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五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佛说是酬偿业报的。这一句话你要真懂得,你圣贤的根就扎下去了。他对我好,我们过去生中结的善缘;他对我不好,过去生中我们有过节。善缘我们应当要继续保持,不要失掉,要珍惜它;恶缘我们要知道化解,化解的方式很多很多,自己要善于运用。总而言之,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化解掉。诸佛菩萨所以能够成就,没有别的,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所以他化解得不但快速,而且彻底。我们今天要在这上做功夫。

  

  妄想最难断,妄想是起心动念,我们自己无法控制。能控制那就是定力,控制妄想执着。我们今天做功夫,我常常说从什么地方下手?从执着。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着,不执着。不执着就能随缘,能随缘就得自在。修行人自在从哪里得?随缘。随缘是什么都好,对人、对事、对物不固执,没有自己的成见。我要想怎样怎样,就错了。错在哪里?他不知道万法皆空!你从这边看是对的,从那边看是错的。对的、错的,这叫两边。菩萨是两边都放下,叫中道,永远保持清净心,永远用智慧照世间。我们世间人用什么来对这个世间?用妄想分别执着、烦恼习气来看世间,所以这个世间样样都看不惯。殊不知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什么是真心?真心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所以我们今天是妄心用事,苦难重重,哪里能够得到自在!所以我常常想着,能大师见五祖的时候,你看他说的那个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看到这句话很羡慕也非常惭愧。我们要遇到祖师,我们一定跟祖师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你看他常生智慧,我们常生烦恼。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我们生这个东西。所以从这里看,那个时候能大师二十四岁,他到黄梅去只有二十四岁,已经得清净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这还得了!难怪五祖把衣钵传给他。

  

  所以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出六祖的谦和恭敬。无论对哪个人,谦虚、卑下、恭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跟《论语》里面这些弟子们记载夫子之德,温、良、恭、俭、让。我们细心去思惟、去观察,你看看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他所表现的是不是具足了温良恭俭让?这圣人的大德统统具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话我怎么敢在这里说?因为我们在经里面看到,祖师的心里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夫子还没有到这个境界,能大师到本来无一物了。妄想分别执着统统离了,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华严经》里面讲法身菩萨,不是声闻、缘觉。

  

  所以我们今天看这首偈,这是佛教我们「于身善观察」。经上没错,是教法身菩萨的。这品经是信位菩萨,十信菩萨。问题我们会不会学?我们要能很留意、很细心向他学习。虽然学得不够、不到家,但是总是接近,距离拉近。这一句关键的字眼在「善」,于身善观察。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好,这首偈「类通,以身观身,既明见自身二我皆空,则知万法皆是虚妄,此观亦寂,故不起心」。清凉大师的注解注得很简单。这是大乘圆教,小乘经里面,佛也常常教弟子作四念处观。三十七道品里面第一个科目就是四念处。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观」是智慧,你能常作如是观,你才真正认识自己这个身体。身体认识之后,你才认识我们这种生活环境。

  

  《心经》是同学们常常读的,《心经》一开端就说「照见五蕴皆空」,那个「照」就是观照,跟此地这个观察是一个意思,跟四念处所讲的观也是一个意思。四念处「观身不净」,身是色身;「观受是苦」,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第三个「观心无常」,那个心是起心动念,是第六识,是第七识;「观法无我」。四念处所观的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般若经》里面「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了不可得。五蕴是法,迷的时候我们这个身是五蕴身。色是讲身,受想行识离不开身,跟身合在一起,所以那就是「于身善观察」。这里头有没有我?如果说是有我,哪个是我?这色身是我,还是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到底哪个是我?识,识就在这四蕴里面,色受想行都是识变现的,识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心,叫妄心。大乘经上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心想就是识。所以识在哪里?识在前面四蕴。到底哪个是我?没有我,二我皆空,这是人无我。观法无我,这法是五蕴,五蕴里头没有我,那叫法无我。这是你真正把你自己搞清楚、搞明白。

  

  这个现象,到这个世间来这么一趟,无论你过什么日子,你要记住佛所讲的「人生酬业」。这个业就是你的心想。这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大道理大小乘经论都讲得很多。尤其《华严》不断重复的在提示我们,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它有三个特性,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善会变成恶,恶会变成善。善恶是因,祸福是果报。善恶会变,果报也会变,所以老子说「福兮祸所伏」。换句话说,「祸兮福所倚」。中国古人造字很有智慧,你看祸跟福那个字的形状很接近,祸福相成,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它有这三种特性。这就说明因果不空。

