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說是酬償業報的。這一句話你要真懂得,你聖賢的根就紮下去了。他對我好,我們過去生中結的善緣;他對我不好,過去生中我們有過節。善緣我們應當要繼續保持,不要失掉,要珍惜它;惡緣我們要知道化解,化解的方式很多很多,自己要善于運用。總而言之,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化解掉。諸佛菩薩所以能夠成就,沒有別的,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所以他化解得不但快速,而且徹底。我們今天要在這上做功夫。
妄想最難斷,妄想是起心動念,我們自己無法控製。能控製那就是定力,控製妄想執著。我們今天做功夫,我常常說從什麼地方下手?從執著。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不執著。不執著就能隨緣,能隨緣就得自在。修行人自在從哪裏得?隨緣。隨緣是什麼都好,對人、對事、對物不固執,沒有自己的成見。我要想怎樣怎樣,就錯了。錯在哪裏?他不知道萬法皆空!你從這邊看是對的,從那邊看是錯的。對的、錯的,這叫兩邊。菩薩是兩邊都放下,叫中道,永遠保持清淨心,永遠用智慧照世間。我們世間人用什麼來對這個世間?用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來看世間,所以這個世間樣樣都看不慣。殊不知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裏面沒有這些東西。
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講得好,什麼是真心?真心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所以我們今天是妄心用事,苦難重重,哪裏能夠得到自在!所以我常常想著,能大師見五祖的時候,你看他說的那個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看到這句話很羨慕也非常慚愧。我們要遇到祖師,我們一定跟祖師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你看他常生智慧,我們常生煩惱。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我們生這個東西。所以從這裏看,那個時候能大師二十四歲,他到黃梅去只有二十四歲,已經得清淨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這還得了!難怪五祖把衣缽傳給他。
所以我們在《壇經》裏面看出六祖的謙和恭敬。無論對哪個人,謙虛、卑下、恭敬!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跟《論語》裏面這些弟子們記載夫子之德,溫、良、恭、儉、讓。我們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你看看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他所表現的是不是具足了溫良恭儉讓?這聖人的大德統統具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話我怎麼敢在這裏說?因爲我們在經裏面看到,祖師的心裏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夫子還沒有到這個境界,能大師到本來無一物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離了,才能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華嚴經》裏面講法身菩薩,不是聲聞、緣覺。
所以我們今天看這首偈,這是佛教我們「于身善觀察」。經上沒錯,是教法身菩薩的。這品經是信位菩薩,十信菩薩。問題我們會不會學?我們要能很留意、很細心向他學習。雖然學得不夠、不到家,但是總是接近,距離拉近。這一句關鍵的字眼在「善」,于身善觀察。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說得好,這首偈「類通,以身觀身,既明見自身二我皆空,則知萬法皆是虛妄,此觀亦寂,故不起心」。清涼大師的注解注得很簡單。這是大乘圓教,小乘經裏面,佛也常常教弟子作四念處觀。叁十七道品裏面第一個科目就是四念處。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觀」是智慧,你能常作如是觀,你才真正認識自己這個身體。身體認識之後,你才認識我們這種生活環境。
《心經》是同學們常常讀的,《心經》一開端就說「照見五蘊皆空」,那個「照」就是觀照,跟此地這個觀察是一個意思,跟四念處所講的觀也是一個意思。四念處「觀身不淨」,身是色身;「觀受是苦」,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第叁個「觀心無常」,那個心是起心動念,是第六識,是第七識;「觀法無我」。四念處所觀的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般若經》裏面「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了不可得。五蘊是法,迷的時候我們這個身是五蘊身。色是講身,受想行識離不開身,跟身合在一起,所以那就是「于身善觀察」。這裏頭有沒有我?如果說是有我,哪個是我?這色身是我,還是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到底哪個是我?識,識就在這四蘊裏面,色受想行都是識變現的,識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心,叫妄心。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想就是識。所以識在哪裏?識在前面四蘊。到底哪個是我?沒有我,二我皆空,這是人無我。觀法無我,這法是五蘊,五蘊裏頭沒有我,那叫法無我。這是你真正把你自己搞清楚、搞明白。
