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五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二大段教化甚深,看第二答的這一段,長行:
【時財首菩薩,以頌答曰。】
這一句清涼大師把這裏面甚深的義趣給我們說了很多,我們學教、弘教都必須要知道才能夠契入境界。今天我們接著昨天《疏鈔》裏面的注解,「所化既空有不二,能化亦悲智不殊」。所化是說衆生,衆生非衆生,空有不二。佛菩薩示現亦複如是,也沒有例外的,所以這裏講能化亦悲智不殊,也就是悲智不二,諸佛如來與法身菩薩爲我們所示現的。「不礙有而觀空,方能入理,不動真而隨化,方能究竟化他」。入理就是我們常講的證得,證得什麼?證得諸法實相。宇宙之間一切法,這一切法非空非有,空有不二,你在什麼地方見空?你要有能力在有上觀空,在空中觀有,你就能契入了。空有、自他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要把它分做兩樁事情來看,那你錯了,那不是事實真相。
所以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是不動真而隨化。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了。由此可知,釋迦常常來,我們凡夫不認識。他來示現什麼樣子沒有一定,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決定是感應道交。那我們要問,衆生有感,佛是不是真的來了?不能說來,也不能說不來,你說他真的來了或者真的沒有來,都說錯了,確確實實他不動真。真是法性、真是法身,確實沒動,但是他能夠隨類化身。這個境界在《華嚴經》上講「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不思議解脫,我們一般人講神通,大神通。佛告訴我們,這種能力我們每個人自己統統具足,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今天的虧吃在這裏。
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妄想,分別執著是嚴重的妄想,所以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如來果地分別執著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沒有了,心如止水如如不動,遍照法界;心水在不動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遍法界虛空界它照得清清楚楚、照得明明白白,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一句「不動真而隨化,方能究竟化他」,這一句我們要記住,因爲我們的心還會起心動念,我們幫助別人不究竟,爲什麼不究竟?我們自己證的不究竟。雖然菩薩那個起心動念是非常微細,我們凡夫幾乎不能覺察,但是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學佛不能不圓成佛道,一定要發大心、立大志,要成就究竟的果位,爲什麼?才能究竟化他。
「衆生不知此理,故流轉無窮,今令衆生悟如斯法,是則真實隨化」。衆生確確實實不知道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造種種業,受種種報,在這六道裏頭頭出頭沒,永遠不能夠超越。凡是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大乘教的,見到大乘經的,接近過大乘叁寶,無一不是宿世的善根。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這一生你有機會又遇到了,遇到了能不能成就?那要看緣分,因雖然有,看緣具不具足。遇到真善知識、真正好的同參道友,往往一生有成就。這裏面最難得的是念佛往生淨土,《華嚴經》到末後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諸位想想這是什麼樣的氣概,我們不能不重視、不能不留意。所以今令衆生悟如斯法,這遇到《華嚴經》的人。是則真實隨化,如來十隨。「十隨」,我們要把這些名相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會遇到。
底下這一句很重要,「非直十隨不違空理,亦由此十,方契真空」。這個十隨,文殊菩薩請教的第一句「衆生非衆生」,然後說出如來示現在十法界不離十隨。十隨不違空理,空理是非衆生,衆生非衆生是一不是二。從理體上講非衆生,從事相上講衆生,理事不二,性相一如。所以末後這句話說得好,亦由此十,方契真空。真空在什麼地方見?事上見,在相上見,那你是見到真的空,這就證明衆生非衆生是一不是二。
「故淨名雲,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這是大師在此地引用維摩居士的一段話來證明,這是真實慈悲、真實的開示。《鈔》裏面引用這一段文,這是《維摩經》上的「觀衆生品」,維摩居士問文殊師利菩薩「雲何觀于衆生」。文殊菩薩答言,「我觀衆生,如第五大」。諸位要曉得什麼叫第五大,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四大,五大是什麼?講第七情,佛在經上講六情,七情是什麼?佛經常講十二入,他怎麼十叁入?說這些都是畢竟空。四大地、水、火、風,這是物質的現象。
維摩菩薩說得很好,他接著問:要是這樣,什麼叫做慈?佛家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維摩居士說「當爲衆生說如斯法」,這就是「真實慈也」。這個意思很深,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可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有好處,知道,將來緣成熟了,你會放下,你會提升你自己的境界;如果不能放下,永遠沒有進步。所以一定要曉得,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乃至萬法,就如《大般若經》上所說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從我們自己這個身體,我們現前的身心。所以同學們《心經》常常念,雖然常常念,你不能夠隨文入觀;如果你每天念都能隨文入觀,那就好了,那你會有很大的進步,逐漸逐漸、自自然然你會看破,不必別人勸你,你會放下。你能夠契入大乘的教理、契入諸法實相,這個時候你得真實受用。
