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五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偈颂第四首:
【于身善观察。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不起心分别。】
这一首偈大意前面已经报告过了。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一首连同上面两首,就是第二、第三、第四这三首偈,第二首说人我空,第三首说法我空,第四首这是「类通」,就是触类旁通,让我们了解心、法也都不可得。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讲的一切法皆空,无所有,不可得。佛法,诸位都知道有大乘、有小乘,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开导的也都做了说明。「通」,通有两种,一种大乘,一种小乘。这个地方是讲大乘。
世尊当年在世,我们大家都知道他老人家世寿八十岁,八十岁圆寂的,我们一般人讲过世了。在他一生当中,他是三十岁成道的,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们一般人讲成佛,我们称他为佛陀,那个时候三十岁!成道之后就教化众生,第一部所宣讲的是在菩提树下定中所说的,没人知道。这个大经上告诉我们三七日中,也有经上讲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时间不长,宣讲什么法门?《大方广佛华严经》。定中的境界,学佛的同修应当有个概念,定中境界里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念劫圆融,广狭自在。所以佛能够将无量劫浓缩成一念,一念可以把它展开来就是无量劫。
所以时间不是真的是假的,从心想生。这一桩事情近代科学家发现了,他说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在某一种条件之下,时间等于零,等于零就是没有过去、未来,空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也等于零,没有远近。这些事情,《华严经》里面讲「十世古今」,就说尽了,三千年前就讲尽了。这不是凡夫能够懂得的,而是佛示现成道,把他自己亲证的那个境界,一真法界,给我们展现出来,给我们说明。谁参加这个法会?这我们晓得参加法会是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没有办法入佛的境界,这是佛亲证的境界。法身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他有能力参加。十法界里面权教菩萨如盲如聋,看不到也听不到、接触不到。这是大乘,是佛法的精华,小乘是方便说。
佛二七日中《华严经》讲圆满了,再想想这世间人,世间人无量劫来迷惑颠倒,要入这个境界,佛也有善巧方便。首先要用小教帮助一切众生消业障。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够听闻大法?业障太重了。所以真实境界,实在讲真实境界就在现前,我们迷而不觉,在这里面产生错觉,所以是这十法界唯识所现。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讲四谛,讲十二因缘,这个课程延续了十二年。像我们现在的学校,小学六年,高中、初中加起来也是六年,这是佛的小教,十二年。十二年之后,这有了根基,业障也差不多消了一些,逐渐逐渐应当把他提升,提升到方等。方等就是大乘,大乘里面很浅的,浅显的,方等八年,这就二十年了。
这二十年的基础,他就可以听真话了。前面都是方便说,可以听真的了。真的是什么?真的就是般若,般若翻成中文叫智慧。佛讲般若二十二年,诸位想想看,这么长的时间讲这一个课程。由此可知,般若是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中心的课程,核心的课程。末后八年讲《法华》、《涅槃》。《法华》、《涅槃》是什么?那个意思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与我们日常生活不脱节,就是回归到《华严》。你看世尊的教学,从这个地方你能看到他教学的程序、次第,也能看出他的方便,他的核心,这就是中心的课程,到最后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实用。
我今天特别提出这些话,是昨天诸位同修都看到昆士兰大学有一位院长、一位教授,还有一位学校的处长冯文玮居士带领他们到学院来看我。告诉我,学校里面现在成立了一个佛学研究中心。这个学校里面有宗教研究中心,现在从宗教研究中心里面,就是又成立一个专门研究佛学的。这两位教授,一位是教巴利文的,一位是教梵文的。他们的介绍资料(翻成中文给我看),我是昨天晚上抽出一点时间把这个介绍看完,才知道这个中心去年(就是二00四年)成立的,到现在还不到一年,在筹备期间。三月底正式成立,要举行一个开幕典礼,请我去参加。
我们知道梵文的经典确确实实已经散失殆尽,分量太少了。巴利文的经典是小乘经典。今天讲佛法,在全世界典籍保存得最丰富的是汉传的大乘。这一些是早年方东美先生讲给我听的。他说要研究佛学,你就不能不研究汉文。另外一个系统就是藏传的,藏传的也是大乘,但是藏传比我们汉传的要晚,这我们知道,这历史我们晓得。西藏的佛教是唐朝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把佛教带去的。那个时候真的佛教在中国是黄金时代,唐太宗那个时候,八大宗的祖师,这大乘八个宗,小乘还有两个宗,祖师大德几乎都同时出现在那个时候,隋朝末年唐朝初年。所以是文成公主带过去的。西藏跟印度很接近,以后西藏知道佛法的殊胜,所以这一边是从汉传过去,那一边从印度传过去,典籍都相当丰富。所以今天要研究佛法,最重要的还是汉传的,其次的是藏传的。