  

  业因果报是世世相续,世世在循环,不能不谨慎。所以恶的念头、恶的行为不能不改。不改,麻烦大!我们不是说害别人,害自己,真的是自作自受,你怎么能怨天尤人?如果我们不接触经教,不去研究学习圣贤的教诲,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决定想不到。可是你接触圣教,他这一提醒,你慢慢去思惟,愈想愈有道理。然后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愈看愈明显,愈看愈真实。这对圣贤教诲就不能不佩服,就不能不认真学习了。所以学习认不认真关键在「认知」,你认识的程度够不够?你知道到底有多少?你认识的程度愈深,知道得愈多,你的信心愈具足。好,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来看第四首偈颂,还是把经文念一遍:

  

  【于身善观察。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不起心分别。】

  

  先将这首偈来消文,就是文字上简单介绍一下。『于身善观察』,关键在这个「善」字,善是智慧。『一切皆明见』,「见」在此地跟现象的「现」是一个意思,皆明见。『知法皆虚妄』,因为身,观身就能看到二无我,就像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二我皆空」,人我不可得,法我也不可得。再一推出去,知法皆虚妄,法是万法,尽虚空遍法界,乃至于时间跟空间。

  

  古大德编了一本佛学小常识,从前叫《佛教三字经》,杨仁山居士把它改编,换个名称叫《佛教初学课本》。它是每一句三个字,用《三字经》的方式来写的。第一句「无始终,无内外」。始终讲的是什么?时间。有始有终是时间,内外是讲空间。无始终,没有时间;无内外,没有空间,空间跟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在法相唯识里面,《百法明门论》这是法相初学的课本。天亲菩萨把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六百六十法归纳为百法,便利于初学。时间跟空间这二法,在《百法》里面排列在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这里面有时分,时分就是时间;有方分,方分就是空间,排列在不相应行法。什么叫不相应?它跟心法不相应,它跟心所法也不相应,它跟色法也不相应。可是这个东西,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到底是什么回事情?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它从抽象概念里面产生的,不是真的。所以无始终,无内外。

  

  「强立名,名法界;法界性,即法身」。讲得太清楚,简简单单的。所以要晓得一切法都是虚妄的。那我们要问:一真法界是不是虚妄的?给你说老实话,一真法界也了不可得。那你说一真法界有没有?那你得要问,我们现前这个法界有没有?现前法界有,一真法界就有,极乐世界就有,华藏世界就有。我们现前这个法界没有,那一真法界也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这个事情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从性上讲没有,从理上讲没有,从相上讲有,从事上讲有。事有理无,相有性无,这是事实真相。相怎么产生?心现识变。佛的话,言语很简单,说得很透彻。

  

  知法皆虚妄。六百卷《大般若》给我们说的什么?我读完了之后,用十二个字做了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佛说般若二十二年,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你通达明了之后,宇宙之间万事万象,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占有,你不能控制。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那你就是佛菩萨。佛菩萨过的生活自在、快乐,他在那里享乐,一丝毫副作用都没有。为什么我们生活得这么苦?就是这当中产生一个严重的错误,这错误是什么?我想控制,我想占有。错了!佛菩萨一样享受,绝对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念头尚且没有,哪里会有行为,他怎么会不快乐!这个错,错在自己不在别人,你自己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是「毕竟空,不可得」,你怎么可以占有它?你怎么可以控制它?

  

  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用电视画面来做比喻。你说电视萤光幕上现的画面,你说它有还是没有?这很接近,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相有体无。我们把什么东西当作体?能现相的萤幕是体,萤幕上没有现相。萤幕是理是体,没有现相。现相?现相就是相跟事,事相上有,理体上没有。所以你可以享受,你可不能占有。你要想得到它,那就错了,不可得!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面对着一切万法,这一切万法就跟萤幕上现的相一样。诸佛菩萨尽情享受,绝对没有一个念头我要占有,据为己有,没这个念头。为什么?连身都不据为己有,身不可得,假的不是真的。因为身也是事,也是相。连身都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统统放下,放下得大自在!

  

  我学佛,第一次遇到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