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五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五五卷)

  

     諸位同修,大家過年好!今年年初我們將「問明品」也講了一段,今天我們接著從教化甚深第四首,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于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知法皆虛妄。不起心分別。】

  

  念這首偈我有很深的感觸。上一次我隨印尼宗教訪問團訪問中國,時間雖然不是很長,我們受到中國熱情的禮遇。這其間我們去遊覽萬裏長城,然後轉到山東蓬萊,中國人都曉得蓬萊仙島。這個時候正是冬天,在長城的沿途積雪還沒化,我看看道路旁邊的小河都結了很厚的冰。我們是從印尼雅加達出發到北京訪問。雅加達是夏天,北京是冬天,而且氣候很寒冷。蓬萊不但下雪,而且海風很大,所以我回來之後,還算不錯,在香港住了叁天,在新加坡也住了叁天,回來之後,我們繼續講經。我記得好象講了一個星期,我感覺到身體不適應,應當是在北方感受了一點風寒。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文『于身善觀察』,深深體會到人身無常!這個身體非常的脆弱。

  

  在這麼多年當中,我幾乎是常常在旅行,但是旅行多半都是在北半球,所以只有時差,很少有溫差。這一次旅行是從南到北,所以感受到大的溫差,這是過去沒有感受過的。我也是很小心、很謹慎,還是調養了這一陣子。在調養過程當中,我每天還是讀經,確實體會到佛在經上講「身命無常,國土危脆」。國土危脆,我們從這一次印尼所發生的地震、海嘯,說明佛經上這句話,確確實實剎那之間,地震、海嘯就把一個海島摧毀。現在統計大概傷亡超過叁十萬人,這是剎那之間。聽說這一次海嘯,水的高度十公尺,那真叫排山倒海!速度是一小時五百公裏,差不多跟一般普通的飛機飛行速度一樣。所以這樣的速度,如果海嘯要是沖上陸地來,沒有人能逃得過,它比我們汔車快多了,瞬間生命財産就沒有。在佛法裏面常說「共業所感」。共業裏面還是有別業,有少數人還是在劫難當中安然無事。這些事實常常讓我們想到聖賢人的教誨,特別是宗教經典裏面的教誨,不管哪一個宗教,說法都非常接近,幾乎都是相同的。

  

  人在這一生,我們有沒有思惟過,我來到這個世間爲什麼?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我這一生生在患難之中,中國在這個時候,清朝滅亡,民國初建,到處軍閥割據,整個社會動亂不安。接著日本侵略中國,爆發八年抗戰。七七事變的時候我十一歲,所以那八年天天在逃難,沒有過過安甯的日子。十四歲失學,自己要去謀生,還要照顧母親。所以我就想到我來到這個世間爲什麼?

  

  我接觸佛教很晚,二十六歲在臺灣,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在這之前,我沒有宗教信仰,可是我接觸過伊斯蘭教,接觸過基督教,我對它們都有很好的印象。宗教總都是勸人爲善。接觸到佛法之後,才知道佛在經上說的,我多少年來找不到答案的問題,這佛經上一句話就解答清楚。佛說「人生酬業」。這句話不但是對人說的,對六道衆生沒有一個例外。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酬償業報。這個事實真相很深,《華嚴經》裏面講得很透徹、很清楚。這要講到什麼?講到人身從哪裏來的?宇宙從哪裏來的?天地萬物從哪裏來的?這大學問!我們要不熟讀經典,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佛給我們說明六道衆生是什麼回事情,完全是秉過去生中,宿世你所造的善惡業感應變現出來的境界。

  

  所以《華嚴》說得好,一切諸法,這一切諸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虛空法界剎土衆生,這是怎麼回事情?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只有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這個境界佛經上稱它作一真法界,心現沒有識變。什麼叫識變?識就是一切衆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裏面,聖人、法身菩薩、諸佛如來他們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只有心現沒有識變,那個境界叫一真法界,他們的境界是真心。心裏頭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叫真心,妄心,你看真心就變成妄心。妄心就會把一真法界扭曲。

  

  一真法界像水一樣,水放在一個圓形杯子裏面,它現的相就是圓的;放在一個方的盒子裏面,放在裏面它就是方的。真心在十法界裏頭,隨著衆生的心念産生變化。在這地方諸位要記住、要細心去體會,水不管現什麼形相,水有沒有變?沒有變,一真總歸是一真,只是形相上有點扭曲,它的本質決定不變。真如隨緣現十法界。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煩惱輕。四聖裏面的佛、菩薩跟一真法界很接近,緣覺、聲聞稍微遠一點,還算不錯。爲什麼?只有妄想,他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可是六道凡夫就不同,六道凡夫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乃至于聲聞緣覺,不舍大悲(就是大慈大悲)常常應化在六道。

  