早年赵朴老在世的时候,我记得我第一次跟他见面,我就谈到这个问题。希望他老人家以他的地位、影响力,能够早一天把藏传经典,我们汉文里面没有的,把它翻译出来,翻译成汉文,使汉传的经典能够保存一套最完整的佛教典籍。他当时听到我这个建议非常赞成。实在讲,我们见面的时候,他老人家年岁已经大了,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那个时候特别提醒他,我说:老人家,如果这个事情不做,五十年之后没有人能做了,要做要赶快,要抓住时节因缘。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见面我们就很投缘,再说我们是同乡,所以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谈了四个小时,非常希有难得。
小乘教就是我们讲巴利文的,现在这是大学里面主修的,就是我们汉文《藏经》里面的阿含部,我们称为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杂阿含》这四大部。《阿含经》里面有很多很短的,一部经一百多字,二、三百字就是一部经,所以它的经典,你要细细看它的目录大概也有将近三千部。我们这一部分(翻译的这一部分)跟巴利文的经典对照,有人做过这个工作告诉我,他说巴利文的经典大概比我们多出五十几部。从这个地方看,三千多部经典我们只少了五十几部,小乘经汉译得相当完整。我们缺少的分量并不多,希望缺少的能够从巴利文译成汉文,使我们汉文小乘经典也具足,这个好事情!大乘经典的分量超过小乘太多了。部头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大乘经论的分量重。你看《般若经》,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
所以,学校里面既然有佛学研究中心,我们希望学校能够增设汉语系的佛教跟藏语系的佛教,它有巴利文、有梵文,这样就相当完整了。这是我今天告诉冯居士,希望能够把我的这个建议先向他们提一提。冯居士听了之后非常欢喜,他说这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我说我现在手头上还有《大藏经》,我可以送学校十套,给这个研究中心。同时我也想到澳洲还有其他的学校,我就想请昆士兰大学代我送。我打算送一百套《龙藏》交给昆士兰大学,他们学校留十套,另外九十套请他代我送给澳洲各个学校以及社团。
大乘教里面讲得究竟,讲得圆满。小乘教只破我执,法执没破,所以他们的果报在四圣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一个是凡夫,就是一品烦恼都没断,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就是六道凡夫!如果是对于一切人事物执着放下了,不再有执着了,就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人我执没有了,他还有法我执,那他就不在六道,六道之外有四圣法界,他在那里面去破法执。法执破掉,法执就是分别,分别这个心没有了、断掉了,还会有起心动念。功夫再进一步,把起心动念能够控制住,这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生到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他就到这边去了,我们就称他作法身菩萨。中国大乘禅宗里面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这个境界。
所以大乘教殊胜,殊胜在哪里?就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就能够做到破一品无明。大乘教破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比小乘快速,小乘的方法很笨拙。你看大乘教我们观空,这不一样!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我们昨天念的这一段,「此中是大,观身性相同虚空故」,这是大乘教,这个快速,我、法两种执着在这一生就能够把它解决了。也就是我们常讲,你真正懂得事实真相,渐渐明了之后,你在一切法里头你不会执着,你不会分别。然后你就在起心动念这里下功夫,这是大定!他们也着重于参禅、静坐。他那个静坐,那是小定。你看看《六祖坛经》,《坛经》里面讲的这是禅宗里头他怎样修定,他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个定不是身,定是什么意思?心在境界里面不受外面境界影响,这叫做不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他修的是这种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大乘修定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我常常讲的!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式修定。像《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修定!修什么?起心动念,把这个东西灭掉。日常生活当中,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接触,在接触的时候修什么?练功。练什么功?练不起心、不动念,高!你在这里头练不执着、不分别,这是低,也是大乘,我们今天学的。我们在第一个阶段是要练不执着,你真会用功。要用什么方法来练不执着?我们八万四千法门里面采取的是执持名号,「阿弥陀佛」。眼见色,耳闻声,念头才一动,阿弥陀佛!那个执着的念头、分别的念头压下去了,这功夫。久而久之,不知不觉,我们就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平等观了。你真正能做到平等,我们常讲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已经达到平等,你的慈悲心就流出来,这是权教菩萨。为什么?因为你在境界里还会起心动…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