,大乘經裏面跟我們講諸法實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並皆速滅,你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什麼災難都沒有。修學的方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提起,《般若經》講得最俐落、最簡單、最明了,「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經》就是講這個道理,也就是講這個事實真相,特別用「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跟財首菩薩回答文殊菩薩所問,真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諸佛菩薩不失慈悲,真的是大慈大悲幫助這些苦難衆生,知道這些苦難衆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並皆速滅,還是要做。這裏頭的意思甚深甚深!現在人講這不是消極,這是積極,積極爲一切苦難衆生做出犧牲奉獻,世間人的看法,叫人佩服!而佛菩薩所示現的是給衆生做個示範,你在沒有見性之前你應當怎樣生活、應當怎樣修學,做示範給你看,見性之後那又是怎樣一個修學的方法。沒有見性之前如何自行化他,見性之後還是自行化他,自行化他永遠沒有中斷過,永遠沒有暫停過,所以這個地方有一句重要的「不礙隨化」,隨緣教化衆生,不妨礙!

  

  財首菩薩這偈頌裏面有「諸法空無我,衆報隨業生」,菩薩爲什麼要示現在九法界裏頭?衆報隨業生,所以要幫助衆生。雖幫助衆生,知道諸法空無我,絕對不著相,真的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要學。佛菩薩幫助一切苦難衆生,用我們現在的講法,完全隨順自然,沒有起心動念,更沒有分別執著,爲什麼會現身說法?感應,衆生有感,佛菩薩自自然然就有應。你要問感應怎麼來的?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裏頭都有幫助衆生這個願望,都發過這個願,「衆生無邊誓願度」。所以到他契入境界之後,這個心就起作用,衆生有感,真的他就現相,他就像諸佛如來一樣,十隨教化。

  

  第二個意思「佛知衆生不能自知真空,故悲以隨化。偈雲,隨解取衆相,顛倒不如實故」。佛清楚、佛明了衆生在迷,迷而不覺。雖然本來自空,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衆生不知道。無所有以爲真有,畢竟空以爲不空,不可得以爲自己能得,這叫什麼?這顛倒、不真實。隨解取衆相,隨自己的見解,這個自己的見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以爲這些現象是真的、真有,以爲這些現象自己可以得到。在中國,世間的諺語很多,譬如我們常常聽到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個話誰不知道?知道爲什麼還爭?爲什麼還執著?爲什麼還放不下?這個知不是真的知道,人雲亦雲而已,並沒有認真想想這些話的意思。

  

  佛教導我們冷靜觀察一切法的真…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