  可是雖說應化,應化也要有緣分,這是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些諸佛菩薩乃至于羅漢、辟支佛在因地的時候,像我們現在是在因地修行,是因地,歡喜跟一切衆生結緣。這一點很重要,你跟衆生結的緣多,結的緣廣,你將來作了菩薩,作了佛,教化衆生的機會就多,人緣多!如果不常常跟一切衆生結緣,你成了佛,成了菩薩,沒衆生可度,你跟衆生沒有緣分。所以我們要想幫助一切衆生,結緣很重要,與一切衆生都有善緣。

  

  實在講,佛家講的「緣」範圍很廣泛,善緣、惡緣、法緣統統包括在其中。沒有緣不行,一定要有緣分,惡緣也行。惡緣,那先要感惡報。譬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的,佛當年在世示現住世七十九年,釋迦牟尼佛是七十九歲圓寂的,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僧團裏面還有一些,用現在的話來說叛逆的學生。經典上有記載,六群比丘,提婆達多帶頭。他們都是皈依釋迦牟尼佛,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到最後起來反對釋迦牟尼佛,破壞僧團。這是怎麼回事情?過去這些人跟釋迦牟尼佛有惡緣,惡緣也得度。惡緣得度不在這一生,這一生把這個惡緣化解。

  

  你看他是種種方法陷害老師,這學生背叛老師、陷害老師、毀謗老師、侮辱老師,老師很歡喜,老師沒有在意。爲什麼?老師清楚,過去生中惡緣化解了。如果老師還要發脾氣,還要責怪他們,那這事情麻煩,這業緣不能化解。不但不能化解,而且還增長。這就是經論上常常給我們講的,這個事情就會演變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這是錯誤的。學生他們迷沒有關系,他們造謠生事,毀謗、侮辱、陷害都沒有關系,佛看了,笑笑!造這些罪業,他要受報,他將來要墮叁途。一墮叁途怎麼樣?墮叁途,實際上來講是消他的罪業。罪業消完之後,他就離開叁途,再遇到佛,他就是佛的好弟子,就不會背師叛道了。可是這是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只有佛跟法身菩薩能看得清楚。這過程是必然要經曆的。

  

  我們學佛,尤其是學習經教,對于這些教誨要特別留意。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已經給我們做示範,他那是真正大德!還有這些不如意的事情。我們在一生修學,在講經教學這一生當中,像這些事情會不會遇到?很多,常常會遇到。遇到之後怎麼辦?想想釋迦牟尼佛怎麼處理的,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千萬可不能忘記。他毀謗我,我恨他,我要報複他,那就錯了,那釋迦牟尼佛這一招你沒有學到。所以一定要想想,釋迦牟尼佛他爲什麼用這麼好的態度來回應?就是諺語也說「冤家宜解不宜結」。

  

  我以善心對他,他還是找我的麻煩,這是什麼原因?過去生中的怨結,不是這一生的,這一生我跟他沒有過節,好象是無緣無故的,這一定要懂得因果通叁世!過去宿世的怨結,這一生當中遇到,必然有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很好,它總是要發作,發作出來之後就沒事了。我們對他還是一個感恩的心、尊敬的心。爲什麼?我們這邊的業消了、化解了。業障消一分,智慧就長一分,德行就長一分,怎麼不是好事?愈是大的傷害,那是叫你的德行智慧大幅度在這裏提升,真的不是假的。如果你有一念不平、有一念怨恨,這問題沒解決。不但是自己智慧不開,德行不能提升,而且這個業障還存在。既然存在,這一生過去了,來生後世遇到,還是要搞這個報應,你說如此多麻煩!如果不能夠通達明了事實真相,對他起了怨恨心,冤冤相報就一世比一世嚴重,彼此雙方都痛苦,這個事情不能不看破。

  

  佛教我們忍辱,他老人家真正做到了家!你看在修菩薩行的時候,做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學佛的同學提起來都知道,那是多麼大的侮辱、多麼嚴重的傷害!忍辱仙人就是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他有沒有怨恨?一點怨恨沒有。不但沒有怨恨,而且還發誓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真的不是假的,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是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尊者的前世就是歌利王,佛說話兌現了。你看看憍陳如在世尊會下多麼孝順,怨結解開了。所以佛菩薩現身說法教導我們,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了解事實真相,認真學習。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心裏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絲毫怨恨。無論是人家用什麼方式來對我,惡劣的行爲對我,絕對沒有絲毫怨恨。

  

  我常常勸同修們,跟一切人事物沒有對立,這個重要;沒有誤會,他對我有誤會可以,我對他沒有誤會;沒有矛盾,在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忍讓,這叫真正修行。修行功夫進步最快速的無過于與人相處。我們講對人、對事、對物,你要想提升自己境界,人與人相處那提升得最快。中國聖人常說:你要會做人。這一句話說起來容易,裏面的道理很深很深。要會做人,要懂得做人,做好人,做善人,做一個完全沒有缺點的人;完全沒有缺點是佛,那就不是普通人。世間聖人還不能做到這個地步,出世間的聖人才真正做到沒有一絲毫缺陷。我們常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還是缺陷。

  

  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深深體會到,我們到這個世間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