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五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偈頌第四首:

  

  【于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知法皆虛妄。不起心分別。】

  

  這一首偈大意前面已經報告過了。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一首連同上面兩首,就是第二、第叁、第四這叁首偈,第二首說人我空,第叁首說法我空,第四首這是「類通」,就是觸類旁通,讓我們了解心、法也都不可得。這是大乘教裏頭常講的一切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佛法,諸位都知道有大乘、有小乘,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開導的也都做了說明。「通」,通有兩種,一種大乘,一種小乘。這個地方是講大乘。

  

  世尊當年在世,我們大家都知道他老人家世壽八十歲,八十歲圓寂的,我們一般人講過世了。在他一生當中,他是叁十歲成道的,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一般人講成佛,我們稱他爲佛陀,那個時候叁十歲!成道之後就教化衆生,第一部所宣講的是在菩提樹下定中所說的,沒人知道。這個大經上告訴我們叁七日中,也有經上講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叁七二十一天,時間不長,宣講什麼法門?《大方廣佛華嚴經》。定中的境界,學佛的同修應當有個概念,定中境界裏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念劫圓融,廣狹自在。所以佛能夠將無量劫濃縮成一念,一念可以把它展開來就是無量劫。

  

  所以時間不是真的是假的,從心想生。這一樁事情近代科學家發現了,他說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在某一種條件之下,時間等于零,等于零就是沒有過去、未來,空間在某一種條件之下也等于零,沒有遠近。這些事情,《華嚴經》裏面講「十世古今」,就說盡了,叁千年前就講盡了。這不是凡夫能夠懂得的,而是佛示現成道,把他自己親證的那個境界,一真法界,給我們展現出來,給我們說明。誰參加這個法會?這我們曉得參加法會是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不是法身菩薩沒有辦法入佛的境界,這是佛親證的境界。法身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他有能力參加。十法界裏面權教菩薩如盲如聾,看不到也聽不到、接觸不到。這是大乘,是佛法的精華,小乘是方便說。

  

  佛二七日中《華嚴經》講圓滿了,再想想這世間人,世間人無量劫來迷惑顛倒,要入這個境界,佛也有善巧方便。首先要用小教幫助一切衆生消業障。一切衆生爲什麼不能夠聽聞大法?業障太重了。所以真實境界,實在講真實境界就在現前,我們迷而不覺,在這裏面産生錯覺,所以是這十法界唯識所現。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講四谛,講十二因緣,這個課程延續了十二年。像我們現在的學校,小學六年,高中、初中加起來也是六年,這是佛的小教,十二年。十二年之後,這有了根基,業障也差不多消了一些,逐漸逐漸應當把他提升,提升到方等。方等就是大乘,大乘裏面很淺的,淺顯的,方等八年,這就二十年了。

  

  這二十年的基礎,他就可以聽真話了。前面都是方便說,可以聽真的了。真的是什麼?真的就是般若,般若翻成中文叫智慧。佛講般若二十二年,諸位想想看,這麼長的時間講這一個課程。由此可知,般若是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中心的課程,核心的課程。末後八年講《法華》、《涅槃》。《法華》、《涅槃》是什麼?那個意思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與我們日常生活不脫節,就是回歸到《華嚴》。你看世尊的教學,從這個地方你能看到他教學的程序、次第,也能看出他的方便,他的核心,這就是中心的課程,到最後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實用。

  

  我今天特別提出這些話,是昨天諸位同修都看到昆士蘭大學有一位院長、一位教授,還有一位學校的處長馮文玮居士帶領他們到學院來看我。告訴我,學校裏面現在成立了一個佛學研究中心。這個學校裏面有宗教研究中心,現在從宗教研究中心裏面,就是又成立一個專門研究佛學的。這兩位教授,一位是教巴利文的,一位是教梵文的。他們的介紹資料(翻成中文給我看),我是昨天晚上抽出一點時間把這個介紹看完,才知道這個中心去年(就是二00四年)成立的,到現在還不到一年,在籌備期間。叁月底正式成立,要舉行一個開幕典禮,請我去參加。

  

  我們知道梵文的經典確確實實已經散失殆盡,分量太少了。巴利文的經典是小乘經典。今天講佛法,在全世界典籍保存得最豐富的是漢傳的大乘。這一些是早年方東美先生講給我聽的。他說要研究佛學,你就不能不研究漢文。另外一個系統就是藏傳的,藏傳的也是大乘,但是藏傳比我們漢傳的要晚,這我們知道,這曆史我們曉得。西藏的佛教是唐朝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把佛教帶去的。那個時候真的佛教在中國是黃金時代,唐太宗那個時候,八大宗的祖師,這大乘八個宗,小乘還有兩個宗,祖師大德幾乎都同時出現在那個時候,隋朝末年唐朝初年。所以是文成公主帶過去的。西藏跟印度很接近,以後西藏知道佛法的殊勝,所以這一邊是從漢傳過去,那一邊從印度傳過去,典籍都相當豐富。所以今天要研究佛法,最重要的還是漢傳的,其次的是藏傳的。