末後,清涼大師引用《大智度論》這一句話說,「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不壞假名而說實相」。契入這個境界,怎麼說都是對的;沒有入這個境界,怎麼說都是錯的。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定自己要契入。佛法學習對我們凡夫來講,尤其是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懂得循序漸進。循序漸進,那就是大小乘教裏頭常說的,一定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不能躐等,躐等不能成就。古時候是有少數不按這個規矩,像性宗宗門的一些大德們。我的老師告訴我,那種人不能學,學不得的,就像一般念書一樣,那是天才兒童,我們是個普通兒童,一定要按部就班從基礎紮根。實在講上根利智這些人,過去生中他紮的根非常深厚,決不是這一生突然就顯得這麼聰明,不是的。我們到什麼時候才有像他們這樣的利根?肯定有那一天,不過不在這一世,好好的修,修個幾生幾世之後,我們的根性就大利,就這麼個道理。
學東西一定要遵循古聖先賢的教導,不能躐等,不能亂了次序。夫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從這裏紮根。德行,我們今天選擇《弟子規》第一門課,《十善業道經》第二門課,叁皈五戒第叁門課。你不在這上紮根,這個紮根是要真正落實,你才有用;如果不落實這就沒用處,世出世間法費再多的心血、費再多的時間到最後都失敗,根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你要發心教人,好事情,發心出來教人,聖賢事業,這不是普通人的事業。你看看你能夠舍棄這個世間名聞利養,願意過一種清苦的生活,爲社會大衆做榜樣,「學爲人師,行爲世範」。這不是普通人,真正把名利看破了、利養看破了,這一生到這個世間要做一樁有意義的大事,這樁大事就是學聖賢、培養聖賢,你看這多有意義!
你怎麼能成就?必須不受這個世間一切誘惑,你才能做到。如何能夠不受世間誘惑?你對于聖學的味道嘗到了,佛家講法味,你嘗到了法味!儒家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是法味,佛法裏面講法喜充滿。一般人爲什麼嘗不到?一般人舍不得離開五欲,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是染汙,把我們自性清淨心障礙住、染汙了,所以自性裏面的好東西,無量的智慧德能透不出來。你能夠把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貪瞋癡慢能夠放下一些,這個法味漸漸現前,隨著你自己的修學,這個法味會愈來愈濃,到最後真的是欲罷不能。佛在經上講得沒錯,只是世間人放不下他的染汙,所以見不到自性的般若、德能、相好,見不到。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看下面財首菩薩的偈頌第一首:
【此是樂寂滅,多聞者境界,我爲仁宣說,仁今應聽受。】
這個偈頌是五言頌,一句話五個字,四句是一首,文字雖然不多含義太深了,確實是教化甚深。清涼大師在《疏》裏面「十頌分二」,這二就是兩大段,這第一首就是一大段,後面九首是一大段,分別爲我們解答十隨,這一首是總說。「初一舉法勸聽,上半」。上半就是前面兩句,「以人顯法,已含答意」,這個意思藏在裏頭很深很深,前面文殊菩薩問的,其實這兩句都已經答出來了。「上句體深,下句用廣」,下句是第二句。
第一句『此是樂寂滅』。「樂」是樂好、是愛好,是內心裏面的喜悅,這不是外面的刺激,內心的喜悅。這是什麼法?寂滅法,清淨寂滅。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頭講得好,「即聞之寂,則聞無所聞,故無衆生」,這個意思深。從這個地方,大乘教裏面也給我們透露了一點消息,佛經有雲「世尊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在講臺上講經說法,聽衆很多,每個人所聽、所得到的、所受用的不一樣。上根的人,這是講上根人,上根人是什麼人?法身菩薩,這不是普通人。上根人即聞之寂,則聞無所聞,故無衆生。財首菩薩給我們說這首偈,我們做怎樣的體會?我們體會不了這麼深!這些年來,在大乘教裏頭我們也讀了一些,換句話說,比起一般人多少是有一點深度,不過這深度不太深。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舉下面的大經,「大經亦雲,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即寂多聞,則善解藥病,不礙隨化」。即聞之寂,即寂多聞,這個話我們換個說法,大乘教裏常講:如來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衆生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是我們在大乘教裏面常常聽說的,這個意思也就夠深了。如來有沒有把法爲我們顯示出來?真的顯示出來了,只是我們凡夫不會。爲什麼凡夫不會?凡夫因爲有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在障礙,所以雖然聽,常常聽,不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裏頭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