這個現象,到這個世間來這麼一趟,無論你過什麼日子,你要記住佛所講的「人生酬業」。這個業就是你的心想。這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大道理大小乘經論都講得很多。尤其《華嚴》不斷重複的在提示我們,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它有叁個特性,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善會變成惡,惡會變成善。善惡是因,禍福是果報。善惡會變,果報也會變,所以老子說「福兮禍所伏」。換句話說,「禍兮福所倚」。中國古人造字很有智慧,你看禍跟福那個字的形狀很接近,禍福相成,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它有這叁種特性。這就說明因果不空。
業因果報是世世相續,世世在循環,不能不謹慎。所以惡的念頭、惡的行爲不能不改。不改,麻煩大!我們不是說害別人,害自己,真的是自作自受,你怎麼能怨天尤人?如果我們不接觸經教,不去研究學習聖賢的教誨,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決定想不到。可是你接觸聖教,他這一提醒,你慢慢去思惟,愈想愈有道理。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觀察,愈看愈明顯,愈看愈真實。這對聖賢教誨就不能不佩服,就不能不認真學習了。所以學習認不認真關鍵在「認知」,你認識的程度夠不夠?你知道到底有多少?你認識的程度愈深,知道得愈多,你的信心愈具足。好,現在時間到了。
我們繼續來看第四首偈頌,還是把經文念一遍:
【于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知法皆虛妄。不起心分別。】
先將這首偈來消文,就是文字上簡單介紹一下。『于身善觀察』,關鍵在這個「善」字,善是智慧。『一切皆明見』,「見」在此地跟現象的「現」是一個意思,皆明見。『知法皆虛妄』,因爲身,觀身就能看到二無我,就像清涼大師注解裏面講「二我皆空」,人我不可得,法我也不可得。再一推出去,知法皆虛妄,法是萬法,盡虛空遍法界,乃至于時間跟空間。
古大德編了一本佛學小常識,從前叫《佛教叁字經》,楊仁山居士把它改編,換個名稱叫《佛教初學課本》。它是每一句叁個字,用《叁字經》的方式來寫的。第一句「無始終,無內外」。始終講的是什麼?時間。有始有終是時間,內外是講空間。無始終,沒有時間;無內外,沒有空間,空間跟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在法相唯識裏面,《百法明門論》這是法相初學的課本。天親菩薩把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裏面講的六百六十法歸納爲百法,便利于初學。時間跟空間這二法,在《百法》裏面排列在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這裏面有時分,時分就是時間;有方分,方分就是空間,排列在不相應行法。什麼叫不相應?它跟心法不相應,它跟心所法也不相應,它跟色法也不相應。可是這個東西,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無,到底是什麼回事情?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個抽象的概念。它從抽象概念裏面産生的,不是真的。所以無始終,無內外。
「強立名,名法界;法界性,即法身」。講得太清楚,簡簡單單的。所以要曉得一切法都是虛妄的。那我們要問:一真法界是不是虛妄的?給你說老實話,一真法界也了不可得。那你說一真法界有沒有?那你得要問,我們現前這個法界有沒有?現前法界有,一真法界就有,極樂世界就有,華藏世界就有。我們現前這個法界沒有,那一真法界也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這個事情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從性上講沒有,從理上講沒有,從相上講有,從事上講有。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這是事實真相。相怎麼産生?心現識變。佛的話,言語很簡單,說得很透徹。
知法皆虛妄。六百卷《大般若》給我們說的什麼?我讀完了之後,用十二個字做了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佛說般若二十二年,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你通達明了之後,宇宙之間萬事萬象,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占有,你不能控製。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那你就是佛菩薩。佛菩薩過的生活自在、快樂,他在那裏享樂,一絲毫副作用都沒有。爲什麼我們生活得這麼苦?就是這當中産生一個嚴重的錯誤,這錯誤是什麼?我想控製,我想占有。錯了!佛菩薩一樣享受,絕對沒有控製的念頭、沒有占有的念頭。念頭尚且沒有,哪裏會有行爲,他怎麼會不快樂!這個錯,錯在自己不在別人,你自己不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是「畢竟空,不可得」,你怎麼可以占有它?你怎麼可以控製它?
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用電視畫面來做比喻。你說電視螢光幕上現的畫面,你說它有還是沒有?這很接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相有體無。我們把什麼東西當作體?能現相的螢幕是體,螢幕上沒有現相。螢幕是理是體,沒有現相。現相?現相就是相跟事,事相上有,理體上沒有。所以你可以享受,你可不能占有。你要想得到它,那就錯了,不可得!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面對著一切萬法,這一切萬法就跟螢幕上現的相一樣。諸佛菩薩盡情享受,絕對沒有一個念頭我要占有,據爲己有,沒這個念頭。爲什麼?連身都不據爲己有,身不可得,假的不是真的。因爲身也是事,也是相。連身都放下了,何況身外之物。統統放下,放下得大自在!
我學佛,第一次遇到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