  

  早年趙樸老在世的時候,我記得我第一次跟他見面,我就談到這個問題。希望他老人家以他的地位、影響力,能夠早一天把藏傳經典,我們漢文裏面沒有的,把它翻譯出來,翻譯成漢文,使漢傳的經典能夠保存一套最完整的佛教典籍。他當時聽到我這個建議非常贊成。實在講,我們見面的時候,他老人家年歲已經大了,確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那個時候特別提醒他,我說:老人家,如果這個事情不做,五十年之後沒有人能做了,要做要趕快,要抓住時節因緣。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第一次見面我們就很投緣,再說我們是同鄉,所以第一次見面我們就談了四個小時,非常希有難得。

  

  小乘教就是我們講巴利文的,現在這是大學裏面主修的,就是我們漢文《藏經》裏面的阿含部,我們稱爲四阿含:《長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雜阿含》這四大部。《阿含經》裏面有很多很短的,一部經一百多字,二、叁百字就是一部經,所以它的經典,你要細細看它的目錄大概也有將近叁千部。我們這一部分(翻譯的這一部分)跟巴利文的經典對照,有人做過這個工作告訴我,他說巴利文的經典大概比我們多出五十幾部。從這個地方看,叁千多部經典我們只少了五十幾部,小乘經漢譯得相當完整。我們缺少的分量並不多,希望缺少的能夠從巴利文譯成漢文,使我們漢文小乘經典也具足,這個好事情!大乘經典的分量超過小乘太多了。部頭雖然沒有那麼多,但是大乘經論的分量重。你看《般若經》,一部《大般若經》六百卷!

  

  所以,學校裏面既然有佛學研究中心,我們希望學校能夠增設漢語系的佛教跟藏語系的佛教,它有巴利文、有梵文,這樣就相當完整了。這是我今天告訴馮居士,希望能夠把我的這個建議先向他們提一提。馮居士聽了之後非常歡喜,他說這正是他們迫切需要的。我說我現在手頭上還有《大藏經》,我可以送學校十套,給這個研究中心。同時我也想到澳洲還有其他的學校,我就想請昆士蘭大學代我送。我打算送一百套《龍藏》交給昆士蘭大學,他們學校留十套,另外九十套請他代我送給澳洲各個學校以及社團。

  

  大乘教裏面講得究竟,講得圓滿。小乘教只破我執,法執沒破,所以他們的果報在四聖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兩個不同的境界,一個是凡夫,就是一品煩惱都沒斷,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就是六道凡夫!如果是對于一切人事物執著放下了,不再有執著了,就超越六道輪回。但是人我執沒有了,他還有法我執,那他就不在六道,六道之外有四聖法界,他在那裏面去破法執。法執破掉,法執就是分別,分別這個心沒有了、斷掉了,還會有起心動念。功夫再進一步,把起心動念能夠控製住,這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生到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他就到這邊去了,我們就稱他作法身菩薩。中國大乘禅宗裏面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這個境界。

  

  所以大乘教殊勝,殊勝在哪裏?就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就能夠做到破一品無明。大乘教破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比小乘快速,小乘的方法很笨拙。你看大乘教我們觀空,這不一樣!所以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我們昨天念的這一段,「此中是大,觀身性相同虛空故」,這是大乘教,這個快速,我、法兩種執著在這一生就能夠把它解決了。也就是我們常講,你真正懂得事實真相,漸漸明了之後,你在一切法裏頭你不會執著,你不會分別。然後你就在起心動念這裏下功夫,這是大定!他們也著重于參禅、靜坐。他那個靜坐,那是小定。你看看《六祖壇經》,《壇經》裏面講的這是禅宗裏頭他怎樣修定,他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個定不是身,定是什麼意思?心在境界裏面不受外面境界影響,這叫做不動,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他修的是這種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大乘修定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這是我常常講的!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式修定。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修定!修什麼?起心動念,把這個東西滅掉。日常生活當中,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接觸,在接觸的時候修什麼?練功。練什麼功?練不起心、不動念,高!你在這裏頭練不執著、不分別,這是低,也是大乘,我們今天學的。我們在第一個階段是要練不執著,你真會用功。要用什麼方法來練不執著?我們八萬四千法門裏面采取的是執持名號,「阿彌陀佛」。眼見色,耳聞聲,念頭才一動,阿彌陀佛!那個執著的念頭、分別的念頭壓下去了,這功夫。久而久之,不知不覺,我們就對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平等觀了。你真正能做到平等,我們常講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已經達到平等,你的慈悲心就流出來,這是權教菩薩。爲什麼?因爲你在境界裏還會起心動…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